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莆仙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莆仙戏

莆仙戏

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一带。莆田、仙游旧属兴化府, 故曾称“兴化戏”。又因脚色行当原为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七个,也称“兴化七子班”。约形成于明初。明中叶已盛行。清代又有很大发展。至清末增加老旦行,发展为八色。唱腔为联曲体,曲牌名多与宋元南戏相同。有帮唱和帮腔。身段、台步、手势等均有特殊程式,形成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传统剧目有五千余个。

☚ 潮剧   琼剧 ☛
莆仙戏

莆仙戏

曾名“兴化杂剧”、“兴化戏”。明代就已盛行。是以当地说唱、歌舞等民间艺术为基础,吸收、借鉴海盐、昆山、弋阳诸腔的艺术手段形成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1954年改称莆仙戏。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及闽中、闽南等兴化方言区,东南亚一带华侨聚居地区也流行。主要唱腔为兴化腔。属联曲体唱腔结构,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的传说。名称多与南戏相同,如 〔梁州序〕、〔降黄龙〕、〔薄眉衮〕、〔好事近〕、〔福州歌〕等,由引子、过曲与尾声组成套曲。脚色行当也与南戏相同,分为七类: 生、旦、净、丑、贴、末、外。
传统剧目达5000多个。而且保留着南戏的一些风貌。如《蔡伯喈》、《王魁》、《瑞兰走雨》、《刘知远》、《王十朋》、《张协状元》、《刘文龙》等; 其他剧目多为明清传奇或历史小说的改编本。代表剧目有《团圆之后》、《琴挑》、《春江》、《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

☚ 甬剧   闽剧 ☛

莆仙戏

古老戏曲剧种。源于南宋时期福建莆田、仙游两县流行的“兴化杂剧”。用方言演唱,流行于福建闽中、闽南等地。明末,“兴化杂剧”得到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滋润,形成为“兴化腔”,并称“兴化戏”,1954年定名“莆仙戏”。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联套体,除主要声腔“兴化腔”,还综合了宋元词曲、大曲法曲、民歌俗曲等。演唱仍保留有南戏帮、合唱的特点,唱腔曲牌有“大题三十六,小题七十二”之说,其中有不少是南戏常用曲牌。伴奏乐器有横笛、大胡、月琴等,打击乐有文鼓、钟锣等。表演古朴优雅,别具特色,且有傀儡动作遗存。传统剧目计有5000余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的有《张协状元》、《王十朋》等80余个。

莆仙戏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省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过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海外华侨的欢迎。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福建卷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考证,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融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200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著名。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 厦门歌仔戏   梨园戏 ☛
莆仙戏

莆仙戏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据史料记载,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晋末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中原人民大批南迁福建一带,当时盛行于中原的“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地区。唐代,莆仙民间“百戏”盛极一时。据宋代佛教道原编纂的《景德传灯录》载,唐咸通(860~870年)时,福州玄沙寺名僧宗一“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其时莆仙“百戏”,既有“喧闹”的音乐歌舞,也有“更好笑”的滑稽戏弄。宋代时,北方杂剧影响到南方,莆仙“百戏”吸收了宋杂剧的表演,形成了能综合歌、舞、白以表演故事的戏曲。因莆田、仙游时隶兴化军,故称“兴化杂剧”。据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的诗中记载,当时莆仙民间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不仅有歌舞、说唱、讲史、杂技等伎艺表演,也有丰富多采的傀儡戏和杂剧演出。元末明初,兴化杂剧在南戏诸声腔的交流和影响下,进一步融合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民间音乐、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于一炉,形成了在语言、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戏曲声腔,时称“兴化腔”。到清初,兴化戏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后来,将兴化戏称为莆仙戏。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行当沿袭南戏旧规,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表演多以生旦为主,表演细腻优美,富有舞蹈性。净、末、丑的表演较朴实粗犷,富有艺术夸张。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声腔主要是“兴化腔”,综合融合了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传统剧目以反映古代男女爱情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为多,其他则取自历史小说、公案传奇、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极为广泛。

☚ 黄梅戏   高甲戏 ☛
莆仙戏

莆仙戏

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明代中叶已盛行,1954年定名为莆仙戏。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历史悠久,被誉为“地方戏的活化石”。流行于莆田、仙游、惠安北部和福清南部等地,影响及于东南亚国家华侨居地。有正生、贴生、正旦、贴旦、靓妆、老旦、末、丑等行当,表演古朴优雅,身段、台步、手势等都有特殊程式,声腔也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伴奏乐器有大笛(中音唢呐)、吹笛、笛管(近似筚篥)、大鼓、文鼓、大锣、沙锣、小锣等。传统剧目5000多个,8000多本,数量之多,在中国戏曲剧种首屈一指。至今保存着《朱文太平钱》、《刘文龙》、《陈光蕊》等宋元南戏剧本和摩珂兜勒、子夜歌、后庭花、凉州曲、三台令等唐宋古曲。优秀剧目如《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在全国剧坛颇有影响。

☚ 闽剧   提线木偶 ☛

莆仙戏pu xian xi

a Fujian local opera,popular in Putian,Xianyou and thereabout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