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武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武传 苏武传《汉书》篇名。东汉班固作。是《汉书》中描写人物最为生动传神的传记篇章之一。记述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艰苦生活历程,通过卫律逼降、李陵劝降、北海牧羊等具体情节的描绘,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文章结构严密,剪裁得当,史实错综复杂却线索清晰;善于运用对话、细节描写、映衬对照等手法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具有强烈感染力。 ☚ 报任少卿书 出师表 ☛ 苏武传[汉] 班 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稍迁至栘中厩监③。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④。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⑤。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⑥。天汉元年⑦,且鞮侯单于初立⑧,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⑩,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11),募士斥候百余人俱(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14)。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15)。及卫律所将降者(1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7)。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18):“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19)。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21),以状语武(2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23),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24)。单于怒,召诸贵人议(25),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26):“即谋单于(27),何以复加(28)?宜皆降之(29)。”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30)。武谓惠等:“屈节辱命(31),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32)。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33),置煴火(34),覆武其上(35),蹈其背以出血(36)。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37)。单于壮其节(38),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39)。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0)。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41),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42)。”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43)。”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44),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45),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46),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47),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48),不顾恩义,畔主背亲(49),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50)?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51),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5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5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54);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55)。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56),武卧,啮雪(57)与旃毛并咽之(58),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59),使牧羝(60),羝乳乃得归(61)。别其官属常惠等(62),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6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64)。杖汉节牧羊(65),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66)。武能网纺缴(67),檠弓弩(68),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69)。王死后,人众徙去(70)。其冬,丁令盗武牛羊(71),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72)。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73)。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74),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75)。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76),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77),从至雍棫阳宫(78),扶辇下除(79),触柱折辕,劾大不敬(80),伏剑自刎(81),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82),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83),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84)。来时,大夫人已不幸(85),陵送葬至阳陵(86)。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87),两女一男(88),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89),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90)。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91)?且陛下春秋高(92),法令亡常(9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94),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95)?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96),位列将(97),爵通侯(98),兄弟亲近(99),常愿肝脑涂地(100)。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101),诚甘乐之(10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103)。”武曰:“自分已死久矣(104)!