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莫里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莫里哀1622—1673Moliere

法国喜剧作家。原名约翰·巴狄斯特·波克兰。生于宫廷裱糊师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早期思想受无神论和自由主义影响。曾获得法学士学位。一生热爱戏剧和演员职业,1673年参加演完自编的《无病呻吟》剧后咯血而死。写有喜剧二十七部,塑造了许多来自人民的人物形象,使用生动的民间语言,对教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伪善、阴险、吝啬、自私等恶德败行,作了辛辣的讽刺。为此而遭到教会等反动势力的攻击,代表作《伪君子》曾被禁演。其作品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著作还有《可笑的女才子》、《恨世者》、《吝啬鬼》、《乔治·唐丹》、《醉心贵族的小市民》等。

莫里哀

法国剧作家。生于1622年1月15日。酷爱戏剧,以致放弃享受和地位,于1643年自组剧团,后因欠债而被控入狱。出狱后,又经历了12年流浪艺人的生活,历尽坎坷,于1658年立足巴黎,从事编剧、导演兼演员。尤善创作喜剧,他把民间演出传统和古典戏剧的成就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生活喜剧的样式。最后因带病坚持演出,于1673年2月17日劳累而死。一生写了37部戏剧,代表作是《伪君子》(1664),揭露了僧侣的伪善;《悭吝人》(1668)意在展示金钱的腐蚀。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对欧洲喜剧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他不是院士,但在法兰西学院的大厅里,有他的石雕像,下面写着“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莫里哀

莫里哀

乌东于1775年应法兰西舞剧院的约请而作。在当时罗可可风流行之时,乌东却以其写实精神和深刻的性格描写而表现出新的创意。这尊胸像为法国剧作家莫里哀(1622—1673)像。他写有著名剧本《伪君子》、《悭吝人》等。雕像那神经质似的眼睛和鼻子,长长的卷发,胸前打结的围巾和簌簌的绳线,突出了莫里哀洒脱、机智的风采。雕像造形明快,画素描时特别重要的是,颈和颌之间的面,胸和肩的厚度,以及衣服和头发复杂的外形。

☚ 布鲁特斯   伏尔泰 ☛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Moli'ai Moliere

法国喜剧家。生于巴黎,父亲是宫廷装饰商,自幼喜欢民间戏剧,中学毕业后,父亲给他买了个法学学士学位,他拒绝接受。1643年,他和一些戏剧爱好者组织了“光耀剧团”,但因缺乏经验而债台高筑,是父亲把他从监狱里保出来;他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再次拒绝父亲的帮助。从1645到1658年,他同“光耀剧团”流浪天涯,饱尝人世辛酸,但思想上艺术上却趋于成熟,他的喜剧《冒失鬼》(1653)和《情怨》(1656),在巴黎上演后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从1658到1664年,相继写出了《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喜剧作品;1664年以后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期,他把情节喜剧、风俗喜剧的特点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相继写出了著名的喜剧《伪君子》(1664~1669,全名《达尔丢夫或者骗子》、《堂·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吝啬鬼》(1668)、《乔治·唐丹》(1668)、《贵人迷》(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女博士》(1672)、《无病呻吟》(1673)。莫里哀往往既是编导又是演员,这些喜剧讽刺揭露教会和贵族,嘲笑资产阶级的虚荣,赞扬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品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以至于为教会所不容。1673年上演《无病呻吟》时,莫里哀维妙维肖的演出博得阵阵笑声掌声,但因劳累过度,三天后咯血而死。因得罪教会,连葬身之地都找不到,是国王出面才把他葬在公墓里末受洗礼的死孩子的地方。他把一生献给了喜剧事业,历史承认他是欧洲最伟大的喜剧家。
《伪君子》塑造了达尔丢夫这个不朽的伪君子典型。宗教伪善者达尔丢夫骗取了巴黎富商奥尔贡的信任而被作为“精神导师”请进家中,他一方面要用婚姻的形式占有奥尔贡的女儿玛丽亚娜,另方面又积极地勾引奥尔贡的后妻欧米尔;奥尔贡的儿子达米斯向父亲告发达尔丢夫,父亲不但不信,反认定这是对“圣人”的诬陷, 一气之下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把全部财产用契约的形式赠给达尔丢夫。为揭露伪君子,女仆桃丽娜设巧计让奥尔贡藏在桌子底下亲眼看到那个“圣人”是如何勾引女人的,奥尔贡清醒后,达尔丢夫凶相毕露,利用他给奥尔贡保存的政治秘件陷害他,想置他于死地;但国王是圣明的,他看穿了达尔丢夫的面貌,宽恕了奥尔贡。这个喜剧揭露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但大大地触怒了教会,教会扬言要把作者处以火刑。但是,“达尔丢夫”已成为伪善的代名词。
《吝啬鬼》是莫里哀的又一代表作,他塑造的吝啬鬼阿巴公已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
莫里哀的喜剧发扬古典主义之长,结构严谨,冲突鲜明,人物单一;但又不受古典主义束缚,他取材现实生活,吸收民间文学营养,把喜剧艺术提高到了全欧和全世界的水平。

