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轼《后赤壁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轼《后赤壁赋》

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2,将归于临皋3。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5,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6,行歌相答7

已而叹曰8:“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9?”客曰:“今者薄暮10,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11。顾安所得酒乎12?"归而谋诸妇13。妇曰:“我有斗酒14,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5。”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17,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18,履巉岩19,披蒙茸20,踞虎豹21,登虬龙22,攀栖鹘之危巢23,俯冯夷之幽宫24。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25,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26,肃然而恐27,凛乎其不可留也28。反而登舟29,放乎中流30,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1。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2。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3,戛然长呜34,掠予舟而西也35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36,羽衣蹁跹37,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8:“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39,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40,予亦惊悟41。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1是岁:这一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处上承《前赤壁赋》而言,本年内,苏轼于七月、十月先后游览赤壁。 2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因堂在大雪天中建成,又绘雪景于四壁之间,故名。3临皋:又称临皋亭、临皋馆,旧日回车院,位于黄州城南长江边上。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初到黄州,寓居定惠院,五月迁临皋;四年,经营东坡;五年春,在东坡筑雪堂。 4黄泥之坂:即黄泥坂,黄州城东面的山坡,位于临皋与雪堂之间。 5木叶:树叶。 6顾:看,此处有环视的意思。 7行歌:一边走一边唱。 8已而:过了一会儿。 9如……何:奈何,怎么办;此处意谓怎么度过。 10薄暮:傍晚。 11松江之鲈:松江县(今属上海市)所产的四鳃鲈,体扁,嘴大,鳞细,味美,是名贵的食用鱼类。 12顾:只是。安所;何所,什么地方。 13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14斗:古代的一种酒器。 15不时之须:临时的需要。须,通“需”。 16断岸:陡峭的江岸。 17曾日月之几何:犹言“曾几何时”,没有过多少日子。 18摄:拉曳,提起。 19履:踩踏,登上。巉(chdn馋)岩:高峻险陡的山岩。 20披:分开,拔开。蒙茸(rong荣):野草繁茂的样子,此处指杂乱的草丛。 21踞:蹲、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2 虬龙:指弯弯曲曲,形似虬龙的古树。23鹘(hu胡):又名“隼”(sun笋),猛禽类,鹰的一种。危巢;筑在高处的鸟窝。危,高。 24俯:俯视,低头向下看。冯(ping凭)夷:水神,即河伯的姓名。 25划然:以刀破物的声音,此指长啸声。啸:撮口呼叫,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音。古人常借长啸来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气。26悄然:忧愁的样子。 27肃然:因惊恐而变得严肃冷峻的样子。28凛乎:犹“凛凛然”,恐惧的样子。 29反:同“返”。 30中流:江中心。 31寂寥:寂静,空旷。 32横江:横穿大江。 33玄裳缟(gao搞)衣:黑裙白衣,此指鹤的白毛黑尾。 34嘎然:形容鹤的尖利叫声。 35掠:擦过。 36道士:指《前赤壁赋》中的“吹箫客”杨世昌道士。 37蹁跹:轻扬飘飞的样子。 38揖,拱手行礼。 39畴(chou愁)昔之夜:指晚夜。《礼记·擅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陈澔告注:“畴,发语之辞。昔之夜,犹言晚夜也。” 40顾:回头看。 41惊悟:惊醒,惊觉。



【今译】 元丰五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同走过黄泥坡。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落光了,人的影子映在地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当空照着。环顾四周夜景,心里十分快乐,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讴歌,互相唱和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感叹道:“有客没有酒,有了酒也没有菜,月光皎洁,晚风清爽,怎么度过眼前这美好的夜晚呢?”客人听了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了鱼,那鱼大嘴细鳞,样子很象松江鲈鱼。但是现在到哪里去弄酒呢?’’回到家后,我便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大斗酒,已经贮藏很久了,就是用来应付您临时需用的。”

于是,我们带上酒和鱼,再到赤壁下而去游玩。江中流水哗哗作响,陡峭的江岸高达千尺,山显得那样高,月儿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下去,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时间并没有过多久,可江山的面貌都辨认不清了。这时,我撩起衣裳登岸,踏上险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草丛,蹲在那形似虎豹的石头上,攀上那盘曲如虬龙的古树,手已摸到那高处有鹘栖息的鸟窝,从那儿可以俯视水神冯夷居住的深宫。当时,两位客人未能跟上我。我高声长啸,顿使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刮起来了,江面涌起了波浪。我一时也感到忧伤、恐惧,惊吓得不敢在那儿停留。于是由原路返归,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随它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歇。快到半夜的时候,四下一看,江面是那样寂静、空旷。正好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向东飞来。鹤的翅膀象车轮一样,全身好似穿着黑裙白衣,发出一阵尖利的长鸣声,很快从我们船边擦过,向西飞去。

