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艺文类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奉敕编。一百卷。分为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以至祥瑞、灾异等四十六部。每部又分细目,共七百二十七类。每类史实居于前,诗文列于后。史实部分摘取经、史、子等类书籍的有关资料,诗文则摘引有关诗、赋、颂、赞、论、箴、碑等资料。本书征引古籍一千四百多种,包括社会和自然知识的记载,兼及学术论著和文艺作品。所引皆隋以前遗文秘籍,至今十九不传,故宋以后多用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查找典故和其他文献资料,颇有学术价值。其按类相从的体例甚便查检,对后代类书编排很有影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排印出版,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本。

☚ 北堂书钞   初学记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类书。一百卷。唐欧阳询(557—641)撰。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仕隋为太常博士,入唐,官至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是编乃奉诏所作,且有同修者。今本收入沈佺期、宋之问等四人诗,四人皆询卒后而仕唐者,则传写间偶有后人窜乱之文。是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兼采前世赋、诗、铭、颂、文章,附于各门类之下。共分四十七部,每部分若干子目,共七百四十馀类。于诸多类书中,体例最称完善。且其保存隋以前遗文秘籍繁富,对考稽、校订古文献之类工作,尤为宝贵。有明嘉靖丁亥(1527)胡缵宗刊小字本,明兰雪堂活字本。常见者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出版之排印标点本。

☚ 北堂书钞   初学记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我国编纂时间较早而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著名类书之一。唐武德五年(622)由高祖李渊下令编撰。参加编修的共十余人,除领修欧阳询外,今可考知者尚有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人。用3年的时间编成,武德七年(624)由欧阳询奏上。主要版本有南宋绍兴刻本;明正德十年(1515)无锡华氏雪堂铜活字版印本;明嘉靖七年(1528)胡缵宗刻小字本;明嘉靖九年(1530)郑氏宗文书堂坊刻本;明万历十五年(1587)秣陵王元贞刊本,此刻甚劣;清光绪五年(1879)四川华阳宏达堂翻王元贞刊本,多讹误;1959年上海图书馆以所藏宋绍兴刻本照原版式影印;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行断句排印本,由汪绍楹校订,这是《艺文类聚》自有刻印本以来最完善的一个本子;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此重印出版,并增附了引书人名和书名索引,以备读者查检,便于学术研究参考之用。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在隋朝为太常博士,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工书法,学二王(羲之、献之),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该书共100卷,约百余万言。分为46部,而《四库全书总目》称“为类四十有八”,《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又称“凡分四十七门”。数字上的歧异,都由于对原书卷81(药香草部上)和卷82(草部下)的计算法不同所致。《总目》大约把药、香、草作为三部计。《燕大目》则明确以“药香草部上”为一部,“草部下”为一部。我们觉得,既是标为“上”“下”,其他各部也有占许多卷的和分上下卷的,但计部时只作一部,因此,为了统一计算标准,81、82两卷应该作为一部计,故共有46部。部下又列子目727个。在正文前有欧阳询序一篇。正文卷部排列如下:卷1-卷2:天部(上下);卷3-卷5:岁时部(上中下);卷6:地部、州部、郡部;卷7-卷8:山部(上下);卷8-卷9:水部(上下);卷10:符命部;卷11-卷14:帝王部(一二三四);卷15:后妃部;卷16:储宫部;卷17-卷37:人部(一至二十一);卷38-卷40:礼部(上中下);卷41-卷44:乐部(一二三四);卷45-卷50:职官部(一至六);卷51:封爵部;卷52-卷53:政治部(上下);卷54:刑法部;卷55-卷58:杂文部(一二三四);卷59:武部;卷60:军器部;卷61-卷64:居处部(一二三四);卷65-卷66:产业部(上下);卷67:衣冠部;卷68:仪饰部;卷69-卷70:服饰部(上下);卷71:舟车部;卷72:食物部;卷73:杂器物部;卷74:巧艺部;卷75:方术部;卷76-卷77:内典部(上下);卷78-卷79:灵异部(上下);卷80:火部;卷81:药香草部(上);卷82:草部(下);卷83-卷84:宝玉部(上下);卷85:百谷部、布帛部;卷86-卷87:果部(上下);卷88-卷89:木部(上下);卷90-卷92:鸟部(上中下);卷93-卷95:兽部(上中下);卷96-卷97:鳞介部、虫豸部;卷98-卷99:祥瑞部(上下);卷100:灾异部。部下详分细目,采辑经史子集各种书中的材料,分类按目地编次,故事居前,诗文在后,大致按作品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所引故事,都注出书名;所引诗文,都注出时代、作者和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如人部“交友”目下所编辑的故事与诗文:
 《周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大戴礼》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论语》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丛子》曰:“昔虢叔、宏夭、太颠、散宜生、南宫适五臣同寮比德,赞文武。及虢叔死,四人为服朋友之服。……”谢承《后汉书》曰:“张元伯、范巨卿二人友,元伯卒,巨卿梦见元伯死,当葬,曰: ‘卿子未我忘,当奔葬。’巨卿往赴之。(事具梦部)……”《竹林七贤传》曰:“山涛与阮籍、嵇康,皆一面契若金兰。涛语妻曰:‘吾当年可为交者,唯此二人耳。’”[诗]魏陈王曹植《离友》诗……晋郭璞《赠温峤》诗……[赋]梁丘迟《思贤赋》……[赞]晋夏侯湛《管仲像赞》……《鲍叔像赞》……[箴]宋周秖《执友箴》……
 这一段先引《周易》、《大戴礼》、《论语》等书对友谊的说法,次引《孔丛子》、谢承《后汉书》、《竹林七贤传》等书所记交友的故事,最后再列有关交友的诗文。全书每一子目,一般都这样编次材料,体例比从前的类书为好。以往,诗文归为总集,故事才为类书,正如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所说的:“《流别》、《文选》,专攻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其结果是“文义既殊,寻检难一”。欧阳询为了要解决这个不方便的问题,于是新创体例,事与文兼,汇为一书。这个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人的《事文类聚》、清代官修的《渊鉴类函》都摹仿它。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实际上也都采用了这个体例。《四库提要》评它“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
 该书在体例上虽然较完备,但在类目结构上却存在着许多安排不当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评之曰:“繁简失宜,分合未当”。“如山水部五岳存三,四渎阙一;帝王部三国不录蜀汉,北朝惟载高齐;储宫部公主附太子,而诸王别入职官;杂文部附纸、笔、砚,而武部外又别出刀、匕首等为军器一门;道路宜入地部,坛宜入礼部,而列之居处;针宜入器物,钱宜入宝玉,而列之产业;案、几、仗、扇、麈尾、如意之类宜入器物,而列之服饰;疾病宜入人部,而列之方术;梦、魂魄亦宜入人部,而列之灵异;以及茱萸、黄连入木部,芙蓉、菱、藤入草部;鸿之外又别出雁,蚌之外又别出蛤,鹤之外别出黄鹤,马之外别出騊駼,如斯之类,皆不免丛脞少绪。”这些毛病,大约是因为这部书成于众人之手,没有好好整理的缘故。另外,书内还收录了较欧阳询晚出的作者苏味道、李峤、宋之问、沈佺期4人的诗,显为后人所增入。
 该书编撰的目的,在当时只在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艺文类聚〉序》)而对后世来说,却具有大量地保存自汉至隋的史料、词章之功,为其他唐宋类书所不及。据北京大学研究所1923年所作的统计,它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之多,而这些古籍现存者不及百分之十,所以除查考事物外,可据以辑录和校勘古书,用处甚大。故自晚明以下,冯惟讷辑《诗纪》,梅鼎祚辑《文纪》,张溥辑《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无不资以为宝山玉海。迨清嘉、道间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网罗隋前文词最备,其取汲于本书的资料之多,几乎达到了顶点。鲁迅辑《古小说钩沉》和《会稽郡故书集》也是利用了此书。在校勘方面,宋代周必大、彭叔夏校《文苑英华》和清代校勘学者都曾广泛地利用了本书。
 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序》指出本书所收篇章有助于学术研究的事例说:“《艺文类聚》改善了以往类书的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段的缺点,予后人以研究上的便利。例如:殷巨的《鲸鱼灯赋》、《奇布赋》,叙述大秦于晋太康二年(281)与中国友好的关系,可补《晋书·大秦传》的疏略;王粲《难錘·荀太平论》,糜元讥许由、吊伯夷,对“周公致太平”和“隐逸”,都有与当时不同的看法,是研究魏晋思想史的参考资料。”因此,《艺文类聚》在搜辑、校勘散佚和研究学术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4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出版了日人中津滨涉编辑的《艺文类聚引书引得》(改订版);1985年,李剑雄、刘德权编辑的《艺文类聚索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附于《艺文类聚》之后。这两个索引都给我们今天来利用这部工具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艺文类聚 - 可可诗词网

