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甸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草甸土meadow soil在草甸草本植被作用和地下水浸润影响下形成的半水成土壤。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中列为半水成土纲、草甸土土类。它的部分土壤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软土纲的湿润软土、潮湿软土,部分土壤为湿润始成土、潮湿始成土;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雏形土(Cambisol)集合土类(腐殖质雏形土、饱和雏形土单元)。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及山区河谷和沿河低阶地,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的盆地、河谷,新疆的洪积扇缘地下水溢出带和河流低阶地。 草甸土的理化性质
❸有机质含量较高,一般表层为20~25克/千克,高的达50~100克/千克,内蒙古和新疆等干旱区的较低,仅10~20克/千克。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多于富啡酸。草甸土氮、磷、钾含量及钙、镁等矿质养分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较好,肥力较高。 ❹由于有地下水补给,草甸土供水能力较强,对植物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在半湿润到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带,地下水矿化度较高,草甸土常伴有盐化和碱化的特性。 主要亚类 草甸土按其附加成土过程的差异分为6个亚类。 普通草甸土 分布于湿润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土壤易溶盐量<1克/千克,土壤剖面由腐殖质层(A)和斑纹层(Bg)构成。微酸性至中性,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 石灰性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到干旱区。地下水以重碳酸盐为主,矿化度较高,土壤毛管水上下移动过程中进行钙积作用。大部分从表层起即有石灰反应,土体内除锈斑外,常见石灰菌丝或结核,pH8~8.5。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普通草甸土低,约15~30克/千克。 白浆化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中微起伏地形的稍高处,地下水矿化度很小,心土层粘紧,透水性差,除进行草甸过程外,还伴有白浆化过程,本亚类在暗灰色腐殖质层下有浅灰至灰白色的白浆层,该层基本无结构,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量锈色斑纹和铁锰结核,更下为锈色斑纹层,暗棕色,核状或小棱柱状结构。通体呈微酸性反应。土壤较瘠薄,粘紧,透水性差。 潜育草甸土 分布于地形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0.5~1米内,土体下部潜育过程明显,在斑纹层下有青灰色潜育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过湿,通气性差,冷凉,有效肥力低。 盐化草甸土 从半湿润到干旱区和滨海地带均有分布,地下水埋深1~3米左右,矿化度0.5~10克/升。土壤除进行草甸过程外,伴有盐渍化过程,表层为盐化层,常见盐霜或盐结皮,经改良后可栽培农作物。 碱化草甸土 地下水位2~3米,以碳酸钠型地下水为主,矿化度0.5~3克/升。在薄腐殖质层下有10厘米左右块状、柱状结构的碱化层,碱化度达5%~30%,呈强碱性,pH 8.5~10。土质板结,对作物生长有害。 利用改良 草甸土供水供肥较好,适种性广(如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甜菜、马铃薯和各种蔬菜),产量较高而稳定。在城乡周围的草甸土已全部垦为农田,成为粮菜生产基地。草甸土草类资源丰富,产草量高而稳定,草质好,是理想的放牧地。草甸土主要的利用改良措施是:❶加强培肥,草甸土连年耕种后,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应注意均衡施肥,尤其要施用有机肥料和氮、磷肥料。 ❷防洪排涝,潜育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和盐化草甸土,春季地温低或返盐重,影响作物发苗,雨季又因洪涝而减产,故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如平整土地,修建灌排渠系和台田、条田,筑防洪堤,防止涝害、盐害、洪害,以稳定产量。 ❸防治盐碱,耕种的盐化、碱化草甸土,应采取修建灌排渠系、压沙换土、增施有机肥、应用化学改良剂等措施进行改良。盐化或碱化草甸土一般可采用保护草地植被,建设“草库伦”,实行轮牧,防止过度放牧。 草甸土meadow soil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广泛分布于冲积平原、河谷平原、湖盆低地及高原山丘沟谷。在中国,以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内蒙古及西北的河谷平原沿河两侧分布较多。植被为湿生草类或草类灌丛,母质为冲积物、河湖相沉积物、洪积物,少数为残坡积物。具有腐殖积累层和地下水浸润作用形成的锈色斑纹层。腐殖层厚度及有机质含量因分布地区条件而异,大体由东北向西逐渐变薄和减少。剖面下部因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伴随着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发生铁锰迁移淀积而出现锈色斑纹和结核;地下水位较高之处,底层可产生潜育化特征。此外,随分布地区气候干旱程度增强、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局部地段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还由于母质类型不一及多次沉积的影响,剖面质地层次排列的变异大,土壤石灰反应的有无、酸碱度的差异也大。