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莎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莎草suōcǎo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三棱形,叶条形,花穗褐色,地下块根黑褐色,可以做药材。也叫香附子。
另见690页shā。

莎草suōcǎo

〈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块根可入药。
另见444页shā。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薃 > 莎草
莎草  suōcǎo

省稱“莎”,亦稱“臺”、“夫鬚”、“”、“藾”、“鎬侯”、“绿莎”、“水香稜”。即薃。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莎草》:“一名薃,一名侯莎。”明·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第八帙·莎草》:“《爾雅》載薃,《埤雅》載臺,《子虚賦》載薠。臺即夫鬚也,一名莎草。《子虚賦》所爲,《漢書音義》所謂藾。薃即鎬侯,一名侯莎,《爾雅翼》所謂莎,《廣成頌》所謂緑莎,顏師古所謂水香稜。”參閲清·劉善述《草木便方·草部·香附子、連環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莎草
莎草  suōcǎo

亦稱“臺”、“夫須”,“雀頭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㦸”、“水莎”、“侯莎”、“莎結”、“續根草”、“地藾根”、“地毛”。莎草科,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三棱形。葉基生,綫形,質硬,排三縱列,下部成鞘狀,抱莖。夏季開花,赤褐色,苞長,花穗具銳尖頭,排成指狀。地下塊莖紡錘形,稱香附子,可入藥。生於山坡、沙地或水邊。我國各地均有分佈。始載於先秦典籍。《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毛傳:“臺,夫須也。”孔穎達疏:“陸璣疏云:‘舊說,夫須,莎草也,可為蓑笠。’”《北史·豆盧寧傳》:“嘗與梁屳定遇于平凉川,相與肄射,乃相去百步,懸莎草射之,七發七中,仚定服其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莎草香附子》:“〔釋名〕雀頭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㦸、水莎、侯莎、莎結、夫須、續根草、地藾根、地毛。”

莎草【同义】总目录


莎草地毛薃侯

莎草

药名。出 《名医别录》。又名兰棱草、回头青、地贯草、土香草、野韭菜、香头草。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 的茎叶。分布全国各地。苦、辛、凉。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胸利痰。
❶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煎服: 15~30g。
❷捣敷治痈疽肿毒; 捣烂贴涌泉穴、关元穴治水肿,小便短少。本品含无色花青素 (Leucocyanidin)。

莎草nutgrass flatsedge

Cyperus rotundus L.,又称香附子。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生于荒野、路旁和田间。广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根状茎匍匐,生有多数长圆形、黑褐色块茎。秆三棱形。叶具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状苞片2~3。聚伞花序具开展的辐射枝;小穗线形,有花10~36;鳞片长圆状卵形。小坚果三棱状倒卵形。花果期5~10月。块茎称香附子,含香附油、香附油精、香附醇等,可作香料,具镇痛、健胃和治疗妇科疾病。田间常见杂草。

莎草suō cǎo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莎草香附子(14)。药名。
【基原】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茎叶。
【别名】莎随(《大戴礼记》),薃、侯莎(《尔雅》),地毛(《广雅》),山莎(《纂文》),回头青(《清异录》),香头草(《广州植物志》),野韭菜、猪荸荠、隔夜抽、地韭姜(《浙江中药手册》),地沟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小三棱、米珠子、缩缩草(《江苏植药志》),地贯草、猪鬃草、地糕草(《广西中药志》),吊马棕(《湖南药物志》),土香草(《泉州本草》)。
【功用主治】行气,开郁,法风。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痈肿。
❶《履巉岩本草》:“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
❷《本草纲目》:“煎饮散气郁,利胸隔,降痰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半两至一两。外用:捣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