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稱“蒼船”,亦稱“鐵船”、“蒼山鐵”。明代水軍中之中型戰船,主要用於海上作戰。因産於寧波蒼山,故稱。明·唐順之《武編·前集·舟》:“蒼山船,一名鐵船,小於福船。今寧波蒼山人用之。”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治水兵篇》:“夫蒼船最小……上高不過五尺,就以木打棚架亦不過五尺……此船吃水六七尺。”明·鄭若曾《江南經略·海船論》:“閩浙遠洋,寥邈空闊,風濤常拍天,廣、福、蒼山鐵之類,重而底尖,可以破浪,且南洋可下木碇……蒼山鐵不能犂沉敵舟,但可以撈首級;其旁多櫓,追賊裏海亦甚便易。”明·茅元儀《武備志·戰船二》:“蒼山船,首尾皆闊,帆櫓兼用,風順則揚帆,風息則蘯櫓。其櫓設於船之兩旁腰半以後,每旁五枝,每枝二跳,每跳二人。方櫓之未用也,以板閘於跳上,常露跳頭於外。其制:以板隔爲兩三層。下層鎮之以石,上一層爲戰場,中一層穴梯而下,卧榻在焉。其張帆下碇,皆在戰場之處……用之衝敵,頗便而捷。温州人呼爲蒼山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