不久,客人离去了,我也上床睡觉。梦中看见一个道士,穿着鸟羽做成的衣服,飘然而来,经过临皋亭前,他对我拱手施礼说道:“你在赤壁游玩得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我说:“唉唉!哈哈!我知道了!晚天夜里,尖叫着从我们船边飞过的那只鹤,不就是你的化身吗?”道士回头看着我笑了笑,我也一下子惊醒过来。连忙去打开门一看,不见那道士在什么地方。



【集评】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虞集云: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袁宏道云:《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明·杨慎《三苏文苑》卷十六:“李贽云: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空灵奇幻,笔笔欲仙。”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眼前景径(经)一道破,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呜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试读之,占几许风景。”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一:“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

清·金圣叹《天下方子必读书》卷八:“前赋,是特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奇妙。”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此赋与前赋有同处,有异处,有同而异处,有异而同处,尤不可不知。……究之两赋情景,与两赋笔法,虽皆异,而着想之奇同,措词之工同,见地之高同,结构之妙同。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人能详析两赋同异而熟读之,何患不增长许多学问,开悟无限法门。”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后赋并刷尽文章色相矣。来不相期,游仍孤往。向后空空,人境俱夺。”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犹是风月耳。上文字字是秋景,此文字字是冬景。体物之工,其妙难言。”

清·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卷七十一:“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写,而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四:“前篇结处,不作了语,原来留此篇地也,故起首即承之。此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纯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予于此施展往复数次。而知其用意在‘凛乎不可久留’一句,仍是前篇‘望美人’一片心肠也。或仍以受用风月目之,则说不去矣。”黄仁黼书后:“盖江山者,化工之画工,忽而壮丽,忽而清奇,固大造无尽之藏,留以待泄于文人者也。然其悲乐之际,主客之间,其人之学问性情,皆流露于不觉焉,初何尝有成见存乎其间哉!前、后之名,篇中所解谓前留不结之语待后篇,似此未免过泥。余谓雪堂之步,临皋之归,在坡仙亦自行所无事,一旦睹江山之顿改,觉风月之仍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故孤鹤一段,脱化无痕,飘然而来,戛然而去,似梦非梦,神兴俱飞。此诚能夺化工之工,泄大造之造者矣,而谓可于字句间求之也乎?”

近代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虚境实写法》:“林西仲曰:赤壁初游,必不知有再游之事。此番再游,则着着俱要照管前番矣。山水风月,不过如此。前番既游,此番又重叠往游,有何意味?作文者,惟有别行一路之法。前篇既是立意往游,此篇先从不想再游意,步步说来,便是把柄。故归临皋也,忽然有凑趣之客;见人影也,忽然有凑趣之月;暮得鱼也,忽然有凑趣之肴;谋诸妇也,忽然有凑趣之酒。然后游兴勃然,不可遏矣。但念景同前景,游同前游,犹之乎未游也,乃前番之万顷茫然,今则断岸千尺矣。前番未出舟中一步,今则摄衣攀跻,无奇不探矣。前番舟中与客共游,今则舍客而上独游矣。前番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今则已之乐转而为悲,兴尽而登舟矣。前番枕藉舟中,今则就睡户内矣。末以醒时见孤鹤,梦中见道士幻想作结。其变换皆非文人意想所及。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而伧父乃欲置轩轾于其间,以后作胜前作,坡公有知,能无齿冷?”



【总案】 此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均记赤壁之游。前赋主要写秋夜泛舟江上的内心感受,重在议论说理,后赋则主要写冬夜登山和放舟中流所见所闻,重在叙事写景。两赋抒情寄意,大致相同,只是后赋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赋显得更为神秘、玄远。

《后赤壁赋》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为转移,开篇叙写作者与“二客”夜见月白风清,景美诱人,兼之有鱼有酒,遂动重游赤壁之议。其中对话描写,颇见文人雅趣;“归而谋诸妇”乃“节外生枝”,更富生活气息。中间叙写夜游赤壁时的见闻和感触,先写初冬独特的江山夜景令人“不可复识”,次写作者独自登山所见幽森凄清之景令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后写荡舟江中遇孤鹤长鸣,掠舟而过,令人更生“悲”“恐”之情。文章描景状物,绘形绘声,巧用铺排对偶,极力夸张渲染,写来跌宕生姿,穷极变幻,新人耳目,扣人心弦。篇末叙写道士化鹤的梦境,迷离惝恍,似幻似真,既照应前文掠舟之孤鹤,给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更寄托了作者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曲折地反映了他因屡遭贬谪而造成的内心苦闷。这与《前赤壁赋》所表现的仰慕“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幻想是一脉相承的。


苏轼《后赤壁赋》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对这两赋的意境,清代批评家金圣叹的领会颇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道:“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把前后两赋的异同和关系说得相当透彻。

如果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不是托之于梦幻,那就变成一个荒诞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顿减了。作者将这情节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真实可信的。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此赋的写景,一向被历代文评家所推赏。其杰出之处在于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却给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这是诗人突入了自然之后,汲取了风景的精髓,以简约平淡的语言给以准确表达的缘故,其风味极像陶渊明的诗句。苏轼在古代诗人中最倾服陶渊明,自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所述)。爱陶心切,便不知不觉追求着陶渊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境界。

