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茵陈蒿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茵陈蒿汤

清热剂之一。出自《伤寒论》,见《猪经大全》。茵陈蒿150克、栀子60克、大黄45克。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或煎汤服。马、牛200~300克:猪、羊30~45克。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证见体热、口眼及可视粘膜色黄鲜明、腹胀口渴、二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者适用。方中茵陈清利湿热、除黄疸,为主药;栀子通行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为辅药;大黄降泄郁热,使湿热之邪通过大便排解,为佐药。三药相合,能清热利湿,使邪从两便排除,则黄疸自消。
本方是治湿热阳黄的代表方剂。有明显的利胆、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广泛应用于临证。《猪经大全》中治“猪黄膘症”方(鲜茵陈、生大黄、生栀子)即本方。《中兽医治疗学》中治马黄疸的茵陈大黄散也是本方。本方去大黄,加黄连,名三物茵陈汤(《证治准绳》),适用于湿热盛而无便干之黄疸。本方只适用于湿热黄疸,若为阴黄,则不宜,可另选用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玉机微义》)或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医学心悟》)。

茵陈蒿汤

❶《伤寒论》方。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先以水煎茵陈,后纳余药再煎,去滓,分三次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功能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尽黄,黄色鲜明,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口渴,腹微满,大便秘,小便短赤等;近代也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等。方中茵陈疏肝利胆,清热利湿而退黄;栀子清湿热、利三焦,引湿热从小便出;大黄降泄郁热,配茵陈、栀子通利大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大便出。实验研究: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
❷《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茵陈、栀子仁各一两,大黄、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去滓服。功能清热利湿退黄。治小儿发黄,身如橘色。

茵陈蒿汤herba artemisiae capillaris decoction for clearing away heat and eliminating wetness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的汤剂。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症见结膜、口腔黏膜黄染,其色鲜明,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茵陈蒿18克 栀子15克(擘) 大黄6克(去皮)
【制剂用法】 上药3味,用水1.2升,先煮茵陈减至600毫升,纳2味,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1宿腹减,黄从小便去。
【主要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适应病证】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现代常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胆石症、新生儿溶血症和蚕豆黄等属湿热为患者。
【临床验证】 1. 急性黄疸型肝炎:本方在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中被普遍应用。据统计,运用本方治疗的1184例患者,近期治愈率达到95%以上(《中草药通讯》1978,5:28)。中西药物分组治疗的对比观察也表明,本方是一首有效方剂。对60例传染性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本方加苍术、泽泻、茯苓及保肝疗法,结果,本方加味组平均黄疸指数及脑磷脂絮状试验复常时间缩短4.1天,肝区体征消失缩短3.5天,上消化道症状消失和食欲改善缩短8天(《浙江中医杂志》1960,1:16)。2.重症肝炎:用本方合并大黄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23例,血清胆红素日平均下降0.7mg%,SGPT日平均下降23.6单位,麝浊为0.26单位,一般在用药后7~10天明显退黄,11例HB-SAg阳性患者于21~60天转阴,取得良好疗效(《医学研究通讯》1978,6:27)。
【方义分析】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方。方中用茵陈蒿为主,清热利湿退黄;以栀子为辅,清泄三焦湿热,使从小便而去;配大黄为佐,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三药相合,可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湿去热清,黄疸自退。
【实验研究】 1.利胆作用:犬的胆汁流量和奥狄氏括约肌张力两种指标表明,本方即能增加胆汁流量,又可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通过拆方正交设计的直观分析发现,大黄的利胆作用最强,栀子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的作用最好,三药配伍以后增加胆汁流量和降低奥狄氏括约肌的效果最为显著(《贵州医药》1981,4:47)。另有实验表明,茵陈为本方的利胆主药;生大黄利胆作用较熟大黄为优,而且煎煮时大黄后下、一沸为度者有较久煎者作用为强的趋势(《中医杂志》1982,7:552。《贵州医药》1982,3:40)。上述差异可能与实验方法、条件等不同有关。2.保肝作用:本方对正常动物的ALP、T—BIL、GOT及GPT无明显影响,但对异硫氰酸α-萘酯(ANIT)所致上述四个指标之急剧升高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效果,其中尤以降T—BIL为著;肝脏组织学检查可见,本方能改善ANIT所致胆管增生、肝细胞小灶坏死或萎缩、Glisson氏鞘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尤以改善肝细胞坏死和Glisson氏鞘水肿效果为显(《和汉医药学会志》1984,2:230)。3.其它作用:本方可解除小鼠胃肠平滑肌痉挛,增加胃肠道的推进功能(《中华医学杂志》1973,11:33),对高脂血症小鼠有降血脂作用(《中成药》1992,7:34)。

茵陈蒿汤

《伤寒论》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满,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

出自《伤寒论》,由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9克组成,水煎服。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悉黄,黄色鲜明如橘,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者。服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近年来,广泛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有可靠疗效。

☚ 藿香正气散   八正散 ☛

茵陈蒿汤yīnchénhāotāng

❶《伤寒论》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症见一身面目尽黄、黄色鲜明、发热、头汗出、身无汗、口渴、腹微满、小便短赤等。实验研究: 有利胆作用。
❷ 《证治准绳·幼科》方。茵陈、栀子仁各一两, 大黄、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两。为细末, 每服一钱, 水煎服。治小儿发黄, 身如橘色。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方由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组成。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后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症见全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象沉实或滑数。本方所治证属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所致。治当清泄瘀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疸,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导瘀热下行,可清利小便以退黄,亦可通大便以泄热,为佐。三药配伍,清利降泄,引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则邪有出路,黄疸可除。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主方。现临床上亦常用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属于湿热蕴结者。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肥栀子(擘)十五个,甘草(炙)一两,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功能清热利湿。主治伤寒身热发黄者。
茵陈散(《奇效良方》卷三十七) 茵陈、木通、大黄(炒)、栀子仁各一两,石膏二两,栝蒌一个,甘草(炙)半两。上药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一茎,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溲涩便秘加枳实、赤茯苓、葶苈。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酒食过度,风湿所搏,热气郁蒸而成黄疸,食已即饥,身体面目爪甲牙齿及小便悉黄,寒热,或身体多赤多青者。
茵陈玉露饮(《医醇賸义》卷三) 茵陈三钱,玉竹三钱,石斛三钱,花粉二钱,葛根二钱,山栀一钱五分,广皮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二钱,萆薢二钱,苡仁一两。水煎服。功能清热利湿,生津养阴。主治酒疸。平日嗜饮,湿火熏蒸,面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虽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涩者。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萆薢渗湿汤 ☛
000038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