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花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花女》《茶花女》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小仲马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48年。作者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是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年轻时,小仲马在父亲奢侈豪华的生活影响下,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20岁那年,他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为维持生计,玛丽在和他交往时仍然保持同阔老们的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出国旅行。几年后,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去世,死景非常凄凉。小仲马百感交集,悔恨万分,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一心要将自己的这段生活述诸于笔端。一年后,这本凝结着爱与痛的《茶花女》问世了。小说一经出版,立即轰动法国,尽管遭到上流社会的恶意谩骂,但更多的人均为其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1852年,小仲马把小说改编为剧本,据说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 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振孙翻译的《茶花女》,以及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夏康农翻译的《茶花女》均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1847年3月12日,巴黎一条大街上贴出一张拍卖家具和古董的广告,拍卖地点在昂丹路9号。这是一所豪华住宅,物主玛格丽特在3个星期前去世,除了遗物外,她还留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债务。 玛格丽特原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沦入风尘,由于生得花容月貌,成了红极一时的交际花。因为她装饰打扮总少不了一束茶花,人们都称她为“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摆满了茶花,这是一个叫亚芒的青年放在那里的。亚芒是个穷小子,但他是玛格丽特惟一真正爱过的人。有一次,玛格丽特不幸得了肺病,亚芒每天都去看望她,并为她的病痛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玛格丽特,使她把亚芒当成了理想的情人。 玛格丽特自从爱上亚芒后,便想方设法打发掉把她当成“爱女”供养的老公爵,甩开纠缠不休的N伯爵。然而,她的开销太大,又使她不能完全断绝同这些人的往来。另一方面,亚芒穷于应付和玛格丽特在一起时的开支,开始去赌博和借债。玛格丽特和亚芒在老公爵为她买的乡间别墅里过着充满情爱的日子,这一行为激怒了老公爵,决定停止供给她的一切费用。风闻“茶花女”失去靠山并同一个穷小子住在一起,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玛格丽特坚持不向亚芒要一分钱,为了还债,她悄悄卖掉自己的马车、披肩,典当掉钻石首饰。好多人都劝“茶花女”回到公爵、伯爵们身边,但遭到“茶花女”愤然拒绝。 玛格丽特和亚芒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亚芒的父亲跑来责备他败坏了家庭名声,要他丢弃玛格丽特。亚芒坚决抗拒,但不知什么缘故,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并留言和他一刀两断。玛格丽特同N伯爵重归于好,亚芒嫉恨她贪图荣华富贵,决意对她进行报复。在一次舞会上,亚芒当着玛格丽特的面对一个妓女大献殷勤,借以刺激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受不了亚芒的侮辱和折磨,以至于不敢去舞场和剧院。但亚芒还不罢休,又写信去辱骂她。玛格丽特并不嫉恨亚芒,反托人向亚芒求情。但想不到的是,在她主动登门与亚芒重修旧好的第二天,却收到亚芒送来一张作为“夜度价钱”的500法郎的钞票。深受打击的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含恨而死。 亚芒从玛格丽特的遗言中终于明白真相。原来,亚芒的父亲曾单独找过“茶花女”,恳请她还回他儿子和家庭的清白;他还告诉“茶花女”,他的女儿要出嫁了,但男方打听到亚芒和“茶花女”的关系后,要求亚芒结束在巴黎的浪荡生活,否则就要取消婚约。为了这些缘故,“茶花女”只好向亚芒的父亲发誓与亚芒绝交。知晓内情的亚芒追悔莫及,痛心疾首,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24节。玛格丽特到亚芒处请求亚芒不要再让她难堪。场景凄凉,感人肺腑。 前一次她来看我的时候,她就坐在这一次坐着的地方,可是,从那一次起,她已经是别一个人的情妇;别人的亲吻已经触过她的嘴唇,也就在这嘴唇上,我不能自持,这次又送上了我的嘴唇了,但是,我竟觉出我仍然同从前一样地,或许还更甚地,爱她。然而叫我搭上题目来谈话却有点困难了。玛格丽特一定懂得了我的心事,她说:“我来打扰了你,亚芒,因为我有两件事向你要求:第一,请你原谅我昨天对奥阑勃姑娘说的话;第二,请你恩准我,不要再做也许你已经准备了继续令我难堪的事。