☚ 高乃依   福楼拜 ☛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Moliai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他的父亲、外祖父都是挂毯商,由于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民间戏剧,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1643年,21岁的莫里哀和贝雅尔兄妹等十来个青年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戏,但因没有演戏经验,营生惨淡,负债累累,债主将莫里哀送进监牢,靠父亲做保,获释,剧团也宣告解散。莫里哀并不为此灰心,他和贝雅尔兄妹参加另一剧团,在法国西南一带流浪了12年,此期间,因生活在底层社会,他熟悉、了解了人民生活, 学习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闹剧和以演技著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成为一个出色的戏剧事业活动家。1625年,他当上剧团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他的诗体喜剧一上演,就受到观众欢迎,剧团声誉也蒸蒸日上。他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写的《丈夫学堂》和 《太太学堂》,二者都是维护个性自由,反对封建道德、礼教的作品,但后者遭到封建卫道士竭力攻击,敌对剧团甚至搬出攻击莫里哀的戏来发动攻势,莫里哀写剧本奉答,又在论战中阐明自己的艺术见解:剧本的好坏,当看它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起移风易俗的作用。自1644年后,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剧本《伪君子》正是此时期中一部切中时弊的力作,它揭露批判17世纪初, 教会势力和贵族反动势力勾结一起,打着慈善事业的幌子,却监视人们的言行,陷害进步人士的罪恶。因锋芒直指教会,莫里哀被天主教看成是谋反的“魔鬼”,大主教禁止教民观看、朗读该剧,并亲自出马,要求国王禁演它。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塑造的答丢夫这一恶棍形象,具有高度典型性,多少年来已成为“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莫里哀的五幕喜剧 《悭吝人》(一译《吝啬鬼》),是与《伪君子》齐名的杰作。剧中阿巴贡也是莫里哀笔下的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同义语。他的作品还有《唐·璜》、《恨世者》、《乔治·唐丹》、《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女博士》等,最后一部作品是《无病呻吟》。他的戏剧特点是把生活、矛盾、人物性格写得很透,一般人认为他远在资产阶级革命前100多年,就点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之火。法国人总爱用“无法模仿的莫里哀”来评价这位喜剧大师。他不仅是法国戏剧历史上贡献卓越的戏剧家, 也是整个欧洲戏剧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他的戏剧作品,在世界各国广泛翻译出版,中国也早就翻译出版了他的剧作, 《伪君子》、《悭吝人》是我国话剧舞台上经常上演的剧目。

☚ 拉封丹的寓言诗   斯丹达尔 ☛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1622年生于巴黎的商人家庭,曾受到良好的中学教育。1643年,莫里哀与朋友组成 “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不久因欠债倒闭,后随别人的剧团在外省演出。1645—1658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法国。1658年,他在王宫演出,受到路易十四的喜爱,并御批给他专用的剧场。此后,他那些针砭时弊的喜剧几乎每次都轰动观众,又引起封建卫道士的围攻。他的剧院享有巨大的威望,本人也成为法国首席演员和导演。1673年,莫里哀因积劳成疾,在一场演出后逝世。莫里哀共留下35部剧作和8首诗,其中有现实主义喜剧《可笑的女才子》,社会问题喜剧《丈夫学堂》、《太太学堂》,政治喜剧《伪君子》,性格喜剧《吝啬鬼》。在创作中,他超越了古典主义的范围,对任何戏剧规范都绝不墨守成规。他创立了法国芭蕾舞喜剧,在演出时极受欢迎。莫里哀的所有喜剧都有闹剧的因素,语言风趣,风格粗犷有力,人物性格鲜明,没有无聊的噱头。对话俏皮,风趣,紧凑。莫里哀有自己完整的喜剧理论: 主张喜剧要反映现实,寓教于乐; 观众是喜剧的“惟一的裁判”; 作品和演出须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莫里哀的喜剧已成为典范性作品,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喜剧发展。他的喜剧几乎翻译成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的语言,是舞台上盛演不衰的作品。在法国,莫里衰被认为代表着法兰西精神。他的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本人也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喜剧天才。


莫里哀

☚ 熙德   伪君子 ☛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

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他是法国17世纪杰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整个欧洲戏剧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出生于巴黎世代经商之家。其父希望他继承祖业,而他的志趣却不在商业。由于家居经常上演戏剧的地区,为社会所不齿的演戏成了他的爱好。1643年,他成立“光耀剧团”,但营业惨淡,负债累累,被控告入狱。父亲替他还债后,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加入了另一剧团,辗转外省,周游了大半个法国,认识了社会,积累了经验,创作的剧本开始赢得了声誉。1658年10月,莫里哀剧团演出《恋爱的医生》,大获成功。莫里哀一生写有近30部喜剧,主要作品有初期的《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成熟时期的《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和后期的《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其中以《伪君子》、《吝啬鬼》最为著名。莫里哀的戏剧矛头指向了贵族、教会和封建的伦理道德,他的作品多次受到教会的诋毁、攻击甚至被禁演。
莫里哀演了一辈子喜剧,但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写作、演出、繁重的剧团事务以及教会和宫廷的迫害使莫里哀身心交瘁。1673年2月17日,他带病演出,在舞台上咯血而死。

