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轼《定风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轼《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 轼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意态潇洒,且吟且啸。吟,吟咏。啸,长啸。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春寒。④萧洒:一本作“萧瑟”。 仿梅道人山水图【明】蓝瑛 美国私人藏 鉴赏 元丰五年(1082)春,因为黄州东坡的土地过于贫瘠,所以苏轼准备在比较肥沃的沙湖买田耕作。之前他先去沙湖相田,即实地考察田地,可见他是作了在黄州度过余生的打算。当年正月,作者写了《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词,末句有“吾老矣,寄馀龄”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打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受到残酷的政治打击,侥幸免死之后被贬黄州,过着半流放半软禁的生活。在这一段经历中,苏轼遭受的巨大的苦难,引发了他对仕途、政局的极端失望,也使他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可贵的是,苏轼始终没有被苦难所折服,他虽然需要解脱自己的心灵,但他的办法不是屈服,不是逃避,而是要乐观地超越。此时,他内心潜藏的佛、道思想和隐逸情绪剧烈抬头,帮助他舒缓了疲惫的内心。苏轼到黄州之后写过很多探讨人生的文章和诗词,可以这样说,这段日子苏轼所写的词,没有一首不是饱含着他这方面的深深思考的。而这些思考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这首非常简单又非常著名的小词。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来写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烟雨”“料峭”“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也是他此后人生态度的写照。苏轼及其词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明月几时有”的潇洒,也不仅是因为他“大江东去”的豪迈,更是因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开篇“莫听”“何妨”二句形成转折,在写景之时便已说尽了全词的大意,其蕴涵的深意读者自能心会。“竹杖”三句,由“吟啸且徐行”发展而来,表面是写词人的动作,实际上是在写一种心态,一种生活。“竹杖芒鞋”是农民的行走工具,马是官员的坐骑,苏轼表面上是说,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比马更加轻快,实际上“轻”字有许多潜藏的意思。如果说“马”是功名富贵的象征,那么此时摆脱了这些束缚的作者,的确感到了轻松。“一蓑烟雨任平生”既可以理解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成是它的结果! 因为有通达的心态,所以能够从最简朴的生活中找到极致的快乐,而找到了这样的快乐又让心变得更加通达,二者互相促进。下阕写雨停之后的情景,但苏轼跳出那些“雨过总会天晴”的论调,得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结论。雨停之后,清凉的春风吹醒了酒意,前方山头暖暖斜照的夕阳仿佛在迎接他的归来。这一幅雨晴斜照图,算是得到了中国绘画中最极致的真味。接着“回首”一句,明写风雨,暗写人生,自然而然地归结到最后的结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超越荣辱、得失的旷达心态。 全词可以说通篇都在议论,可是却仍然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了当时的美妙景色,可见情景交融之巧。苏轼以议论入词的作法,此时已炉火纯青、巧夺天工。 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明确记载他自己去沙湖相田、准备买田耕种的过程。我们不知道这次沙湖道中遇雨是在去相田的那时候,还是后来去买田的时候,或者是某天耕种回来的时候。从“同行皆狼狈”来看,很像是最后一种情况。苏轼跟几个在沙湖也有田的邻居一起春耕回来,路过一片树林时天下起了雨,众人赶忙狂奔躲雨,只有苏轼安详得一路行吟,欣赏着雨色。一会儿雨过天晴,他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会心一笑。这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事情,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画卷! 写出这样的词,说明他的心真的已经解脱了,此后苏轼进入了文学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姚苏杰) 集评 清《郑文焯:“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链接 词之旷达风格。“旷达”本是魏晋文人所崇尚的一种任性自适、举止无检束的风度。《世说新语《任诞》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谓张翰“任性自适,无求当世,时人贵其旷达”。《晋书《裴頠传》谓:“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后来文学批评中用以形容风格境界,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就有“旷达”一品。以此品评宋词,则“旷达”词风的代表人无疑是苏轼。苏词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境界高旷,情感飘逸,并以理遣情,使自身超越于尘俗之外;本词则自述“一蓑烟雨任平生”,视人生之途“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写出一种任天而动的坦荡之怀。他的多数词作,都渗透着他性格中“旷达”的因子。宋人评苏词,虽未曾使用“旷达”的字样,但如胡寅所评“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题酒边词》),张炎所谓“东坡词极雅丽舒徐,高出人表”等,都是在描述其“旷达”的风格特征。至晚清陈廷焯以“清超”评苏词(《白雨斋词话》卷八),王国维判定“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等等,则已明确地指出苏词的主导风格为旷达了。