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105):“嗟乎,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106),与武决去(107)。陵恶自赐武(108),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109),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110)!’”武闻之,南乡号哭(111),欧血(112),旦夕临(113),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114),匈奴与汉和亲(115)。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116)。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117),得雁,足有系帛书(118),言武等在某泽中(119)。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120)。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121):“武等实在(122)。”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123),丹青所画(124),何以过子卿! 陵虽驽怯(125),令汉且贳陵罪(126),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127),庶几乎曹柯之盟(128),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129)。收族陵家(130),为世大戮(131),陵尚复何顾乎(132)? 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133)!”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134),为君将兮奋匈奴(135)。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136)。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137),前以降及物故(138),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39)。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140)。拜为典属国(141),秩中二千石(142)。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143)。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144)。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注释〕 ①本篇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建为苏武之父,苏武事迹附于苏建传后。②“少以”二句,(苏武)年轻时,由于他父亲职位的关系,兄弟(苏嘉、苏武、苏贤)均被任用为郎。③稍迁,逐渐升级。迁,古时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栘(yi夷)厩(jiu就)监,在汉宫栘园中管理马厩及射猎用具的官。栘,白杨一类的树。④数(shuo朔),屡次。通使,派遣使臣。窥观,窥探、观察对方动静。⑤留,扣留。郭吉、路充国,汉武帝元封年间出使匈奴的两位使臣。辈,批。⑥相当,相抵偿。⑦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汉,汉武帝年号。⑧且(ju居)鞮(di低)侯,匈奴国王单于的名字。⑨丈人行(hang杭),长辈。丈人,古时对长者的尊称。行,辈。⑩中郎将,皇帝侍卫官的头目,是苏武出使时的官职。节,指旄节,使者所持信物,以竹为杆,上缀旄牛尾,共三层。(11)副,副使臣。此指中郎将张胜任副使。假吏,即兼吏,指临时充任使臣的属吏。(12)斥候,侦察报信人员。(13)缑(gou钩)王,匈奴的一个亲王。长水虞常,即投降匈奴的汉朝长水校尉虞常。长水校尉,官名。长水,地名,在今陕西省兰田县西北。虞常,汉人,早年沦陷于匈奴。(14)昆邪(hun ye浑爷)王,匈奴的一个亲王,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降汉。(15)浞(zhuo浊)野侯,汉将赵破奴的封号。(缑王降汉)以后,又跟着浞野侯出击匈奴,兵败成为匈奴的俘虏。(16)卫律所将降者,卫律所带领的那些投降匈奴的人。卫律本来是长水的胡人,生长于汉,后逃亡投降匈奴,单于相信他,叫他带领一些投降匈奴的人。(17)阴,暗中。阏氏(yan zhi烟支),匈奴王后的称号。(18)私候,私自拜访。(19)伏弩,暗中藏着弓箭。(20)治,审理。(21)发,泄露,被揭发。(22)状,指经过的情形。语(yu玉):“对……说”的意思。(23)见犯,被侮辱。(24)引,牵引,拉。这里有“供出”的意思。(25)贵人,指匈奴的权贵。(26)伊秩訾(zi紫),匈奴王的称号。分“左、右”伊秩訾。(27)即,假使。谋,谋害。(28)何以复加,还能用什么来加重刑罚呢?(29)降之,“使之降”,叫他投降。“降”用作使动。(30)受辞,受审讯。(31)屈节辱命,贬损自己的节操,辱没国家的使命。(32)引,抽出,拔出。(33)凿,掘,塞北天寒地冻,不易掘土,故曰“凿”。坎,坑。(34)煴(yun云平声),没有火焰的微火。(35)覆,伏卧。此用作使动,即把苏武伏卧在坑上。(36)蹈,借用为掏(搯)(tao滔),意为轻敲。(37)舆,轿子。此用作动词,“抬”的意思。(38)壮其节,以其节为壮,即钦佩苏武的节操,“壮”用作意动。(39)收系,逮捕囚禁。(40)因,趁、借。降,用作使动,“使……降”的意思。(41)近臣,亲近的大臣,此指卫律自己。(42)募降者赦罪,(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并赦免他的罪。(43)相坐,连带治罪。坐,定罪。(44)拟,比划。指以剑对着苏武,做出要砍杀的样子。(45)赐号称王,指单于封卫律为丁零王。(46)膏草野,使草原肥沃。膏,肥沃,此用作使动。(47)因,依靠。(48)女,通“汝”。臣子,臣和子,与下文“畔主背亲”相照应。(49)畔,通“叛”。主,皇帝。背,背弃。亲:父母。(50)为,语助词,与“何以”、“何”相配合,表示反诘。何以女为见,即“何以女见为”,意即“见你干什么”。(51)平心,居心公平。持正,指办案公正。(52)“南越”两句,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杀死南越王、王后及汉使者,叛汉。武帝遣将平定南越,将其地设立南海、卷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屠,犹“夷”,平定。(53)“宛(yuan)王”两句,前104年,汉人大宛求良马,宛王不与,并令人杀汉使。武帝怒,命师征讨。后大宛贵族杀国王毋寡,献马出降。县,同“悬”。北阙,宫殿北门。(54)“朝鲜”两句,朝鲜王右渠杀汉使涉何,汉派将讨伐,朝鲜相杀右渠降汉。(55)白,禀告。(56)雨(yu玉),下。雨雪,下雪。“雨”用作动词。(57)啮(nie聂),咬、嚼。(58)旃(zhan沾)毛,毛织物。“旃”通“毡”。(59)北海,当时匈奴的北境,前苏联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60)使牧羝(di低),让他放牧公羊。羝,公羊。(61)乳,生子喂奶。(62)别,隔开。官属,所属官员,部下。(63)廪食,官家(指匈奴)供给的粮食。(64)去,同“弆”(ju举),藏。草实,野生果子。(65)杖,拄,用作动词。汉节,出使匈奴时拿的旄节。(66)於靬(jian坚)王,匈奴的一个亲王,且鞮侯单于之弟。弋(yi)射,即射猎。弋,用绳系在箭上射。(67)网纺缴(zhuo浊),“网”字前或原有“结”字。结网纺缴,编结打猎的网,纺织系在箭上的丝绳。(68)檠(qing情),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有“矫正”的意思。(69)服匿(ni逆),盛酒酪的瓦器。穹(qiong穷)庐,圆顶的毡帐篷。(70)人众徙去,指跟从於靬王到北海来的人迁移到别处。(71)丁令,即“丁零”,匈奴的一个部落。(72)李陵,汉名将李广之孙,武帝时带兵与匈奴战,战败投降匈奴。(73)求,求访。(74)素厚,一向交往很深。(75)虚心欲相待,很想谦诚地对待你。相,指代“你”。(76)空自苦亡人之地,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亡人之地”前省略了介词“于”。(77)长君,对别人长兄的尊称,此指苏武长兄苏嘉。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乘车辇等事。(78)雍,汉代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棫(yu玉)阳宫,秦宫,在雍的东北。(79)辇(nian碾),皇帝的车驾。除,台阶。(80)劾大不敬,被弹劾(指责)犯了对皇上“大不敬”的罪名。(81)伏剑,同“服剑”,用剑。