不管你是有意无意,自从你回转巴黎之后,你使我吃了这许多苦,现在我简直再支持不下直到今天早晨来所受到的紧张情绪的四分之一了。你可怜我吧,是不是?你要明白一个有心肠的人除了报复像我现在这样的一个多疾多愁的女子以外还有的是更高尚的事可做。你看,握握我的手看。我正在发热呢;我离了我的病床为了来向你要求,并不是你的情意,而只是你的冷淡忘怀。” 《茶花女》剧照 我握着玛格丽特的手。手果然是烧得烫人,她的身体在丝绒外衣里面只是发抖。我推动她坐着的一把小沙发靠椅挨近了火炉。 “难道你以为我并不曾吃苦,”我说,“那一晚上先在乡间静候了你以后又跑到巴黎来找你,而结果只找到了那一封几乎使我发狂的信?你怎么能够忍心骗我的呵,玛格丽特,我从前是那般爱你!” “不要再提了,亚芒,我来不是为的谈那件事的。我只愿不以仇人的资格来看看你,这就罢了,此外我还想再握到一次你的手。你有一个年轻、漂亮的情妇,据说。愿你同她幸福,还愿你忘记了我。” “你呢,你也是幸福的,一定是?” “我脸上还有一副幸福女子相么,亚芒?不要嘲笑我的苦痛呵,你是比一切人都更懂得苦痛的来由与其深沉的滋味的。” …… (选自《茶花女》,夏康农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只有在多多研究了人性以后,我们才开始能够动笔创造出人物来,犹之乎只有在认真学习了一种语言以后,我们才能够运用这种语言一样。 头脑是狭小的,而它却隐藏着思想;眼睛只是一个小点,它却能环视辽阔的天地。 取得一颗没有被人进攻的经验的心,也就像取得一座没有守卫的城池一样。 阅读指导 一个简单的风尘女子的故事,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不朽珍宝,这其中必然有不寻常的因素。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茶花女》具有非凡的意义,并且100多年来都引人入胜呢? 或许,埋藏在这个故事之下的是一种深刻的背叛。在小说中,这种背叛体现在两个角色身上。首先是“茶花女”,她背叛了她作为一个被人玩弄的风尘女的角色,她要像一切健康的女性那样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然后是亚芒,他背叛了他作为一个“清白”人家的后代的角色,偏偏要去爱上一个被所有“清白”人所不耻的风尘女。正是这两个具有背叛性格的角色,演绎了打动我们心灵的爱情故事。 一个容貌姣好的姑娘,天生丽质,惹人喜爱和向往,这乃人之常情;所以,即使当这样一个姑娘陷于污浊之中时,我们心中所升起的情感仍然更多的是一种怜惜而不是鄙视。我们正以这样的心理看待最初的《茶花女》,她是一朵美丽的“恶之花”。她的美被那些肮脏的俗物所包围,如那些只追逐其肉体的无耻之徒。然而,我们总愿意相信,她并非是自甘堕落,事实上她也的确不是。正因为并非出于自愿,所以她才有背叛堕落生活的契机。在小说中,当亚芒对她真诚以待时,她身上那种纯洁的天性苏醒了,并决心去追求一份纯洁的情感。她的背叛正符合于我们对她的期望。就亚芒来说,他作为一个“清白”人家的孩子去爱一个风尘女,这是一般人的道德观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对美的追求使他超越了世俗之见,我们也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以爱的激情冲破清规戒律的快感。《茶花女》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对个人的迫害,然而,它的过人之处却在于,它在此之上还展示了即使相爱的人其自身也可能成为酿成悲剧的因素。“茶花女”虽然在精神上力图尽快摆脱她原来不光彩的生活,然而却在物质的享受上迟迟难以自拔;而亚芒,虽然深爱“茶花女”,却在发生误会时对“茶花女”施以恶意的报复,并最终直接导致“茶花女”的死亡,虽由于不明真相,却也深刻地暴露出其过于自私狭隘的品性。难以否认,这两个人自身的过失也是造成这出悲剧的重要因素。 小仲马后来将此小说改编成同名话剧上演,获得极大成功。或许,人们从中体验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恐惧与怜悯”的情感吧! 阅读建议 小说第24节值得反复阅读。亚芒对玛格丽特的疯狂报复,玛格丽特的含垢忍辱,情节曲折,描写十分感人。 茶花女 《茶花女》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作品。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著有《茶花女》、《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等作品。小说《茶花女》是他的成名作,1848年问世后,他又以同一题材创作同名话剧,1852年首演,使他一举成名,获得更大成功。《茶花女》以现实生活中的玛丽为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玛丽出身贫苦,为生计所迫沦为娼妓,因美丽聪慧,终日宾客如云。但染病后却无人照顾,年仅23岁便在凄凉孤寂中弃世。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和主题,小仲马在作品中精心构思并着力渲染了玛格丽特和阿芒的爱情波澜:整日与玩世不恭的贵人公子们周旋的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出身富家但涉世未深的青年阿芒。阿芒炽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了阿芒的“前程”和阿芒妹妹的“门当户对”的婚事为由,逼迫她离开阿芒。为了阿芒和其家人,她忍痛牺牲了爱情。阿芒误认为她背信弃义,寻机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茶花女》的时代背景是七月王朝时代的法国。