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蕓薹 蕓薹 yúntái 亦稱“油菜”。十字花科植物油菜之嫩莖葉。莖粗壯,下部葉琴狀分裂,中部及上部葉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方形。主治勞傷吐血,血痢,丹毒,乳癰。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下品·蕓薹》:“春食之,能發痼疾。”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蕓薹》:“即今油菜。”清·吳儀洛《本草從新·菜部·蕓薹》:“散血消腫,搗貼游風丹腫,孫思邈身驗神效。”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常蔬 > 蕓薹 > 芸薹 芸薹 yúntái 芸薹药名。出《新修本草》。又名芸薹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芸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等的嫩茎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辛,寒。凉血散血,解毒消肿。 ❶治劳伤吐血,血痢,癥瘕。内服: 煎汤,60~150g; 或捣汁燉温服。 ❷捣敷治丹毒,乳痈。油菜含少量槲皮苷和维生素K,并分离出淀粉样蛋白及一种12S球蛋白。 芸薹yún tái《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芸薹(33)。药名。 【基原】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 【别名】胡菜(《通俗文》),寒菜(《百病方》),台菜(《埤雅》),芸薹菜(《日用本草》),薹芥(《沛志》),青菜(《随息居饮食谱》),红油菜(《四川中药志》)。 【性味】辛,凉。 ❶《千金·食治》: “味辛,寒,无毒。” ❷《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 ❶《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❷《本草求真》:“入肺、肝、脾。” 【功用主治】散血,消肿。治劳伤吐血,血痢,丹毒,热毒疮,乳痈。 ❶《千金·食治》:“主腰脚痹,又治油肿丹毒。” ❷《唐本草》:“主风游丹肿,乳痈。” ❸《本草拾遗》:“破血,产妇煮食之。又捣叶敷赤游疹。 ❹《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血风及瘀血。” ❺《开宝本草》:“破癫瘤结血。” ❸《本草纲目》:“治瘭疽,豌豆疮,散血消肿。” ❸《随息居饮食谱》:“破结通肠。” ❸《四川中药志》:“治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煮熟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麻疹后、疮疥、目疾患者不宜食。 ❶《百病方》:“狐臭人食之,病加剧。” ❷《随息居饮食谱》:“发风动气,凡患腰脚口齿诸病,及产后、痧痘、疮家痼疾,目证,时感皆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