(82)孺卿,苏武弟苏贤的字。祠,祭祀。河东,今山西夏县北。后土,土神。(83)宦骑,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驸马都尉属下的官。驸马都尉,掌管皇帝出行时副车所用马之官。(84)饮药,服毒。(85)来时,李陵自指带兵出击匈奴的时候。大夫人,指苏武的母亲。大即“太”。不幸,指死亡。(86)阳陵,地名,今陕西咸阳东。(87)女弟,妹妹。(88)两女一男,指苏武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89)忽忽,恍恍惚惚的样子。(90)保宫,监狱名,囚禁罪臣及其眷属的地方。(91)“子卿”两句,意为“你不愿投降的心情,怎么会超过我?”(92)春秋高,岁数大。(93)亡常,没有准则。亡,同“无”。(94)夷灭,杀戮。(95)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还为着谁呢?疑问代词“谁”是“为”的前置宾语。(96)成就,用作动词,有提拔栽培的意思。(97)位列将,职位是列将。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98)爵通侯,爵号是通侯。通侯,原称彻侯,秦制二十等爵之最高一级。汉沿置,避武帝刘彻讳,改称通侯,以封异姓之有功者。苏武父建从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平陵侯。(99)兄弟亲近,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近臣。(100)肝脑涂地,意为牺牲性命。(101)斧钺(yue越),指砍头用的利器。钺,大斧。汤镬(huo获),古代把人投入沸水中的酷刑。汤,热水。(102)诚,实在。甘乐,都用作动词,有“心甘情愿”的意思。(103)壹,一定。(104)自分(fen奋),自己预料。(105)喟(kui愧)然,叹气的声音。(106)衿,同“襟”,衣服胸前部分。(107)决,通“诀”,长别,诀别。(108)恶(wu勿),羞耻。(109)区(ou欧)脱,边界,此指匈奴与汉交界地区。云中,郡名,在今内蒙河套东部一带。生口,活口,指俘虏。(110)上崩,指汉武帝去世。崩,古称皇帝、皇后死亡。(111)南乡,向着南面。乡,通“向”。(112)欧(ou偶),同“呕”。(113)临(lin吝),哭吊。(114)昭帝,武帝少子,名弗陵。(115)和亲,本指汉和匈奴之间互通婚姻,这里表示和好的意思。(116)具,详细,完全。陈道,陈述。(117)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大园林,其中放养禽兽,专供皇帝狩猎。(118)帛书,写在绢绸上的信。(119)某泽,此指北海。(120)让,责备,责问。(121)谢,告。此表歉意。(122)实在,确实活着。(123)竹帛,指史籍。古代没有纸,文字记录在竹简和缯帛上。(124)丹青,绘画用的颜料,此指图画。(125)驽(nu奴)怯,笨拙怯弱。(126)令,假使。且,暂且。贳(shi试),赦免、宽恕。(127)奋,奋起。大辱,指战败投降之耻辱。积志,久压心中的意愿。(128)曹柯之盟,春秋时,曹沫为鲁将,与齐作战,连败三次。鲁庄公割地求和,但仍用曹沫为将。后来鲁与齐在齐的柯邑订和约时,曹沫持匕首胁迫齐桓公,结果齐将鲁三次战败的失地全部归还。见《史记·刺客列传》。(129)宿昔,早晚。宿,通夙,早。昔,通夕。(130)收,系捕。族,灭族。(131)大戮,奇耻大辱。(132)顾,留恋。(133)壹别,同“一别”。长绝,永远隔绝。(134)径,经过。度,同“渡”。沙幕,同“沙漠”。(135)将(jiang降),指带领、统率(军队)。奋,奋战。(136)士众,指士兵。隤(tui),同“颓”,坠、败坏。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陵征匈奴时,被匈奴拦住山谷,截断归路,救兵不到,李陵遂降,其兵尽没。(137)召会,召集、会合。武官属,苏武部下。(138)以,同“已”。物故,死亡。(139)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汉昭帝年号。(140)奉,呈。太牢,以牛、羊、豕三牲作祭品。谒,此指祭告。园庙,指皇帝陵墓与宗庙。园,陵园,此指汉武帝葬所。庙,宗庙,皇帝祭祖的地方。(141)拜,授予官职。典属国,官名,掌管归附汉廷各国的事务。(142)秩中二千石,秩,俸禄和等级。中二千石,汉代俸禄以粮食数目为等级。二千石又分“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等。中二千石,月俸为一百八十斛。(143)复终身,终身免除徭役。复,免除。(144)自有传,另有他的传记。指《汉书·常惠传》。 〔分析〕 《苏武传》是班固《汉书》众多人物传记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一篇。文中通过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备尝人间辛酸的艰难历程,刻划了一个无比感人的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千百年来,“苏武牧羊”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诵。苏武已成为华夏子孙崇敬景仰的民族英雄。 本文在刻划苏武这一英雄形象中,有下列几个特点: 首先,剪裁史料,集中歌颂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苏武本因其父苏建有军功而在年青时即任郎(皇帝侍卫,下级武官),后任栘中厩监(掌管鞍马射猎的官职)。他是为了汉朝与匈奴结好而出使匈奴的,竟遭受万般磨难,长达十九年之久,返回汉朝后任典属国(掌管归顺的边地异族)。就其一生80多年而言,在西汉历史上可说并无显赫卓著的建树,但作者满怀激情为他作传,旨在通过具体史实来说明苏武是个不屈节不辱命的民族英雄。为此,作者十分注意史料的剪裁,集中选取苏武出使匈奴后的事迹来写,而拘留匈奴的十九年,又着重抓住五个方面的史实来陈述,突出苏武面对各种情况、诸般境遇的大义凛然的表现:面对虞常谋反事发,牵连副使张胜的突发事件,身为汉使的苏武,以“欲自杀”的行动引咎自裁,昭示其不受侮不负国的刚烈性格;面对卫律的审问,苏武“引佩剑自刺”,昭示其以身殉国不辱使命的坚强决心;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严词驳斥,慷慨陈词,显示出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面对卫律“不供饮食”的折磨,苏武“啮雪咽毛”顽强抗争,显示了贫贱不移的崇高气节;面对知交李陵的劝降,苏武亦不为所动,反复申说愿意杀身效国的决心,表现了舍身为国的无私精神。 这五个方面的叙写,作者有详有略,笔墨集中在卫律逼降和李陵劝降两个史实上,使苏武这个英雄人物更加高大丰满。正如作者在《李广苏建传》后的赞语所云:“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由此可见,作者正是带着崇敬缅怀的心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对史实精心加以剪裁,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形象。 其次,用对比突出苏武忠君爱国的品德。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良莠自显,忠奸自明。作者深知其理,也善用其法。全文用三个人物与苏武作对比,突出苏武的高风亮节。 一是与卫律对比。卫律本亦为汉使,投降匈奴后死心塌地效忠单于,并以卖身投靠换取的高官厚禄为荣,在苏武面前耀武扬威,一副无耻小人的嘴脸。在“逼降”一幕中,卫律两次以“举剑欲击”来吓唬苏武,梦想做成一笔刺刀下的交易。但苏武“威武不屈”。他又妄想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等荣华富贵来劝诱苏武,但苏武“富贵不淫”,面对卫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的威逼胁迫,苏武义正词严加以痛斥,使他无言以对。这场交战活画出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一个叛主背亲,为虎作伥;一个忠君爱国,不负使命。 二是与张胜对比。张胜身为副使,与苏武共同出使匈奴,理应竭尽职守,但他先与虞常密谋,违反外交使命;谋反事发,又不敢承担责任,惊恐万分,“以状语武”,询问对策。嗣后当卫律剑斩虞常,并以“举剑欲击”相威胁时,张胜仓皇请降。而苏武则坚如磐石,不仅面无惧色,安之若素,且慷慨陈词,予以驳斥。两相对比,一个盲动胡来,贪生怕死;一个顾全大局,不屈不挠。 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为骑都尉,屡建战功,后因兵败投降匈奴。他与苏武相交素厚,但是话不投机。李陵怨汉家寡恩,收系老母,并以苏武弟兄一“伏剑自刎”,一“饮药而死”,均遭不测之祸来激起苏武的仇意;而苏武则感恩戴德,认为父子虽无功德,但却“位列将,爵通侯”,“皆为陛下所成就”。