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鹧鸪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鹧鸪天》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翻空:在空中飞翔。蕖(qu渠):芙蕖,即荷花。②杖藜徐步:语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杖藜徐步立芳洲。”③“又得”句:语本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茂盛的森林尽头,露出了空明的山色,有修竹掩映着矮墙。小池边的草儿衰落了,知了在声声地叫个不歇。时时看得见白鸟在天空飞翔,红色的荷花映着水面散发出阵阵细微的清香。在村舍外的古城边,我手持藜杖徐徐地漫步,西斜的太阳也渐渐转过了山。多亏了昨夜三更的一场透雨,为我飘浮无定的一生带来了一天的清凉。

【集评】 宋·魏庆之引《庚溪诗话·诚斋论夺胎换骨》条:“有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者……唐人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皆以故为新,夺胎换骨。”(《诗人玉屑》卷八)

清·郑文焯:“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愈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手批东坡乐府》)

【总案】 此词作于作者贬居黄州期间。这首词的手法是采用白描手法,遣词造句,鲜明生动,明白如话,音节也和谐、优美。上片写景,下片叙事,配合得恰到好处,几乎没有雕凿的痕迹。(崔富章 周明初)


唐宋词之苏轼《鹧鸪天》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鹧鸪天》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

林木被山峦隔断,

凸现月光下的山岗,

反衬出竹林掩映的隐墙。

蝉的鸣叫收敛了词人的目光,

使我去审视

衰草萧瑟处的一个小池塘。

白色的水鸟

翻动着天空的

书页,

红色的荷花

映照着水面,

送来缕缕

幽香。



在疏落的

村舍外,

在古老的

古城旁,

我柱着藜杖

漫步徐行,

久久徘徊

伴着一轮斜阳。

呀!我要致意

昨夜三更的一场透雨,

使我浮生

在苦热的煎熬中

又得一日清凉。



【评】

此词有的版本题作《时谪黄州》。一般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从此词所反映出的情绪来说,确当作于黄州生活的中后期。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初贬黄州时,虽也有“诗人例作水漕郎”(《初到黄州》)等旷达之语,但心灵深处的痛苦却无法压抑:“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而这首《鹧鸪天》,描写田园风光,极富牧歌情调,与元丰五年所作的《西江月》“我欲醉眠芳草”一致,但比之要舒缓。

此词景致,是下片“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之所感发,但词人却先将所观所感到的画面呈现出来,直入境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首句由三个意象:林、山、竹组成,加以“断”字、“明”字、“隐”字,就表现出词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使这三个并列的意象产生内在的联系:由于林带的中断而能远眺明月的山峦,而山之“明”又反衬出竹林掩映之“隐”。就位置来说,是中景、远景与近景的组合,就光线色彩来说,是明与暗的统一,就目光展示的次序来说,是由远至近。“乱蝉”一句,进一步将目光凝止在第一个点上,这一变化,是由“乱蝉”的音响带入的,蝉的鸣叫收敛了词人之目光,使之注视柳荫下蓑草边的小池塘。“林断”一句,景致很美,但有点过于美了,使人容易感到是在西湖一类的境界之中而非田园风光,“乱蝉”、“衰草”则弥补了这点不足,同时,这“乱”字、“衰”字多少透露了一些作为罪犯贬谪黄州的苏轼心理的另一侧面,透露了词人那种淡淡的哀伤,与结处呼应。

词人审美聚焦于小池塘,以下二句,自然承之而出:“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此二句化用杜甫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句式,但却没有模仿的感觉,因为它极融洽地与这组田园风光溶为了一体:白色的水鸟在碧空翻飞;时隐时现,红色的荷花不时传送出细细的幽香。“翻空”写白鸟之戏耍;“照水”则写荷花如同美女,以水为镜,顾影自怜之态,在词人的审美观照下,自然界的万物也都具有人的情感,它们与词人呼应对答,互诉心曲。从色彩上看,又增添了鸟之“白”与花之“红”,这种审美选择,大概也与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此四句,由远及近,由高及低,丝丝入扣,层层相生,有意象的艺术组合,有移情手法的运用,有相互衬托的色调,有盛夏高柳中的蝉鸣,有沁人心脾的幽香,一时之间,八音俱至,五美俱陈,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上片刻画之景绝美,但似仍嫌野味不够,有此“村舍”、“古城”四字,田园景致境界就更加清晰,“杖藜徐步”四字,词人形象始出,“转斜阳”三字,不仅为这已然绝妙的田园画卷又抹上了一笔斜辉和一轮圆圆的夕日,而且透露了词人久久徘徊,留连忘返之态。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蕴深远。从表层意思来看,词人是在感谢老天爷在此酷然难当之际,普降甘霖,使得词人在酷暑的熬煎之中,又得到片刻之清爽,能有兴致在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欣赏了林断山明、乱蝉衰草的景致,其情如翻空之白鸟,其思如照水之红蕖;从深一层的意思来理解,词人将三更之雨饰以富有人情味的“殷勤”二字,将“生活”之意写成富有宗教色彩的“浮生”——意谓人生在此如浮游之短暂,此岸世界不过是人类寓形于宇内的苦难的一瞬,而彼岸世界才是人的最终归宿。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词人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由一瞬而思永恒,由目前之甘霖清景而远涉整个大自然给予它的恩慧:它永远是词人不弃的伴旅,在词人痛苦的“浮生”中,它永远会给予词人以慰藉。这样,词人在这篇牧歌式的田园风光里,就透露了对人生、社会以及对个人遭际所怀的不平之心,它与田园风光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和谐地构成了这二重矛盾心理的田园小夜曲,委婉清丽,楚楚动人。


