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至東漢時崖壁朱繪圖畫。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江岸邊數千平方米範圍的崖壁上。畫面多爲人形,間有巨獸、銅鼓、鑼、籐牌等圖像。人物形象數量衆多,達一千三百餘個,大者三米,小者不足三十厘米,羅列重疊繁密,布局雄偉壯觀。其所繪内容說法不一,但多認爲應是先民祭奠神靈之巫術舞蹈。畫中人物裸體,呈曲肘舉手,曲膝跺步,姿態正面或正側面,有規範化舞蹈節律狀之特點。居中心之舞者,身軀高大,持道具,裝有飾物。畫面熱烈活躍,威嚴莊重。繪製材料亦是赤鐵礦粉配以動物血或脂肪調合而成,因其時代久遠,已成牢固黏結的赭紅色塊。其形象濃淡不一,並有重疊,當爲後來多次增補繪成。該巖畫爲祭神娱神而作,故强調表情達意,造型由較寫實而衍化爲具有象徵意義之舞人符號,成爲其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