写景写得好,是因为景中有情。所谓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画景物时寄予感慨,而在于所刻画的对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视角,作者对景物的体会,也即是有作者的诗情在内。于是风景与人格一致,达到了方苞所谓“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评此文引)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此赋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的藏锋。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作尾,都必须在诵读时才能体察。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

〔注〕雪堂: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筑室,名曰雪堂。临皋: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后东坡雪堂建成,家属仍居临皋。黄泥之坂:由雪堂至临皋必经之路。松江之鲈:松江即吴淞江,古代记载江中出四鳃鲈鱼,其味鲜美。唐以后专以今上海市松江县产的鲈鱼称松江鲈鱼。断岸:陡峭的崖岸,指赤壁。几何:没有多久,指距上次七月十六日之游未久。摄衣:提起衣襟。履巉岩:踏着高峻的山岩。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踞虎豹:蹲坐在状若虎豹的山石上。(11)登虬龙:跨过状如虬龙的古木。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盘曲的树干似之,故以代称。(12)危巢:高巢。此句意为攀扶着有高巢的树。(13)“俯冯夷”句: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句意是说往下俯视大江。(14)玄裳缟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鹤羽洁白,翅旁及尾部呈黑色。这里借人的服色以说鹤的毛色。(15)蹁跹:一本作“蹁仙”,或作“翩”。形容道士步履飘忽之状。又以形容鹤的舞姿,如杜甫《西阁曝日》诗:“翩山巅鹤。”这里双关道士与鹤的步态。(16)畴昔:往日。畴字是语首助词,无义。“畴昔之夜”,这里指昨夜。(17)悟:一本作“寤”,意同,均作“觉醒”解。


苏轼《后赤壁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 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 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 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 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 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 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 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 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 我知之 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 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是岁:指写《前赤壁赋》的那年,即1082年。②雪堂、临皋:苏轼初 到黄州,定居惠院,后迁临皋。次年,经营东坡,后在东坡筑雪堂。因在大雪时建 成,堂壁画有雪景,故名为“雪堂”。③坂(bǎn):山坡。④巉(chán)岩:险峻的岩 石。⑤冯(píng)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即河伯。⑥蹁(pián) 跹 (xiān):旋转的 舞姿,这里比喻道士的体态轻盈。

【鉴赏】本文是苏轼写 《前赤壁赋》三个月后,又 重游赤壁时所作的,故称 为《后赤壁赋》。前赋主要 写初秋风清月明,白露横 江之夜,作者见良景而发 人生感慨,表现了他旷达 的情怀。后赋则是写初冬 月明之夜,他与客人一起 登山泛舟的所见所闻。两 赋的相同之处是:都设有 虚拟的“主”与“客”,都具 有诗情画意。清人余诚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 评论道:“究之两赋情景, 与两赋笔法,虽皆异,而着想之奇同,惜词之工同,见地之高同,结构之妙 同。语语之皆仙,笔笔之入化,亦无不同。”但两赋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著。

与前赋重在说理议论不同,本文以写景叙事为主。开篇写作者与两 位客人月夜过黄泥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勾画 出一幅良辰美景图。如此美景诱发了众人的游兴。作者文笔一顿,主客 之间一问一答,带出了凑鱼和酒一事,平添了几分生趣。接着,众人一起 乘兴出游,再次来到赤壁之下。见到赤壁的景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幽而宁静。与上一次夜游赤壁所见相比,“江山 不可复识”,山势奇伟、树木盘曲、冷风萧瑟,凄凉之感油然而生。一声“划 然长啸”,让人为之一振,惊心动魄,作者悲戚的心绪汩汩流淌,甚至感到 恐怖。夜半时分,四周寂寥无声,却有孤鹤“戛然长鸣”,从舟边飞鸣而过, 更让人惊觉。前赋写舟游赤壁的感受是“飘飘乎”,“浩浩乎”,犹如“遗世 独立,羽化登仙”,一片超然物外之慨。本文写登赤壁的感受则是“悄然而 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一片虚无缥缈之气。最后,作者写到游 赤壁后的梦境。前赋写枕藉舟中,本文写睡于户内,梦见一道士,问而不 答,这从结构上看,似乎与游记没有关系,但这一笔既是与上文的横空孤 鹤相照应,形成一种虚无缥缈的色彩,又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现实感受。 元人虞集说:“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流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 《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 鹤之事,尤出人意表。”(明·杨慎《三苏文苑》卷十六)

今人选本多选前赋,评论也多认为前赋胜后赋,其实对这篇奇情逸 致、笔意纵横之作,我们不必分轩轾。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说: “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而伧父乃欲置轩轾 于其间,以后作胜前作,坡翁有知,能无齿冷?”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25-327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