唐宋词之《苏轼《鹧鸪天》》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鹧鸪天》

苏轼《鹧鸪天》苏 轼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林断山明:指爬山时走到了不长树木的地方,山中光线显得更加明朗。王融《江皋曲》:“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②“照水”句:化用杜甫《狂夫》诗:“风含翠条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③殷勤:犹言“多谢”。④“又得”句;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秋山萧寺图【清】樊圻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根据本词所表现出来的隐逸情绪及相关感情,一般的研究者都认为它作于元丰六年(1083)六月。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以来,他在这个小地方已经过了三年多与世隔绝的生活,这几年中他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磨难,一方面又在苦苦思索导致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寻求心灵的解脱。在这一过程中,他形成了放任通达、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处世方式。这种略显消极的思想给了他很大的慰藉,也给了他极大的平静。在这种平静中,他能够乐观而客观地观察宇宙自然,欣悦而感恩地承受人世的一切幸福和磨难。因此在这一时期,他的词作没有了尖酸怨恨的痕迹,也几乎找不到议论时事的词句,整体上呈现出平和、优美、富含哲理的特色。对本词的内在感情的把握,也应该放在这样背景中。

上阕四句,全部写景,景中有情,但景仍然是主。“林断”句首先写整体的大环境:在树林的尽头,山麓的开阔处,丛丛的翠竹隐没着的围墙,这就是诗人的居所。“乱蝉”句再写细处的小环境:乱蝉鸣叫是化用“蝉噪林逾静”的意蕴;“衰草”既点明时间已经是夏末秋初,同时也渲染出萧瑟的气氛;小池塘是整个细节环境的中心,因为有山有水,整个画面才显得和谐、完美,同时也为下面几句写水做好铺垫。这短短两句话包含了众多的景物,而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显得和谐自然,可见作者优秀的观察力和概括力。苏轼认为陶渊明诗“悠然见南山”之“见”当读如“现”,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翻空”句中的“见”字也必须读成“现”,道理是一样。景色自然地映入眼帘,而不需作者刻意地去观察。唯有不刻意去观察,一切景物在作者心中才是和谐平等的,也只有这样,有限的词句才能写出无限的景致。“照水”句写水、写荷花,这在“小池塘”句已经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猜测,这里的“香”同样不是作者刻意去闻的,而是香气自然地涌入到鼻子里。同时,这里的“照水”二字也使我们想到,上一句的“白鸟”是否是作者在水中看到的倒影呢?

词的上阕没有出现明显的“人迹”,只是客观地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山居初秋图。下阕则为这一幅图添加了“人”这个中心元素,更重要的是添加了人的感情。下阕以“村舍”“古城”二词开头,有一种落寞之感,因为古人送别往往在此。“杖黎徐步”“斜阳”二词,又写出作者的老态龙钟。但是,这种落寞、这种苍老绝不是作者认为值得悲戚的感情,实际上,它们背后蕴藏着极大的平和以及心满意足。虽然老态龙钟,虽然夕阳西下,可是依然康健的作者却能在这个本应生离死别的场所徐徐散步,身边是如此美丽又如此清幽的环境,他还能有什么不满意吗?在古人的作品中,落寞萧瑟的环境背后,并不都是落寞萧瑟的感情,有时候恰恰是表现一种平静的喜悦,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审美。接下来“殷勤”二字便把这种喜悦点了出来。最后这两句,似乎含有许多深意,但是大可不必去发奇探微,它所要表现的就是夏末秋初的炎热中,一场夜雨过后的清凉。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悦,而此种喜悦给他的正是那种细微而实在的满足感。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说:“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逾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以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一日凉”较“半日闲”的优处,在于它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感受上的,这种真实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而当这种共鸣产生时,作者有限的词句便会产生无限的感情。(姚苏杰)

