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德两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条约。为了粉碎英、法、美推动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为了推迟苏、德战争的爆发,以便赢得时间加强战备,苏联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此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10年。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这一条约,发动侵苏战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的条约。此前,苏联主张同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但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企图将祸水引向苏联。为粉碎英法的阴谋,争取备战时间,苏联与德国签订此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当一方与他国作战时,另一方保持中立。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发动侵苏战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Sudehubuqi nfantiaoyue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1939年,希特勒已决定入侵波兰,迫切需要苏联保持中立,以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因英、法苏3国谈判破裂,建立防止法西斯侵略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转向安全自保政策,苏德遂签订此条约。条约正文的主要内容:双方保证彼此间不使用武力,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纠纷;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另有附加秘密协定书,主要内容为划分两国的利益范围,规定:苏德在波罗的海地区势力范围的界线是立陶宛北部疆界;两国在波兰势力范围大体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在东南欧,苏关心在比萨拉比亚(当时属罗马尼亚)的利益,德国声明对该地区不感兴趣。条约的签订暂时解除对英法祸水东引的忧虑和立即卷入战争的可能.赢得短暂和平以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但它表明苏联放弃了同西方民主国家联合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努力,德国免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可以放手入侵波兰发动大战。条约也暴露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苏德条约上签字 ☚ 慕尼黑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同德国于1939年8月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是: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反对缔约国另 一方的国家集团;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十年。缔约不到两年,德国即背信弃义发动侵苏战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订的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国家集团、和平解决一切争端等内容的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8月,苏联政府在英法苏三国谈判陷于僵局,国家安全受到德国和日本东西夹击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难局面,与德国签订条约。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抵莫斯科,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缔结条约。主要内容是: 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 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 双方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联系,交换情报; 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对苏联来说,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等国祸水东引的阴谋,暂时赢得了备战时间。条约规定有效期为10年,但德苏签约后不到两年,德国就撕毁了条约,于1941年6月发动侵苏战争。 ☚ 法国人民阵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