当时金融贵族掌握着统治权,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极端腐败。作品中玛格丽特所处的巴黎上层社交界,即是七月王朝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腰缠万贯的贵族无所事事,沉溺于吃喝嫖赌,一位公爵收买玛格丽特做“女儿”,一位伯爵收买她做“相好”,一位男爵收买她做“情人”。在这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中,女性只作为玩物出现,毫无爱情可言。放荡而虚伪的贵族们,一面玩弄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一面又装作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把这些受害者指为败坏社会风气的罪人。当玛格丽特被迫离开阿芒时,她悲愤地感慨道:“既然你摔倒,就再也不能爬起来。上帝会原谅你,但人们却永远不会!”她的恋爱悲剧,是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抗议,而她的死,更是对其罪恶血的控诉。 ☚ 卡门 包法利夫人 ☛ 《茶花女》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写于1848年。是以23岁病死于巴黎的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为原型,讲述一个出身贫寒 ,迫于生计沦落为娼,成为巴黎红极一时的妓女玛格丽特和富家子弟阿芒的爱情悲剧。1849年小仲马据此写成同名五幕话剧,并于1852年上演,获巨大成功。1852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又改编成同名歌剧而闻名于世。 《茶花女》三幕歌剧。威尔第1852年完成。皮亚维根据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1856年5月24日伦敦上演,11月1日圣彼得堡上演,12月3日纽约上演,12月6日巴黎上演。讲述阿尔弗雷多与维奥莱塔之间的爱情悲剧。帕蒂、梅尔芭、泰特拉齐尼、加利·库尔奇、玛利亚·卡拉斯都以演唱剧中主角著名。 茶花女 茶花女LaTraviata四幕歌剧。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曲。脚本由皮亚维根据小仲马的戏剧《卡美利亚女郎》改编而成。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经修改,次年于该市再度演出,大获成功。歌剧以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段爱情故事为内容:贵族阿尔弗莱德,以自己诚挚热烈的爱情,融化了名妓薇奥列塔冰冷的心,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勇气并随同阿尔弗莱德离开纸醉金迷的妓女生涯,来到僻静的乡间别墅。平静、清幽使她重疾缠绕的身心得以休养,然而阿尔弗莱德的父亲阿芒却以贵族的伪善和威严,迅即将这对青年拆散,酿成了薇奥列塔重返巴黎不久惨死的悲剧。这部歌剧的音乐,优美、抒情,多姿多彩,亲切易懂。序曲中有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充分显示女主人公性格的主题——展示着悲剧色彩。在第一幕里,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向薇奥列塔表示真诚爱情、充满青春活力和轻快的《饮酒歌》和表现薇奥列塔复杂微妙矛盾心理的大段咏叹调;第二幕中,阿芒劝薇奥列塔为阿尔弗莱德的前途应离开他时的唱段和薇奥列塔决定牺牲自己而离开阿尔弗莱德之前,表现她内心痛苦而复杂感情的“啊,愿你爱我,不要忘记我……”的唱段以及终场的二重唱,皆为歌剧中著名唱段。多年来一直被歌唱家们作为保留节目。这部歌剧以其诚挚动人的歌调、细致的心理描写、深刻的悲剧色彩,而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这是威尔第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意大利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作。 ☚ 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1905》 卡门 ☛ 茶花女 《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曲,脚本由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853年3月首演于维也纳。剧情梗概:活跃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薇奥列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的爱情所感动,抛弃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离开巴黎与阿尔弗莱德共度幸福时光。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亚芒强求她与儿子断绝来往,以保全自己女儿的婚姻。为了爱人全家的幸福,薇奥列塔做出自我牺牲,重返风月场,并信守着对乔治·亚芒的诺言,未将真相告知阿尔弗莱德,致使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心,公开侮辱她。薇奥列塔卧病不起,当阿尔弗莱德从父亲处得到真情匆匆赶来时,她已奄奄一息,终于被疾病和黑暗的社会夺去了美丽的爱情和生命。全剧以深入的心理刻画,抒情的笔触,优美的歌调,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歌剧音乐多彩多姿,优美抒情,亲切感人。