字词 | 莱布尼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莱布尼茨1646—1716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tz德国自然科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莱比锡的大学教授家庭。十五岁进莱比锡大学,二十岁获法学博士学位。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馆长和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哲学上早期倾向于机械唯物论,后来建立自己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单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是由精神性的实体即“单子”所构成的,而单子是由上帝创造和安排的。但在其“单子论”中也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因素。认为由单子构成的实体,不是僵死的,而具有能动性的本质;单子与单子之间既是完全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其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认识论方面是唯心的唯理论者,反对洛克的经验论,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观念、知识都是天赋的。承认除了“必然真理”外,还有“偶然真理”。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同牛顿并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又是数理逻辑的前驱者。制定了运动量等于质量乘速度平方的公式,改进帕斯卡的加法器,设计并制造一种手摇演算机等。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单子论》等。 莱布尼茨1646—1716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德国自然科学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生于莱比锡,死于汉诺威。早年就读于莱比锡大学,于1663年获得学士学位。1667年又获阿尔特多夫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因茨选帝侯的外交官、宫廷顾问、图书馆长等职。177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创建了德国科学院,担任该院第一任院长。曾旅游英、法、荷等国。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1765年)、《神正论》(1710年)、《单子论》(1714年)、《刑而上原论》,以及若干论文和大量信件。20世纪70年代,柏林科学院出版了17卷的《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数学上,与牛顿并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改进了帕斯卡的加法器,设计并制造了一种手摇的演算机,提出了自认为是和中国“先天八卦”相吻合的二进制,影响了后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在逻辑学上,最先提出充足理由律,是数理逻辑的先驱。在哲学上,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单子论”。在认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在政治法律思想上,主张天赋人权,强调人的理性,认为自然法是理性的规范。莱布尼茨的自然法乃至国家理论,法律理论是同自然、宗教、道德及神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认为人的道德生活在于求得自己本质的渐次的展开,经过整体不断的理性努力,使人达到更大的完善。在“自我完善”伦理生活中,存在着一切道德的、社会的规范的根据——自然道德法则。这种自然道德法则是法律和国家的根本原理。国家的形成是基于人类自然的素质,是凭借理性的认识而合理生成的。与社会形成的发展相适应,将自然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自然状态中,把自然法可看作为“平均的正义”或“交换的正义”,它要求不侵犯他人,人人自由平等、互相尊重。为了人类的共同福利,需要相互限制任意行使的自然权利,由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第二个阶段,在国家状态下,自然法实现了“分配正义”的统治,其明晰的意识和合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时的国家是法律上的统一的人格,它有其超出君主和人民的变更的永久性。理想的政体形式是“开明君主制”。认为,人民有服从君主的义务,亦有反抗君主的权利。国家的目是保证“人的完美”和共同幸福的实现。自然法的第三个阶段,亦是最高阶段,即进入“普遍正义”。这时的国家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最完善的国家形式——“普遍国家”。莱布尼茨的学说影响了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的思想。 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家。1646年7月1日生于莱比锡,1716年11月14日卒于汉诺威。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还曾到耶拿大学学习几何学。1666年获阿尔多夫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论组合的技巧》已含有数理逻辑的早期思想,后来他因其一系列研究而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1676年,到汉诺威任腓特烈公爵顾问及图书馆馆长。1770年创办柏林科学院并任第1任院长。他与牛顿同时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他在1684年和1686年在《学艺》上先后发表的论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微分和积分的论文。他创造的微分符号与积分符号沿用至今。1673年,他制造了一架乘法计算机。他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了二进制记数法,并认为中国的古老的六十四卦图可用二进制数来理解。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1646-1716Laibu’nici,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德国近代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646年7月1日生于莱比锡,父亲为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幼年靠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量图书自学,15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并接受经院哲学的训练。1663年转到耶拿大学学习数学和逻辑学等。20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672年作为外交官被派往巴黎,留居4年,接触到哲学和科学界的许多重要人物,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先后到英国和荷兰作过短期访问,拜访了波义耳、斯宾诺莎等人。1676年完成了微积分的研究工作,同年开始担任汉诺威不仑瑞克公爵府参议,后来还兼任图书馆长。他敦促普鲁士国王于1700年在柏林建立了科学院,他本人被推举为第一任院长。1716年11月14日在汉诺威逝世。著有《形而上学论》、《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等。早年曾同情机械唯物主义,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论。认为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是精神性的“单子”,它既无广延、也不可分。世界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因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单子与单子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每一单子都凭其知觉“反映”整个宇宙。从只有“微知觉”的低级单子到上帝这种最高单子,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没有中断,没有飞跃。每一个单子在整体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预先确定的。在认识论上,主张一切观念都作为倾向或潜在能力天赋在人们的心灵中,但除了来自理性的“推理真理”之外,也承认有来自经验的“事实真理”,前者是必然的,后者则是偶然的。