莫里哀像

《太太学堂》剧照

《恨世者》剧照

☚ 拉封丹   贝洛 ☛

莫里哀

见“艺术”中的“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Moliere

法国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古典主义喜剧创始人。自幼热爱戏剧,曾长期随流浪艺人巡回演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认为喜剧的责任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擅长用传统的闹剧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的吝啬、自私、伪善、阴险等丑恶本性,作了辛辣讽刺。其作品对后世喜剧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剧作有《伪君子》、《吝啬鬼》。此外还有《多情的医生》、《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唐璜》、《恨世者》、《无病呻吟》等近30部作品。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

法国戏剧家。生于巴黎一宫廷商人家庭。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43年不顾父亲反对,与一群青年组织“光耀剧团”在巴黎演出,遭到失败。随即加入杜莱尼剧团至外省巡回演出达12年,广泛接触群众与现实社会,了解民间戏剧。1658年带着剧团的新剧目重返巴黎,在宫内演出闹剧《多情的医生》成功,路易十四将罗浮宫剧场供剧团使用。翌年上演新剧《可笑的女才子》,1662年上演《太太学堂》,均大受欢迎。以后创作迅速达到高潮。几年中连续写出《伪君子》(1664)、《堂璜》(1665)、《恨世者》,(1666)、《悭吝人》(1668)等名剧,晚期较重要的喜剧有《贵人迷》、《史嘉本的诡计》。后在演出新剧《无病呻吟》时病倒,当晚去世。因是演员,死后被草草埋葬。其喜剧绝大部分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矛头指向封建贵族与上层天主教会,以及新兴资产者的市侩习气、拜金狂等病症,而对善良、智慧的下层人民则充满同情。伏尔泰称他是法国社会世态的画家。在艺术上,他既遵守古典主义的一般准则,又大胆将传统讽刺喜剧与民间笑剧艺术结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喜剧家和喜剧艺术改革家。

☚ 拉封丹   拉辛 ☛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Moliere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最重要的喜剧家。原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其父是宫廷陈设商,买得“国王侍从”的称号。早年在耶稣会士举办的学校就读,中学时学习拉丁文,曾听过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讲学,思想比较自由。他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决心以戏剧为他的终生事业。1643年他与朋友们一起成立了“光耀剧团”,就在巴黎街头巡回演出,但剧团生意萧条,负债累累,被捕下狱。出狱后,他不甘心失败又同朋友们一起离开巴黎去外省演出,长达十几年,于1658年才重新回到巴黎。在卢佛宫上演他的《多情医生》,大获成功,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莫里哀的创作可分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645—1658),体验生活阶段,在外省巡回演出,扩大了视野,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开始编写剧本。创作了第一部喜剧《冒失鬼》和《情怨》等;第二个时期(1650—1663)是莫里哀开创古典主义喜剧阶段。此时他与国王路易十四关系甚密,批准他在小波旁剧场演出,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凡尔赛即兴》等。这些剧本富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第三个时期(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熟阶段。剧本有《伪君子》,无情揭露了宗教的伪善,《吝啬鬼》抨击了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且有《屈打成医》、《恨世者》等优秀作品,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第四个时期(1668——1673),莫里哀与王权关系破裂,创作上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作品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歌颂仆人的头脑聪明灵活,性格乐观开朗,以及他们对主人的捉弄。代表作《伪君子》是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典型的职业宗教骗子,披着虔诚的宗教外衣骗取了巴黎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奥尔贡一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奥尔贡与他称兄道弟,打得火热,甚至要把女儿嫁给答丢夫。答丢夫乘机勾引奥尔贡的妻子,当场被儿子大密斯碰见,痛斥这个伪君子。奥尔贡执迷不悟,反而责骂儿子,并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还让他掌握了奥尔贡为一个政治犯藏匿信物的秘密。他反过来向国王告密,企图置奥尔贡死地而后快。然而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下令逮捕了答丢夫,使奥尔贡转危为安。剧中答丢夫是一切伪善的总代表,将宗教骗子的本质暴露无遗,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猖獗的教会势力。莫里哀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吝啬鬼》。它是一部五幕散文体喜剧。作者成功地刻划了高利贷者阿巴贡贪婪吝啬、嗜钱如命的丑恶本质。莫里哀喜剧创作艺术的特色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民主倾向。其戏剧结构形式谨严,戏剧冲突鲜明,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他笔下的人物典型、夸张、概括性强,一言一行都突出表现人物的主导性格。此外,他的戏剧具有现实主义因素,讽刺喜剧具有浓烈的时代感,常采用民间艺术和闹剧的形式,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在语言上,尽量采用日常生活语言,使人物讲话的语气与身份相称。有不少人物的独白在后世竟成为谚语。

☚ 拉封丹   塞维尼夫人 ☛
000009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