李陵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臣子“安危不可知”;而苏武则愿“肝脑涂地”、“杀身自效”,认为“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两相对比,一个重个人恩怨,轻国家利益;一个以国家为重,大义凛然。 其三,用言行刻划了一个光辉的民族英雄形象。 直接记述人物的动作行为和援引人物的话语,是传记体写人的最有效的方法。《苏武传》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此略举几例即足以为证。 卫律召武受辞(进行审讯),武“引佩刀自刺”,这个动作绝非装装样子,而是以死进行抗争,下文叙述中医生为之“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而苏武本人已“气绝,半日复息”。这几句话的描述,足以说明苏武自刺之深,决心之强,难怪单于也要“壮其节”了。 苏武被幽置大窖,无饮食供应。苏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渴啮雪,饥食毛,躺卧雪地,坚持数日,这是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毅力。 苏武被放逐北海上无人处,生活之艰苦实非常人所能忍受,而苏武掘野鼠野果而食,硬是挺了过来;牧羊始终“杖汉节”、“卧起操持”直至“节旄尽落”,这一催人泪下的动作画面,是如此之生动,如此之感人,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活现在人们眼前。 对卫律的一席话,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写得何等淋漓痛快。“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指出卫律逼降的严重后果,又是何等义正词严。回答李陵的劝说,更是言出肺腑,斩钉截铁。“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嫉恶如仇、深明大义的英雄形象,也看到了一个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忠臣义士。 苏武传 题解 气节。 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移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侯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地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椷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剔,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待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汉武帝天汉元年,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时,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操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一动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至系在节的牦牛尾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织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椷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说:“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 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等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侯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赏读 “苏武牧羊”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故事最初的源头便出自《汉书》。在曲艺、京剧等说唱表演艺术中,苏武牧羊的故事,至今仍传唱不衰,可见其生命力之盛。本传主要记载苏武在匈奴的艰难处境、种种遭遇,表现苏武忠君爱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民族节操。作者以良史之才、生花之笔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爱国英雄形像。 我们试读本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至“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这一大段文字,不能不被这位民族英雄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和高昂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班固在非常生动地描绘苏武这一形象的同时,也对卫律、张胜这些贪图利禄的叛徒们的丑恶嘴脸给予充分的暴露,其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 当然,倾于排偶,入于艰深,勇效昔言,怯书今语,不能不说是《汉书》在语言上的缺点;但“文赡事详”正是《汉书》独特的散文风格。“风格即是人”。如果“千人一面”,也就无从谈论什么文章的不同风格了。 《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馀辈③。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④,且鞮侯单于初立⑤,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⑥;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⑦常惠等,募士、斥候⑧百馀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⑨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⑩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⑪没胡中——及卫律⑫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⑬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⑭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馀,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⑮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⑯,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⑰。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⑱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⑲;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⑳;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㉑。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㉒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㉓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㉔。武能网纺缴㉕,檠㉖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馀,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㉗。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㉘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㉙。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㉚,从至雍棫阳宫㉛,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㉜,宦骑与黄门驸马㉝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㉞,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㉟。