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浊
证名。 指小便尿液浑浊不清的一类证候。 ❶ 指溺浊。见明·虞搏《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夫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清也。”此证有虚实之分。 实证多因痰湿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证因中气下陷,阴虚火动、或下元虚弱等所致。症均见小便浑浊。 若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色赤者为赤浊。今之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等似为此证。 参见溺浊条。 ❷ 指精浊。 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淋浊·论治》“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参见精浊条。 ❸ 指下消证。又称腐肾。 见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痟肾小便白浊诸方》“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 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此证因肾气虚冷所致。 症见小便浑浊如脂。参见下消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