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草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烏頭 > 草烏頭
草烏頭  cǎowūtóu

亦稱“竹節烏頭”、“淮烏頭”。即“烏頭”。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烏頭》:“烏頭之野生于他處者,俗謂之草烏頭,亦曰竹節烏頭;出江北者曰淮烏頭,《日華子》所謂土附子是也。”

草乌头

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又名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Reichb.或乌头A. Carmichaeli Dehx.(野生品)等的块根。主产辽宁、江苏、浙江等地。辛,热,有大毒。入肝、脾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散结消肿。
❶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偏正头痛,脘腹冷痛,痃癖气块、寒疝疼痛。煎服:用制草乌1.5~6g,煎煮须1小时以上。
❷治阴疽肿毒,瘰疬初起。生品研末调敷,皮肤破损处不宜用。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出现唇舌、手足发麻,运动失灵,心律不整,甚至心脏及呼吸麻痹而死亡。孕妇忌服。反白及、贝母、白蔹、半夏、栝楼、天花粉;畏犀角。北乌头和华乌头块根均含乌头碱、新乌头碱等生物碱。乌头尚含牛扁酸甲酯等。乌头碱对小鼠有镇痛作用。乌头总生物碱对兔、小鼠具抗炎作用,可使狗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室颤。草乌尚有局部麻醉作用。乌头碱毒性颇大,参见附子条。

草乌头cǎo wū tóu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乌头(96)。乌头的别名,药名。
【基原】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
【别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干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独白草(《续汉书》),土附子(《日华子本草》),草乌(《圣济总录》),竹节乌头、金鸦(《本草纲目》),断肠草(《新疆药材》)。
【性味】辛,热,有毒。
❶《本经》:“味辛,温。”
❷《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❶《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
❷《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❸《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阳经。”
【功用主治】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
❶《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❷《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有堕胎。”“主风湿 ,丈夫肾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 ,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❸《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㽲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❹《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❺《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❻《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❼《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半钱至二钱;或入丸、散。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成分】草乌主要含有乌头碱型生物碱,其中主要为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脱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及新乌头碱(Mesaconitine)等。
【药理】
❶镇痛: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草乌乙醇浸剂有明显的镇痛,北乌头碱、次乌头碱亦有镇痛作用。草乌炮制后其毒性降低而不影响其镇痛效力。
❷局部麻醉:草乌对黏膜有局部麻醉作用。草乌所含的北乌头碱、异乌头碱在动物身上均有局部麻醉作用。
❸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乌头碱能选择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并对心肌有直接兴奋作用,使心跳加快,北乌头碱和乌头碱有增强肾上腺素对心肌的作用;对抗氯化钙引起的T波倒置;对抗垂体后叶制剂引起的初期ST段上升和继之的ST段下降,能增强毒毛旋花子苷G对豚鼠心肌的毒性作用。煎剂还有扩张冠状血管的作用。
❹解热:草乌注射液对五联菌苗(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破伤风类毒素)所致的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❺抗炎:北乌头煎剂有明显促使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消退的作用。
❻毒性:本品有大毒,如用量过大、未经炮制,或煎煮时间不够可致中毒,表现为初见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继则腹痛呕吐、流涎出汗、烦躁不安、头晕眼花、视力模糊,严重者呼吸困难、言语不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不醒人事,最后因呼吸麻痹或心力衰竭而死亡。临床应慎用。研究表明草乌70%乙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38g/kg。草乌经6小时水煎,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41.53±2.118g/kg。

草乌头cǎowūtóu

中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又名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或华乌头A. chinense Paxt. 等的块根。主产于浙江、辽宁、江苏等地。辛, 热, 有大毒。入肝、脾经。祛风湿, 散寒止痛, 消肿。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中风瘫痪、破伤风、偏正头痛、脘腹冷痛、痃癖气块, 煎服: 用制草乌1. 5 ~6 克, 宜久煎1 小时以上。治阴疽肿毒, 瘰疬初起。生草乌研末调敷, 皮肤破损处不宜用。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 易致中毒。参见乌头类中毒条。孕妇忌服。反白及、贝母、白蔹、半夏、栝楼。两种草乌头均含乌头碱、新乌头碱等。乌头碱对小鼠有镇痛作用, 乌头总生物碱对兔、小鼠具抗炎作用; 可使狗心率减慢、心律紊乱, 甚至发生室颤。草乌头尚有局部麻醉作用。乌头碱毒性颇大, 参见附子条。