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㊱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㊲,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㊳,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㊴,爵通侯㊵,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 “子卿壹听陵言。”武曰: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 “区脱捕得云中生口㊶,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㊷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㊸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㊹,此陵宿昔㊺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㊻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㊼。拜为典属国㊽,秩中二千石㊾;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馀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㊿。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51〕,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52〕,为搜粟都尉〔53〕,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54〕,子又在谋中,廷尉奏〔55〕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56〕,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57〕,赐爵关内侯〔58〕,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59〕,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60〕,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61〕。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62〕,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63〕、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使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 “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 “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馀,神爵二年〔64〕病卒。 甘露三年〔65〕,单于始入朝〔66〕。上思股肱之美〔67〕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68〕,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69〕,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頟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70〕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71〕焉。凡十一人,皆有传。自丞相黄霸、廷尉于定国、大司农朱邑、京兆尹张敞、右扶风尹翁归及儒者夏侯胜等,皆以善终,著名宣帝之世,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以此知其选矣。 赞〔72〕曰: 李将军恂恂如鄙人〔73〕,口不能出辞〔74〕,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75〕。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称: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76〕”,“使于四方,不辱君命〔77〕。”苏武有之矣。 公元前三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将息之后,汉武帝凭藉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渐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前。由于汉朝国力之强,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有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苏武传》一开始就写道: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馀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遂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这一背景中,同时为塑造苏武的形象准备下严酷的历史环境。 作为史传文学,《苏武传》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的晚境。在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采取了前者略、后者详的处理原则,从而突现了人物的性格光彩。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苏武出使匈奴,因事被扣,不屈服于威胁利诱,坚持民族气节,被遣于北海牧羊。第二部分写李陵以旧友身分陈述苏武家中变故,并自道真情,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终得回归祖国,行前李陵相送,剖明心迹。第三部分写苏武晚年遭遇,附载麒麟阁图画功臣之事。前两部分,层次分明,笔触丰满,刻画出苏武的爱国志士形象。 在《苏武传》中,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班固善于以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当苏武完成了送留汉匈奴使、厚赂单于的任务,正欲归汉之时,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突发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泄事发,虞常被捕,张胜知难于隐瞒,只得告之苏武。苏武料此事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张胜、常惠所止。在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之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未死而得救。苏武伤愈之后,紧接着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卫律以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此次虞常与缑王合谋反叛之事,因涉及张胜,引出“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幕。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 “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终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他先是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不同于卫律,他长于骑射,谦让下士,汉武帝以其有乃祖李广之风。陵以五千步卒深入匈奴,杀败单于所将三万骑兵,单于又召八万骑兵攻李陵军。正当汉军且战且退之时,叛徒降匈奴并道出汉军窘况,致使李陵矢尽粮绝,不得已而降。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领兵入匈奴,迎还李陵,但公孙敖无功而还,将李绪教匈奴为兵误为李陵,致使李陵全家被杀,只得长留匈奴。