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除草剂生物测定bioassay of herbicides度量除草剂对杂草生物效应大小和对作物安全性的农药生物测定。通过采用不同剂量的除草剂对供试杂草(或作物)产生效应强度的相对比较方法,以评价一种或多种除草剂的相对效力(或安全性)。除草剂生物测定是现代除草剂工业筛选有效化合物的基础工作。每年有数以10万计的化合物,利用不同的生物测定方法,力求在最小的空间范围内,快速、准确、经济地发现它们的除草活性和对作物的安全性。此外,还广泛用于测定除草剂残效、吸附、淋溶、吸收运转、以及作用部位和降解等研究工作。 简史 在文特(F.W.Went,1928)利用燕麦胚芽鞘弯曲法测定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的启发下,克拉弗茨(A.S.Crafts)于1935年首次利用高粱作指示植物,来测定无机除草剂亚砷酸钠和氯酸钠的生物活性、残效期和淋溶性。此后,除草剂生物测定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测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发展。50~ 60年代,中国学者关颖谦等人创立的小麦去胚乳法、高粱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分类 除草剂生物测定必须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按照设计要求通过系列浓度的药剂,使供试植物或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以求出发芽率、出苗率、幼苗高度、鲜重或干重的减少50%所需的浓度(抑制中浓度)作为指标,与空白对照和标准药剂进行比较,以明确其药效高低。常用方法可归类为: ❶种子萌发试验。即通过种子萌发率或对胚芽、胚根伸长长度的受抑制程度,来测定除草剂效力的试验。如高粱幼苗法等。多种除草剂有抑制敏感植物种子萌发的特性,在低剂量条件下会抑制萌发种子的胚根和胚芽鞘的长度。 ❷植株测定。通过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量或形态特征变化的大小,来测定除草剂效力高低。小麦去胚乳法即属此类。植株高度、鲜重干重、叶面积、黄化、畸形、枯死等反应均可作为调查效力大小的指标。 ❸生理效应测定。通过对植物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活性)的抑制效应,来测定除草剂的活性和效力。经三氮苯除草剂处理的植物绿色部分,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交换速率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可作为除草剂活性的指标; 也可用叶绿素含量(如小球藻法)的变化来评价药效的高低。 上述试验多在温室或恒温恒湿的专门设备内进行。凡是对作物安全、对杂草活性高的化合物,便可进入田间除草剂筛选试验的程序。 特点 除草剂生物测定是发现除草剂、研究除草剂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和步骤。同化学分析方法比较,具有应用范围广泛、需用设备简单、经济、灵敏度高的优点。但是,除草剂生物测定实验周期较长,并需控制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下,才能进行。在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或是研究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代谢情况时,尚需与精密的仪器分析相配合,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见彩图2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