集评 宋《魏庆之:“有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者……唐人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此皆以故为新,夺胎换骨。”(《诗人玉屑》卷八)


唐宋词之苏轼《鹧鸪天》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鹧鸪天》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

林木被山峦隔断,

凸现月光下的山岗,

反衬出竹林掩映的隐墙。

蝉的鸣叫收敛了词人的目光,

使我去审视

衰草萧瑟处的一个小池塘。

白色的水鸟

翻动着天空的

书页,

红色的荷花

映照着水面,

送来缕缕

幽香。



在疏落的

村舍外,

在古老的

古城旁,

我柱着藜杖

漫步徐行,

久久徘徊

伴着一轮斜阳。

呀!我要致意

昨夜三更的一场透雨,

使我浮生

在苦热的煎熬中

又得一日清凉。



【评】

此词有的版本题作《时谪黄州》。一般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从此词所反映出的情绪来说,确当作于黄州生活的中后期。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初贬黄州时,虽也有“诗人例作水漕郎”(《初到黄州》)等旷达之语,但心灵深处的痛苦却无法压抑:“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而这首《鹧鸪天》,描写田园风光,极富牧歌情调,与元丰五年所作的《西江月》“我欲醉眠芳草”一致,但比之要舒缓。

此词景致,是下片“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之所感发,但词人却先将所观所感到的画面呈现出来,直入境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首句由三个意象:林、山、竹组成,加以“断”字、“明”字、“隐”字,就表现出词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使这三个并列的意象产生内在的联系:由于林带的中断而能远眺明月的山峦,而山之“明”又反衬出竹林掩映之“隐”。就位置来说,是中景、远景与近景的组合,就光线色彩来说,是明与暗的统一,就目光展示的次序来说,是由远至近。“乱蝉”一句,进一步将目光凝止在第一个点上,这一变化,是由“乱蝉”的音响带入的,蝉的鸣叫收敛了词人之目光,使之注视柳荫下蓑草边的小池塘。“林断”一句,景致很美,但有点过于美了,使人容易感到是在西湖一类的境界之中而非田园风光,“乱蝉”、“衰草”则弥补了这点不足,同时,这“乱”字、“衰”字多少透露了一些作为罪犯贬谪黄州的苏轼心理的另一侧面,透露了词人那种淡淡的哀伤,与结处呼应。

词人审美聚焦于小池塘,以下二句,自然承之而出:“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此二句化用杜甫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句式,但却没有模仿的感觉,因为它极融洽地与这组田园风光溶为了一体:白色的水鸟在碧空翻飞;时隐时现,红色的荷花不时传送出细细的幽香。“翻空”写白鸟之戏耍;“照水”则写荷花如同美女,以水为镜,顾影自怜之态,在词人的审美观照下,自然界的万物也都具有人的情感,它们与词人呼应对答,互诉心曲。从色彩上看,又增添了鸟之“白”与花之“红”,这种审美选择,大概也与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此四句,由远及近,由高及低,丝丝入扣,层层相生,有意象的艺术组合,有移情手法的运用,有相互衬托的色调,有盛夏高柳中的蝉鸣,有沁人心脾的幽香,一时之间,八音俱至,五美俱陈,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上片刻画之景绝美,但似仍嫌野味不够,有此“村舍”、“古城”四字,田园景致境界就更加清晰,“杖藜徐步”四字,词人形象始出,“转斜阳”三字,不仅为这已然绝妙的田园画卷又抹上了一笔斜辉和一轮圆圆的夕日,而且透露了词人久久徘徊,留连忘返之态。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蕴深远。从表层意思来看,词人是在感谢老天爷在此酷然难当之际,普降甘霖,使得词人在酷暑的熬煎之中,又得到片刻之清爽,能有兴致在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欣赏了林断山明、乱蝉衰草的景致,其情如翻空之白鸟,其思如照水之红蕖;从深一层的意思来理解,词人将三更之雨饰以富有人情味的“殷勤”二字,将“生活”之意写成富有宗教色彩的“浮生”——意谓人生在此如浮游之短暂,此岸世界不过是人类寓形于宇内的苦难的一瞬,而彼岸世界才是人的最终归宿。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词人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由一瞬而思永恒,由目前之甘霖清景而远涉整个大自然给予它的恩慧:它永远是词人不弃的伴旅,在词人痛苦的“浮生”中,它永远会给予词人以慰藉。这样,词人在这篇牧歌式的田园风光里,就透露了对人生、社会以及对个人遭际所怀的不平之心,它与田园风光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和谐地构成了这二重矛盾心理的田园小夜曲,委婉清丽,楚楚动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