分布在东部农区的草甸土多已垦种,在东北地区的尚有部分是可垦殖的土壤资源。 草甸土四川发育于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高原灌丛草甸下的土壤,四川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面积有4.3万平方千米。由于地处高海拔,气候寒冷,矿物质和有机物残体分解较弱。土壤发生剖面有草根盘结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次清晰,过渡明显。草根盘结层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全剖面多岩层,呈微酸性 (pH5.5~6.5)。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山高原和盆周山地上部。对川西发展畜牧业生产起重要作用。 草甸土属潮湿土系列。分布最为广泛,遍及南北疆扇缘及河滩等高水位地段,主要由草甸植被分解进行着腐殖质积累过程和在地下水季节性升降产生的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影响下发育而成。面积约371万公顷。草甸土用途广泛,但一般有盐化,少部分有碱化。 草甸土形成于地势低洼或潜水浸润的草甸植被下的土壤。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高,例如,东北草甸土腐殖质层厚30~100 cm,有机质含量3%~6%。水稳性团粒结构可达70%~80%,pH值为6.0~7.0。全N含量0.1%~0.5%,全P含量0.1%~0.2%,全K含量2.0%以上。分4个亚类:暗色草甸土、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林灌草甸土。 草甸土在季节性地下水浸润和草甸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世界各国都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河谷平原沿河两岸。剖面上有两基本土层,上部常为草根密集的腐殖质层,下部为锈色斑纹层。草甸土肥力较高,质地适中,水分状况良好,盐分较轻,是优良的宜耕地。 草甸土 草甸土属半水成土纲。是暗半水成土亚纲的代表土类。全省共有880.33万亩, 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1.3%。其中耕地面积18.06万亩,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敦煌、金塔、酒泉4个县(市)的山间盆地、河流阶地、扇缘地下水溢出带。中部干旱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南、甘南山地的河谷平原和河床阶地上也有分布。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据酒泉地区土壤普查典型剖面观测, 在0~25厘米的耕层内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3%,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分别为65ppm、8ppm、239.9ppm,全盐含量为1.6%, PH值8.1。在腐殖质累积和潜育化过程中,除草甸植被影响外,地下水的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年中,土壤水分随着生物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地下水埋藏在土壤下0.7~2厘米深处, 植物生长旺盛时,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为喜湿温及耐盐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芦苇、冰草、苦豆子、马连、马伴肠、薹草、细穗盐蒿、骆驼刺、罗布麻等为主的草甸及盐化草甸植物生长旺盛; 在局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还伴生有牛毛草、香蒲等沼泽植物。表土腐殖质含量低。草甸土的剖面形态有4个特点:(1)由于草甸木本植物生长茂密,每年留入土壤较多的有机残体,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有机残体进行嫌气分解,形成腐殖层。从全省72个剖面统计,植物根系多集中在表层10~20厘米土体内, 密集盘结,形成草皮层。(2)由于地上水位浅,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使地下水升降频繁,从而引起土体中的氧化还原交替进行,铁锰氧化物在剖面局部聚积,形成锈纹斑层和潜育层。(3)因地下水中含有可溶性盐分,由于大气干燥,蒸发强烈,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形成土壤盐渍化。(4)土壤发育在较年轻的沿积物上,质地以粉砂壤或砂粘壤质为主,有时受冲积、洪积和再沉积的影响,形成夹粘或底粘型剖面。根据腐殖质积累和石灰的淋溶程度及盐分的组成, 将草甸土划分为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潜育草甸土和盐化草甸土4个亚类。草甸土分布的地区地势比较平坦,水分状况良好,自然肥力较高,成土母质中含有相当丰富的矿物养分,是发展农林牧业的良好土壤。在改良利用上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对耕种的石灰性草甸土,要平整土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排水和防洪工程效益,保护农业,降低地下水。河西灌区应采取明排、暗排和竖井排等措施来降低地下水位,并要搞好机翻伏晒,积极推广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要合理轮作倒茬,实行水旱草田轮作,种植水稻和甜菜,做到因土种植, 用养结合。 ☚ 黑土 山地草甸土 ☛ 草甸土meadow soil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