他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之一,学说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 斯宾诺莎 孟德斯鸠 ☛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 W. 1646—1716Laibunici,Leibniz德国数学家、哲学家。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667年在阿尔特多夫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此后曾为梅因茨选帝侯、汉诺威公爵等多位权贵工作, 周旋于各种外交事务之中, 但他仍然持续地在广阔的科学领域中有所建树。他对数学最大的贡献是独立于牛顿创立了微积分, 并且为这门学科建立了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符号体系,这些工作主要完成于1673—1675年,此外还有,对组合数学与有限差分的研究(1666);发明了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机 (1671—1674);发明并深入研究了二进制(1678);数理逻辑的开创性工作(1679—1686);创立行列式理论(1693);对曲线的包络理论的研究,等等。莱布尼茨是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在哲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性的工作, 是西方近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他还是科学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与组织者,曾亲自创建了勃兰登堡科学协会(后改为柏林科学院)并任主席,还曾努力向包括奥地利皇帝、俄国的彼得大帝、中国的康熙皇帝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君主建议在这些国家成立科学院。 1671年, 莱布尼茨开始构思他的计算机, 并于1672年制成了木制模型,同年他做为梅因茨选帝侯的大使来到巴黎,结交了许多科学家,并且得以见到帕斯卡早年制作的计算机。在此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并制造了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计算机。他对这一发明深感自豪,曾想用一个刻有“超人”字样的纪念章来纪念它。他还制作了几台这种计算机分赠给英国皇家学会, 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中国的康熙皇帝。 莱布尼茨对中国怀有美好的感情。1697年,他曾将在华耶稣会士关于当时中国情况的报告与信函数篇编辑成《中国近事》一书出版,并在序言中发表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当他得到了一幅由在华耶稣会士寄来的六十四卦图时, 立即认为其原理与他发明的二进制是完全一致的,称颂它为“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之一”。 做为一个学者和科学家, 莱布尼茨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见解。在17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他却从来不进教堂。以致于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什么也不相信的人。对此,他的回答是:我确实是一个什么都不相信的人, 因为我只相信我所知道的东西。 ☚ 牛顿 棣莫弗 ☛ 莱布尼茨德国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提出通用符号和逻辑演算思想,并在逻辑推演形式化和算术化方面作了尝试,被公认为是数理逻辑创始人。也揭示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充足理由律。在演绎和推纳的关系上,夸大演绎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参见“哲学”中的“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德国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之一。提出美感活动是心灵的直觉活动。美是天赋在对象上的,艺术只是对对象进行加工以使美显现出来。参见“哲学”中的“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1646—1716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曾任外交官、宫廷顾问,1700年任柏林科学院首任院长。数学上,与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始人,改进了帕斯卡的加法器,设计制造了一种手摇演算机。逻辑学上,首次提出“充足理由律”,并将数学的演绎法运用于逻辑学,为数理逻辑的先驱。地质学上,提出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冷却收缩而成的地球起源说。哲学上,早年倾向机械唯物主义,后来建立了“单子论”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识论上是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反对洛克的经验论,认为认识是作为禀赋潜在于心灵中的观念的显现,真理有“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两种。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神正论》等。参见“逻辑学”、“数学”、“美学”中的“莱布尼茨”。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 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曾任哈勒大学教授,柏林大学副校长。系统化了莱布尼茨哲学,并同神学目的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哲学应由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自然神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部分组成。认识论上倾向唯理论。逻辑学上,研究了概念、定义、三段论间接格、逻辑本体论和心理学的关系,明确把“充足理由律”纳入逻辑规则。主张思维形式与内容无关,认为矛盾律是思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最高规律。提倡不以宗教为依据的、纯理性的伦理道德观。主要著作有《关于上帝、宇宙和灵魂的合理思想》、《第一哲学本体论》、《宇宙通论》、《关于人类理解能力的合理思想》等。参见“美学”、“语言文字”中的“沃尔弗”。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1646—1716近代德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唯理论者。出身于莱比锡一个大学教授家庭,15岁入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当过外交官,在学术中心巴黎住过4年,后任汉诺威图书馆长、柏林科学院院长。认为真正的实体是众多的精神单子,它们是无广延、不可分的点,是一种欲望或力; 每个单子都是个别的、自身封闭的,都反映着整个宇宙; 单子之间是连续的,万物的区别在于反映宇宙的清晰程度不同; 上帝是最高单子,他像一个优秀的钟表匠,在创造一切单子时使它们每一个都永远同步,使整个宇宙达到 “前定和谐”,免于混乱。认识论上主张“大理石纹路说”,认为人天赋有潜在的认识能力的纹路,感觉经验则提供了显出纹路的机缘,先天与后天共同产生出知识。知识有两种: 推理的 (必然的)真理和事实的(偶然的) 真理,它们分别用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两种逻辑原则来解释,上帝本身是一切事物最充足的理由,他在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中选择了这个最好的世界,由此引出庸人的“乐观主义”政治结论。其唯理论杂有许多经验论因素,并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等。 ☚ 洛克 贝克莱 ☛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1646—1716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理性心理学思想的始祖,单子论的创始人。生于莱比锡。曾在莱比锡大学就读。1667年获阿尔特多夫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700年创办柏林科学院,并任院长。对心理学的贡献有: (1) 用“单子论”来解释心身关系问题。(2) 在知识来源问题上提出不同于洛克经验主义的知识来源的主张。认为观念是天赋的,不是习得的。经验的唯一作用是对观念具有引发作用,经验引起人的注意,但将经验组织成为知识,则完全是观念的作用。主要著作有《神正论》(1710年)、《单子论》(1714年)、《人类理智新论》(1765年)。 ☚ 洛克 沃尔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