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原来愧见苏武,受单于之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 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不顾,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杀身自效”,坚贞不屈,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效死于前”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至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照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此外,《苏武传》又以生动描绘事情经过,具体展现环境与行动,详尽记述人物言论见长。 当缑王、虞常等准备反叛匈奴而事发时,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料知此事必会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止。在被召“受辞”之时,苏武再申“屈节辱命”、无面目归汉之意,引刀自刺,文中详记“卫律惊”、召医抢救的过程,以“惠等哭”、“单于壮其节”烘托苏武。尤其是“会论虞常”一幕,剑斩虞常、逼降张胜,终于引出欲令苏武屈节的高潮,文中详细记述了卫律以言相逼、以剑威胁、以利相诱的过程,苏武铁骨铮铮,予以痛斥,其思想、形象凸现纸上。李陵劝降又全然不同于卫律逼降,李陵起先“不敢求武”,后奉单于命,“为武置酒设乐”,详言苏武的家庭变故,并惺惺相惜、推己及人地从激起对汉武帝的怨愤,以动摇对汉朝的信念,苏武在表明心迹之后,以“愿勿复再言”却之。一次未成,又“饮数日”,再劝,苏武以“效死于前”相答,其至诚终引出李陵的喟叹、自责、泣下沾衿。在昭帝即位、匈汉和亲之后,对汉廷求取苏武的经过亦记叙颇详,尤其是李陵与苏武诀别时的剖白,读来令人酸楚。 为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行”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绘。苏武自刺后,被置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被幽置大窖,断绝饮食,卧而啮雪,与旃毛并咽,困苦中愈显苏武的性格坚强。牧羊北海,掘鼠食为食,仗节操持,节旄尽落,其历久而不变的节操更令人敬仰。 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念。卫律谓之当连坐罪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其怒斥卫律,并以汉使在诸国被杀的史实,警戒匈奴,更见其高瞻远瞩。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却之。初则“愿复勿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诗,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图画麒麟阁功臣之事系于苏武一传,固然见出《汉书》“追述功德,傅会权宠”之短,但以孔子语入“赞”,则体现对苏武的同情和褒扬。正是这种进步的思想倾向,使此传成为史传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篇。 字数:10130 邓乔彬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苏武传武字子卿〔2〕,少以父任〔3〕,兄弟并为郎〔4〕。稍迁至栘中厩监〔5〕。时汉连伐胡〔6〕,数通使相窥观〔7〕。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馀辈〔8〕。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9〕。 天汉元年〔10〕,且鞮侯单于初立〔11〕,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1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14〕;因厚赂单于〔15〕,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馀人俱〔1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17〕。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18〕。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9〕——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0〕,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21〕,及卫律所将降者〔22〕,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23〕。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24〕,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25〕。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2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馀,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27〕;其一人夜亡告之〔28〕。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2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3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31〕,以状语武〔3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33〕。见犯乃死,重负国〔34〕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35〕。单于怒,召诸贵人议〔36〕,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37〕:“即谋单于〔38〕,何以复加〔39〕? 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40〕。武谓惠等:“屈节辱命〔41〕,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42〕。凿地为坎〔43〕,置煴火〔44〕,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45〕。武气绝,半日复息〔46〕。惠等哭,舆归营〔47〕。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48〕。 武益愈〔49〕。单于使使晓武〔50〕,会论虞常〔51〕,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52〕,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53〕。”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54〕。”武曰:“本无谋〔55〕,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56〕,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57〕,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58〕,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59〕,不顾恩义,畔主背亲〔60〕,为降虏于蛮夷〔61〕,何以女为见〔6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63〕,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6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65〕。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66〕。独匈奴未耳〔67〕。