序曲和《饮酒歌》、薇奥列塔的咏叹调、亚芒的咏叹调及终场的二重唱皆为歌剧中的著名唱段。 ☚ 塞维尔的理发师 阿伊达 ☛ 茶花女 《茶花女》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1852年由他本人改编成话剧。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小仲马像 ☚ 基度山伯爵 包法利夫人 ☛ 茶花女原为法国小仲马的著名小说,后由他本人改编为5幕话剧,成就远远超过原著。剧本描写了名妓玛格丽特和青年亚芒的爱情悲剧。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向社会提出控诉,揭穿了上流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的虚伪性。1852年首演于巴黎,大获成功。后又被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谱写为歌剧,影响迅速遍及欧洲和世界。 茶花女见“艺术”中的“茶花女”。 茶花女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小仲马的成名作,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感情经历创作的一部哀婉凄切的爱情故事,是当时著名的社会问题剧。 ☚ 包法利夫人 漂亮朋友 ☛ 茶花女 《茶花女》法国作家、戏剧家亚历山大·仲马(1824—1895) 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852年。亚历山大·仲马俗称小仲马,其父大仲马是以长篇小说 《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 著称于世的,1848年,小仲马的长篇小说 《茶花女》 问世后声名大震,此后,他便主要从事戏剧创作。1852年,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 《茶花女》 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茶花女》 和同名小说都是根据作家本人早年的一段恋爱经历写成的,情节也大致相同: 妓女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涉世未深的税务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掉阿芒的 “前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误以为她背信弃义,愤然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通过这出恋爱悲剧,作家愤懑地控诉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剧本 《茶花女》 把阿芒之父逼迫玛格丽特同阿芒断交,阿芒无情地羞辱玛格丽特等情节,作了更加突出的描写,并且让阿芒赶在玛格丽特咽气之前来同她作垂死之别,比小说的主题更鲜明,锋芒更锐利,也更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小仲马的剧作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度时期的产物,话剧 《茶花女》 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开端的标志。 ☚ 钦差大臣 玩偶之家 ☛ 茶花女 《茶花女》法国作家、戏剧家亚历山大·仲马 (1824—1895) 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852年。亚历山大·仲马俗称小仲马,其父大仲马是以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著称于世的,1848年,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问世后声名大震,此后,他便主要从事戏剧创作。1852年,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茶花女》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茶花女》和同名小说都是根据作家本人早年的一段恋爱经历写成的,情节也大致相同: 妓女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涉世未深的税务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掉阿芒的“前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误以为她背信弃义,愤然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通过这出恋爱悲剧,作家愤懑地控诉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剧本《茶花女》把阿芒之父逼迫玛格丽特同阿芒断交,阿芒无情地羞辱玛格丽特等情节,作了更加突出的描写,并且让阿芒赶在玛格丽特咽气之前来同她作垂死之别,比小说的主题更鲜明,锋芒更锐利,也更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小仲马的剧作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产物,话剧《茶花女》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开端的标志。 ☚ 钦差大臣 玩偶之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