草乌头

草乌头

草乌头,又名草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乌头。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及乌头A.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烘干。
北乌头母根呈不规则圆锥形,略弯曲,形似乌鸦头,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残留有茎基或茎痕。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皱缩,有纵皱纹,有时具突起的支根。子根附生其上,表面光滑而形较小。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粉性,可见弯曲的多角形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而麻舌。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
乌头母根呈纺锤形至倒卵形,长2~5cm,直径1~2.5cm。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突起的须根痕,上部有残留茎基。子根亦为纺锤形,表面较光滑,稍有细纵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难以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脾经。功能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顽痰,消疮肿,并有麻醉作用。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中风瘫痪、头风头痛、痰湿癖积、心腹冷痛、寒疝、阴疽、瘰疬等证。草乌辛热气锐,其性悍烈,善于通经络,引导诸药直抵病所。凡阴寒痰湿等坚凝结聚之证,用之有疏通痹塞,开坚破积之功。用于风湿痹痛,常与川乌、地龙、五灵脂等相伍,如《和剂局方》活络丹,用本品配川乌、地龙、乳香、没药等,治风寒痰湿瘀阻经络的肢体麻木疼痛; 《本事方》黑神丸,用生草乌配五灵脂为丸,薄荷酒磨服,治风湿瘫痪; 近年也有用生草乌配合独活、生南星、辣椒子、蓖麻子研粉,以酒、醋调敷,作风湿止痛膏用。本品既有驱风、祛痰、止痛作用,又善治疗头风头痛,常与川乌、川芎等配伍,如《三因方》配川乌、藿香、乳香为末,薄荷汤下,治风痰头痛;《戴古渝经验方》配川芎、苍术、生姜、连须生葱醋糊为丸,治偏正头风。本品辛散温通之性,用治阴疽肿毒,又能攻坚消肿,未溃者,用之可消,已溃者,可令速愈。但以攻毒止痛欲其速溃、或溃后顽腐不化者应用为多,且均以外治为宜。如《外科正宗》四虎散,用草乌合南星、半夏、狼毒等为末,猪脑捣敷,治阴疽肿硬,久不作脓; 《医林正宗》取草乌、木鳖子醋磨与葱头等捣敷,治瘰疬未破; 也可单用与酒磨搽。若佐入寒凉解毒方中,亦可用治阳性疮肿,以攻毒止痛,如《景岳全书》草乌揭毒散,取草乌与贝母、花粉、芙蓉叶、天南星等分为末,用醋调搽,治一切痈疽肿毒。它如配川乌以醋浸外涂,又可治癣止痒; 与细辛为末擦牙,可治风虫牙痛;与皂荚等分为末,复入麝香和研,擦牙搐鼻,可治喉痹口噤。此外,本品具有显著的麻醉镇痛作用,古方或取本品与川乌、皂角、木鳖子、白芷、川芎等为末,以酒引内服,用于骨折、脱臼等整骨手术;或用草乌配川乌、胡椒、生半夏、生南星、蟾酥为末,酒调外敷,作外科手术麻药; 现代多以本品与洋金花等合用,制成煎剂、冲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作手术麻醉之用; 也有用本品与生南星、生半夏、花椒、蟾酥、土细辛等研粉酒浸,再入樟脑、薄荷脑等配制成酒剂,作表面麻醉药用。本品功用与川乌基本相同,两者常相互配合应用,但草乌药力较猛,毒性及麻醉止痛作用亦较强,故内服止痛常用制川乌,麻醉止痛多用生草乌。由于本品毒大力猛,故内服宜慎,且须炮制后用,并当先煎、久煎1小时许,以减低毒性。煎服,1~1.2g。孕妇忌用。反半夏、栝楼、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
实验研究: 北乌头含去氧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中乌头碱、北草乌碱。乌头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
草乌与川乌作用基本相同。草乌对小鼠有镇痛作用。与秦艽配伍,镇痛效力可互相增强。经甘草、黑豆法炮制后,毒性降低,但不影响其镇痛效果。乌头碱亦有此作用,因其毒性大,故临床不用。乌头碱的药理见“川乌头”条。

☚ 川乌头   肉桂 ☛

草乌头

草乌头

蒙古名浩热素、哈热榜𠯫、哈拉浩热素、毕卡、曼钦、原纳格。为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杂质泥土,洗净、晒干或炮制用。
本品味辛,性温,轻;有大毒。有杀粘、消炎、止痛、燥黄水之功。用于
❶瘟疫、流感、天花、肠刺痛、丹毒、疖疮、腺肿、粘性肠痧、胆扩散于脉,角弓反张、腮肿等病,及骚热,肺热上冲于喉等症,与诃子、麝香、水菖蒲、广木香等配用。
❷用于腰腿疼痛、痛风、痹病、黄水病。为五凤丸之主药,加黑云香,多叶棘豆,硫磺,水银而用。
❸对白脉病,中风,与红珊瑚、珍珠等配伍,制十三味大鹏金翅丸用。孕妇禁用。

☚ 麝香   草乌叶 ☛
000223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