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芦笙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芦笙舞西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的苗、侗、纳西、瑶、水等民族地区,也叫“踩芦笙”、“芦笙踩堂舞”。由舞者持芦笙边奏边舞,故名。据云南大波那出土的战国芦笙及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腰部所雕芦笙歌舞图案考证,距今已历两千余年。舞蹈形式因地区、民族而异,有的地区群众围成圆圈,有两人或数人吹芦笙领舞,余者随舞的动作变化而变化,有的一队均为男子,他们吹奏芦笙领舞,另一队均为女子,围成一个大圆圈,随芦笙曲而舞,也有的带有竞赛和表演性质。芦笙舞曲欢快明朗,节奏鲜明。 芦笙舞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2000余年历史。流传于中国南方苗、水、彝、侗、傈僳、纳西、拉祜、仡佬等8个少数民族地区。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竞技性3类。共有3个特点:❶多以男子边吹边舞为主; 芦笙舞 231 芦笙舞苗族民间舞。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省内。舞蹈的特点是边吹奏芦笙边舞。各地的芦笙舞样式不一,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少数一、二人表演,有徒手舞伴之。另一类是集体芦笙舞,其中有分组竞技或领舞者。该舞腿部动作丰富,技巧较高,如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 ☚ 刀舞 鼓舞 ☛ 芦笙舞 芦笙舞又称“跳歌”、“打歌”、“打跳”、“跳芦笙”等。苗、彝、佤、怒、傣、拉祜、纳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传统舞蹈。芦笙又称“芦管”,一种一般由六根白竹筒组成的民间乐器。每逢喜庆节日,人们欢聚在传统的芦笙坪上,围绕坪中央竖立的芦笙柱,翩翩起舞。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围成一个圆圈,由两支芦笙队在圆圈中轮流跳集体舞或个人作表演; 一种是由两个人或数个人吹笙领舞,其余人跟随他们的动作和芦笙起舞。芦笙舞有快速摇摆、旋转、矮步、倒立等动作,跳舞者的手、脚、腰、眼和脸部的表情,以至身体每个部位的变动,都有一定规律。舞蹈的动、静、徐、疾,多依靠运用芦笙曲调的抑、扬、顿、挫进行指挥调节。清康熙年间的《楚雄府志》载:“婚姻男以水泼女足为定,饮酒以一人吹芦笙为首,男女牵手周旋跳舞为乐。”苗、彝等民族跳芦笙舞十分流行,从秋社节开始,各村各寨就进入吹芦笙和跳芦笙舞的热闹时期。 ☚ 舞麒麟 车灯舞 ☛ 芦笙舞 芦笙舞亦名踩芦笙或踩堂,流行于贵州及云、桂、湘的苗、侗、纳西等民族地区。大多为两种样式:一是多人连手周旋起舞,以两位或更多的男性边吹芦笙边舞蹈作引导,其他全为女性舞者,或者全部吹奏芦笙的男舞者跟导舞者随音起舞。另一种是两芦笙队交换、轮番作个人或集体表演,既吹芦笙,又做矮步、倒立、急速旋转等技巧动作,多作竞技。壮、水、彝等族也有此种舞蹈,各有特点。《广舆胜览》写清代贵州苗民跳月:“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即芦笙舞。中国专项旅游线西南民族风情游中,有参观凯里苗寨欣赏参与芦笙舞会的活动。 ☚ 侗族大歌 安顺地戏 ☛ 芦笙舞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芦笙舞 芦笙舞侗族舞蹈。芦笙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有记载。竹制,一架芦笙有六支笙管,其中有五支有笙簧,一支是无簧的装饰管; 每支有三个共鸣筒,共鸣音响亮,和音丰润浑厚。芦笙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的高一二丈落地吹奏,多六管三音。中号约四尺左右,为六管四音。小号的尺把长,可以边吹边跳芦笙舞。小号的音脆、悠扬、圆润。侗族青年大都会吹芦笙,家家户户都有芦笙。芦笙队员演奏时,穿彩色羽毛衣 (象征吉祥),边吹边舞。芦笙舞有围圈、换背、赶老虎、鱼上滩、红尾鱼、鸡打架、纭纱等10多种。 ☚ 哆耶舞 少数民族习俗▷ ☛ 芦笙舞 芦笙舞又称跳芦笙、踩芦笙。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苗族。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既有舞者围成一圈或数圈,至少有两名或多名男舞者吹芦笙序曲领舞,男女舞者随音乐曲调节拍跃然起舞,又有两个芦笙舞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带有竞技性质。还有踏芦笙、吹奏芦笙者仅伴奏不舞,女舞者按照音乐的节拍起舞。 ☚ 安代舞 鼓舞 ☛ 芦笙舞bagpipes dance 芦笙舞苗族民间舞蹈。源于庆丰收、祭祀活动,现青年男女社交活动时,常有此舞。男子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伴随节奏翩翩起舞。芦笙比赛时,吹奏者边舞边作技艺较高的动作,仿效动物姿态及各种劳动及生活动作,如鹰舞、燕舞、狮舞、斗鸡舞、收割舞、绕舞、滚舞及爬花杆、倒立、翻筋斗等。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数种。原只由男子吹奏跳舞,现已有女子参加。苗族男童自幼即习吹奏芦笙,故古有“苗族不离笙”的说法,常以其娴熟舞技动作比赛胜负。今侗、彝、壮、水等民族也有此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