苏词的旷达,在宋词中独标一格,并影响了同时和后世的若干人,在宋词和宋以后词史中形成了重要的风格和流派。(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点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表面写景,实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沙湖,在今湖北黄冈县东。 上片写雨中赶路的情景。开头二句展示出作者不为外界风云干扰;后三句似乎在与同行者开玩笑,然诗人的达观人生态度已跃然纸上。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情景和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三句再一次表现了作者在困境中泰然自若的心情。此词通篇采用风趣幽然的笔调,这与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和谐,因而使读者在谈笑风生中受到启迪,在机敏、诙谐中得到美感享受。 苏轼《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 轼
苏 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①,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谁羡人间琢玉郎②。天应乞与点酥娘③。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④。 注释 ①王定国:王巩,字定国,苏轼好友。苏轼因诗文获罪,定国受牵累被贬,元祐元年(1086)赦归。定国为人奇俊有文词,旷达而不为挫折所屈,深为苏轼叹赏。②琢玉郎:形容王定国姿容美丽如玉。《苏轼文集》卷五二《尺牍《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君实尝云:‘王定国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③点酥娘:形容王定国的歌儿柔奴如凝酥之滑腻。④“此心”句:白居易《吾土》:“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又《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重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又《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仕女图 【清】 胡锡珪 鉴赏 本词是因王定国的歌儿柔奴的一句话而作,因为她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苏轼的心。王定国受苏轼牵连,被贬海上,受尽苦难。但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可说是非常知心的朋友。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曾详细叙及两人的交情,很能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故不嫌其长,录如下:“……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又念昔……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苏轼一方面以同病相怜的缘故很同情王定国的遭遇,一方面又因其高俊不屈的人格,很佩服、崇敬他。柔奴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实际上是替王定国说的,非常巧妙地概括了王定国的贬谪生活和良好心态。联系苏轼这些年相似的经历,这句话会让他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难理解了。苏轼在被贬黄州的五年里,也正是以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才得到了心灵的宁静。 全词以一种极赞赏的口吻写柔奴的绰约风姿和通达睿智,暗含着对王定国高俊品质的赞美,有种相惜之情。上阕头两句总起,以琢玉郎比王定国,以点酥娘比柔奴,都是极尽夸赞。“谁羡”“应乞与”等语,把赞美的重心集中到了柔奴身上,下文便接续这种赞美,铺展开来写她各方面的特色。“尽道”三句,写其歌声的清丽,“清”“皓”“风起”“雪”这些意象都是形容柔奴歌声的优美清雅,“雪飞”句用一个夸张的比喻,描摹出柔奴歌声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这句话同时也巧妙地解释了王定国之所以能安居“炎海”的原因,更加深了对柔奴的赞美。“万里”三句写其容颜的美丽,“颜愈少”又是双关,既写柔奴又写定国,写柔奴是凸显她的美丽动人,写定国是凸显他的心胸开阔。“笑时犹带岭梅香”一句以大庾岭上清雅幽淡的梅花香作比,把柔奴的美写到极致。“试问”三句写其品德的高尚,这里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现,显得曲折灵动,符合宋词的特点。全词以这句富含无穷哲理的话作结,不仅情意绵长,而且意味深远,柔奴的美丽聪慧都借此得到升华。如果光看这首词的前面部分,我们或许会误认为它不过就是一首写给歌伎的艳词,但有了这最后一句,整首词的趣味、意境、格调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甚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说:“余以此语本出于白乐天,东坡偶忘之耳。”此语出白居易不假,但苏轼未必是“偶忘之”。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引《古今词话》对本词的记载是:“坡叹其(指柔奴)善应对,赋《定风波》。”“叹其善应对”说明苏轼并非就认为这是柔奴的原创,而只是赞赏她借用这句话来回答的机智罢了。(姚苏杰) 链接 宋代的东坡书迹合集《西楼苏帖》。此为汇刻丛帖,亦名《东坡苏公帖》。南宋汪应辰搜访苏轼书迹,所得颇多,遂于乾道四年(1168)刻石于成都西楼下,故名。帖末刻有汪氏自跋,云:“《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此帖摹刻精良,颇具笔意,保留苏轼书迹甚多,为世所重。原石久佚,清代曾多次翻刻。原刻拓本现存者有明晋府藏本,共计帖八十三开半,清嘉庆间归边氏,后归端方,民国初年归徐世昌,内有高士奇、梁同书等人跋,现藏天津博物馆。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⑤山头斜照却相迎。⑥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 ①三月七日: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②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丝店。