若知我不降明〔68〕,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69〕,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70〕,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71〕,置大窖中〔72〕,绝不饮食。天雨雪〔73〕,武卧啮雪〔74〕,与旃毛并咽之〔75〕,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76〕,使牧羝〔77〕,羝乳乃得归〔78〕。别其官属常惠等〔79〕,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80〕,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81〕。杖汉节牧羊〔82〕,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83〕。武能网纺缴,檠弓弩〔84〕,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馀,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85〕。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86〕,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87〕。武使匈奴明年〔88〕,陵降,不敢求武〔89〕。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90〕,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91〕,从至雍棫阳宫〔92〕,扶辇下除〔93〕,触柱折辕〔94〕,劾大不敬〔95〕,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96〕,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97〕,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98〕。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99〕,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100〕,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101〕。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102〕,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103〕,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104〕?愿听陵计,勿复有云〔105〕!”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106〕,位列将〔107〕,爵通侯〔108〕,兄弟亲近〔109〕,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110〕,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111〕。”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112〕!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113〕,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114〕!”因泣下沾衿〔115〕,与武决去〔116〕。陵恶自赐武〔117〕,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118〕,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119〕,曰:‘上崩’〔120〕。”武闻之,南乡号哭〔121〕,欧血〔122〕,旦夕临〔123〕,数月。 昭帝即位〔124〕,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125〕,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126〕,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127〕。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128〕,令汉且贳陵罪〔129〕,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130〕,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13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132〕?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133〕。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134〕。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135〕!”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136〕,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37〕。诏武奉一太牢〔138〕,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139〕,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140〕。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馀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141〕。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142〕,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143〕。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144〕,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145〕。大将军长史无功劳〔146〕,为搜粟都尉〔147〕,光颛权自恣〔148〕。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149〕,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与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150〕。霍光寝其奏〔151〕,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152〕,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53〕。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154〕,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155〕。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156〕。以武著节老臣〔157〕,令朝朔望〔158〕,号称祭酒〔159〕,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160〕,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161〕,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162〕。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163〕:“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164〕,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155〕。 武年八十馀,神爵二年病卒〔166〕。…… 〔1〕本篇选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彪之子。奉明帝诏著《汉书》,历时二十余年。又奉章帝令撰《白虎通义》。后因与窦宪案有牵连,下狱死。辞赋代表作有《两都赋》,诗歌《咏史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明人张溥将其作品辑为《班兰台集》。 