③吟啸:吟诗长啸,表达闲适之情。④芒鞋:芒草编织之鞋。蓑(suo梭):蓑衣,即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⑤料峭:微寒的样子。⑥斜照:斜阳。⑦潇洒处:遇雨的地方。 【译文】 莫听那风雨吹林打叶声,何妨低吟高歌慢步行。竹杖草鞋轻便胜于骑马,有何可怕?我甘愿披蓑戴笠,在烟雨之中度一生。料峭的春风将醉人吹醒,我仿佛感觉到阵阵寒冷。山头的斜阳又蓦地笑脸相迎,回首走过的风雨之地,一切都毫无踪影,哪有什么风雨与天晴! 【集评】 清·郑文焯:“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现代·夏承焘:“这首词,作者借在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也不必畏缩、灰心的意思。在旁人都狼狈的情况下,表现了他的倔强和乐观。其时作者在贬谪中,他觉得: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作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唐宋词选》) 现代·胡云翼:“这首词写途中遇雨一件小事。写的虽然只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作者这时在贬谪中,在他看来,政治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的。词里似也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宋词选》) 【总案】 出游遇雨,“已而遂晴”,本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而作者独具慧眼,从大自然的阴晴之变,品味出政治生活的瞬息万变。不仅描写自然,而且兼指社会。个中意蕴,甚是丰富,绘读者创造出充分驰骋想象的天地。“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睛”,则表明了作者对待人世沧桑的达观态度,词品、人品,宛然可见。 苏轼《定风波》苏轼《定风波》苏 轼
苏 轼 重阳括杜牧之诗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酩酊但酬佳节了③。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释 ①翠微:《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有“郁葐蒀(fén yūn)以翠微”,李善注;“翠微,山气之轻缥也。”这里指青山。②“菊花”句:重阳节有赏菊、簪菊之俗。③酩酊(mǐng dǐng):大醉的样子。④“牛山”句:《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敷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 以其遮处之,遮去之,至于君也,而被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不必哀叹历史的兴亡、时间的无情。 玉川图 【明】文徵明 辽宁省博物馆藏 鉴赏 这是一首“隐括”词。所谓隐括,就是把历史典故(散文)、诗、词等作品重新组织,“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苏轼文集》卷五九),变成一首新词,这一新词就被称为隐括词,其创作手法称为“隐括”。唐武宗会昌五年(845)重九,当时的池州刺史杜牧携友张祜登齐山,作《九日齐安登高》,齐安即黄州。杜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二百多年之后的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苏轼与新来的黄州太守徐君猷同登栖霞楼。徐太守与苏轼也是好友,因此苏轼联想到了杜牧和张祜,遂把杜诗隐括成词,以换樽前会心一笑。 苏轼的这首词几乎就是原搬杜诗,只在几个小地方加了修改以使之更切合词律,方便歌唱,因此欣赏这首词和欣赏杜诗并无区别。大致上,词的上阕写登高之事以及所见,是实写;下阕则写登高所感和所思,是虚写。“与客”“江涵”二句写秋景,非常出色。“尘世”“菊花”二句感叹人世间苦多愁少,同时劝慰人们,活着应该多寻找一点快乐。虽然有这样的感叹,但“菊花”句仍然是实写登高之事,不像下阕完全是凭空议论。下阕都是在感叹人生苦短、悲多喜少,希望能够以酒销愁,苦中作乐。作者在怀古思今之后得出“何必更沾衣”的结论,显得非常通达。下阕的这种思想,与苏轼自身的思想比较接近。 评价这类隐括词的好坏是很困难的,因为凡是词句上好的地方,都是原来作品的优点,并不能归功于该词作者。因此,隐括得是否恰当,是否能符合作词时的实际情况(或实际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在这几个方面,苏轼这首词都做得很好。(姚苏杰) 集评 清《王士禛:“词中佳语,多从诗出……若苏东坡之‘与客携壶上翠微’,贺东山之‘秋尽江南草木凋’,皆文人偶然游戏,非向《樊川集》中作贼。”(《花草蒙拾》) 苏轼《定风波》苏轼《定风波》
今译 不要听那穿越林间的风声, 不要听那击打树叶的雨声, 我要一路吟唱、信步徐行。 手执竹杖、脚穿草鞋, 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轻松。 风风雨雨又有什么可怕, 我这一生,一向是披领蓑衣, 任凭它雨打烟笼。 料峭春风 将我的醉意吹醒, 刚觉得有些寒冷, 雨后的斜阳却透过山峰, 将我恭首相迎。 回首再寻那萧瑟的 风声雨声: 消隐了—— 也没有风雨 也没有晴。 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巩(字定国)因从苏轼学文,且收受苏轼诗作,也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三年后王巩北归,会见东坡时,叫其歌女柔奴出来向东坡劝酒。东坡问她: “广西一带的风土可能不好吧?”她却坦然答道: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言,深有所感,随即赋此《定风波》一首,以轻快欢跳的曲子词,热情赞美了柔奴甘与迁客患难与共的高尚品德和不畏艰苦、履险如夷的坚强意志、坦荡胸怀。从时间看,大致在元丰六年,东坡时在黄州。 这首词的前两句“琢玉郎”即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这里则指王巩。“点酥娘”即指仪容娟丽、心灵手巧的柔奴。“乞”是“给予”之义。下片继续写柔奴。前面听其歌,接着睹其貌、品其神。“岭梅”指大庾岭上之梅,亦可泛指南岭之梅。“笑时犹带岭梅香”既实写归途必经梅岭而身带梅香之实,更兼喻人如岭梅,傲霜斗雪,骨格高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