〔2〕武:苏武。 〔3〕以父任:因父亲职位关系而任官。 〔4〕兄弟:苏武、其兄苏嘉、其弟苏贤。郎:皇帝近侍。 〔5〕栘(yi)中厩监: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6〕胡:指匈奴。 〔7〕窥观:窥探、观察。 〔8〕辈:批。 〔9〕当:抵。 〔10〕天汉:汉武帝年号。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11〕且鞮(ju di)侯:匈奴单于之号。 〔12〕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行(hang):行辈。 〔13〕嘉:嘉许。 〔14〕中郎将:官名。节:使臣所持信物。 〔15〕赂:馈赠。 〔16〕假吏:临时充任属吏。斥候:侦察兵。 〔17〕置:准备。 〔18〕非汉所望:不是汉王朝所期望的。 〔19〕会:适逢。缑(gou)王:匈奴的一个亲王。长水:地名,在今陕西户县 东。 〔20〕昆邪(hun ye)王:匈奴贵族亲王,公元前121年降汉。 〔21〕浞(zhuo)野侯:赵破奴。 〔22〕卫律:其父为长水胡人,律生长于汉,由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使还,正值李延年因罪被捕,遂逃奔匈奴,匈奴封为丁零王。 〔23〕阏氏(yan zhi):匈奴王后的封号。 〔24〕私候:私下问候拜访。 〔25〕伏弩:暗设弓弩。 〔26〕幸蒙:希望受到。 〔27〕发:发动、起事。 〔28〕夜亡告之:夜间逃亡告诉单于。 〔29〕生得:活捉。 〔30〕治:审理。 〔31〕发:泄露。 〔32〕状:情况。 〔33〕及:牵连。 〔34〕重负国:更加有负于国家。 〔35〕引:牵连,供出。 〔36〕诸贵人:指匈奴的许多贵族。 〔37〕伊秩訾(zi):匈奴王号,有左、右之分。 〔38〕即:如果。 〔39〕加:加重。 〔40〕受辞:受审取口供。 〔41〕屈节辱命:失去大节,有辱国家使命。 〔42〕毉:古“医”字。 〔43〕坎:坑。 〔44〕煴(yun)火:火之无焰者。 〔45〕蹈:通“搯”,轻叩。 〔46〕复息:恢复呼吸。 〔47〕舆归营:用车载苏武返回营幕。 〔48〕收系:逮捕囚禁。 〔49〕益愈:创伤更加好转。 〔50〕晓:告知。 〔51〕会:共同。论:判决罪犯。 〔52〕已:完毕。 〔53〕单于募降者:单于招募投降的人。 〔54〕相坐:相连坐。 〔55〕本无谋:本未参与合谋。 〔56〕拟之:做出杀的样子。 〔57〕身膏草野:死于草野,尸体成为肥料。 〔58〕因:依靠。 〔59〕女:同“汝”,你。 〔60〕畔:同“叛”。 〔61〕蛮夷: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62〕“何以”句:见你干什么。 〔63〕斗两主:使单于和汉天子相斗。 〔64〕“南越”二句: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吕嘉杀汉使者,结果其国被平定,设置了九个郡。 〔65〕“宛王”二句:公元前104年,汉遣使大宛求良马,大宛不与,并杀汉使者。汉增派重兵伐宛,宛王为国人所杀,送汉良马。县:同“悬”。 〔66〕“朝鲜”二句:前109年汉派使者涉河出使朝鲜,涉河杀送他的朝鲜人,谎报杀了朝鲜武将。朝鲜袭杀涉河。汉遣将攻朝鲜,朝鲜相杀死国王降汉。 〔67〕独匈奴未耳:唯独匈奴未被消灭。 〔68〕若:你。 〔69〕祸:灭亡之祸。 〔70〕胁:胁迫。 〔71〕幽:囚禁。 〔72〕窖:收藏东西的地洞。 〔73〕雨(yu)雪:降雪。雨:作动词用,落下。 〔74〕啮(nie):咬,嚼。 〔75〕旃(zhan):同“毡”。 〔76〕北海:即今贝加尔湖。 〔77〕羝(di):公羊。 〔78〕乳:生育。 〔79〕别:隔离。 〔80〕廪食:匈奴供给苏武的粮食。 〔81〕草:原作“屮”,即古“草”字。 〔82〕杖:拄着。 〔83〕於靬(wu jian)王:且鞮侯单于的弟弟。 〔84〕檠(jing):矫正弓弩的器具,此处用作动词。 〔85〕服匿:盛酒酪的瓦器。穹庐:大型的圆顶帐篷。 〔86〕丁令:匈奴族的别支。 〔87〕李陵:李广孙,战败后降匈奴。侍中:官名。 〔88〕明年:第二年。指天汉二年(前99年)。 〔89〕求:访求。 〔90〕亡:无。 〔91〕长君:指苏武兄苏嘉。奉车:官名,奉车都尉。 〔92〕雍:地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棫(yu)阳宫:宫名。 〔93〕扶辇下除:扶着皇帝的车子,走下宫殿的台阶。 〔94〕折辕:车辕撞折。 〔95〕劾大不敬:被弹劾为大不敬。大不敬是十种不可赦免的重罪之一。 〔96〕孺卿:苏武之弟苏贤的字。祠:祭祀。河东:汉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土:土地神。 〔97〕宦骑:骑马侍卫皇帝的宦官。黄门驸马:皇帝的骑侍。 〔98〕阳陵: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99〕女弟:妹妹。 〔100〕忽忽:精神恍惚。 〔101〕系:收监。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眷属的地方。 〔102〕春秋高:指年老。 〔103〕夷灭:灭族。 〔104〕尚复谁为乎:还想为谁效忠呢? 〔105〕勿复有云:不要再说什么。 〔106〕成就:栽培。 〔107〕列将:指封为将,苏武父子曾任右将军、中郎将。 〔108〕通侯:彻侯,为侯爵中最高一级。 〔109〕亲近:为皇帝所亲近。 〔110〕钺(yue):大斧。镬(huo):大锅。 〔111〕壹:一定。 〔112〕自分:自己料定。 〔113〕毕:尽。 〔114〕上通于天:罪如天高。 〔115〕衿:同“襟”。 〔116〕决:同“诀”。 〔117〕恶:不好意思。 〔118〕区(ou)脱:边疆地名。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生口:俘 虏。 〔119〕白服:丧服。 〔120〕上:指汉武帝。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 〔121〕乡:同“向”。 〔122〕欧:同“呕”。 〔123〕临:哭。 〔124〕昭帝:汉武帝子弗陵,公元前87年即位。 〔125〕俱:一起,指和他一起去。 〔126〕上林:上林苑,故址在陕西长安附近。 〔127〕让:责备。 〔128〕驽怯:笨拙胆怯。 〔129〕贳(shi):宽恕。 〔130〕曹柯之盟:指曹沫在柯地用匕首逼迫齐桓公还侵地于鲁。 〔131〕宿昔:往昔。 〔132〕顾:思念。 〔133〕奋:奋击。 〔134〕聩:同“颓”,败坏。 〔135〕将安归:将归往何处。 〔136〕物故:死亡。 〔137〕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始元:汉昭帝年号。 〔138〕太牢:牛、羊、豕三牲为太牢。 〔139〕典属国:官名,掌管降汉的外族。 〔140〕宅一区:住宅一所。 〔141〕复终身:终身免除徭役。 〔142〕上官桀:武帝末拜左将军。其子上官安,昭帝时拜车骑将军。桑弘羊:武帝末为御史大夫。燕王,名旦,武帝第三子。盖主:武帝长女,因嫁盖侯王信,故称盖主。 〔143〕坐死:因参与谋反被处死。 〔144〕疏:分条记录。 〔145〕乃:仅。 〔146〕大将军:指霍光。长史:指杨敞。 〔147〕搜粟都尉:负责军粮的军官。 〔148〕颛:同“专”。 〔149〕穷治:彻底追究惩处。 〔150〕廷尉:主管刑狱的官。 〔151〕寝:扣住不发。 〔152〕宣帝:汉武帝曾孙刘询。 〔153〕食邑:享受封邑的租税。 〔154〕明习故事:熟悉朝章典故。 〔155〕待诏:等待皇帝宣诏。宦者署:宦者令的衙署。 〔156〕右曹:官名,是一种加官。 〔157〕著节:有显著节操。 〔158〕朔:初一。望:十五。 〔159〕祭酒:指年高望重者。 〔160〕昆弟:兄弟。 〔161〕平恩侯:许伯。平昌侯:王无故。乐昌侯:王武。 〔162〕闵:同“悯”。 〔163〕因:通过。 〔164〕声问:音信。 〔165〕武弟子:苏武弟苏贤之子。 〔166〕神爵:汉宣帝年号。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 本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而终不屈服的事迹。苏武出使期间,曾经历了卫律逼降、幽囚绝食、北海牧羊及李陵劝诱等多种考验,而终能守节不辱,“杖汉节牧羊”是他的不屈民族气节的光辉写照,《苏武传》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之一。作者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及细节描写,来突出苏武的崇高气节。记述的生动传神,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苏武传《汉书》篇名。东汉班固作。记述了苏武留在南匈奴19年的艰苦历程,通过许多具体而生动的情节描写,写出了苏武坚定不移的高尚气节。是《汉书》众多人物传记中比较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一篇。在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中也有较高的地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