艺文类聚

 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欧阳询等撰。欧阳询 (557-641) 生于陈朝,其父陈纥为陈朝广州刺史,以谋反被诛,欧阳询被其父的故交江总收养。江总是当时的宰相,又是陈后主最欣赏的宫廷诗人,欧阳询也就免除了连坐的厄运。据 《旧唐书》 本传,欧阳询貌甚丑陋,但却聪悟绝能,读书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 “三史”。他在隋朝时曾任太常博士,是唐国公李渊的座上客。李渊后来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欧阳询也就飞黄腾达起来。欧阳询书法笔力险劲,冠绝一时,人称 “欧体”。高丽国王非常欣赏他的书法,遣使求之,唐高祖感叹说: “竟想不到欧阳询的名声远播夷狄! 高丽国王见到他的字,也许还以为他长得仪表堂堂哩。” 欧阳询不仅擅长书法,而且博学多闻,唐高祖便命他领衔撰修 《艺文类聚》。《艺文类聚》是前无古人的大型类书,全书百余万字,分为四十六部,下列七百二十七个子目,虽为抄纂之作,但在体例上却别出心裁,将 “事” 与“文” 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改变了以前只列 “事”类的常规体制。所谓 “事” 就是经史典籍上记载的故实; 所谓 “文” 就是历代诗文的歌咏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 “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如 “天部” 的 “虹” 条,先列关于 “虹” 的各种传说、典故,然后列历代以 “虹” 为题的诗赋,这就为后人写诗作文时取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故 《艺文类聚》一出,其它类书相形见绌,皆被淘汰。《艺文类聚》被宋代以后的学者看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保存了隋代以前的许多诗文歌赋,明代冯惟讷编 《诗纪》,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代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无不资以为宝山玉海。据统计,《艺文类聚》 引用古书达一千四百三十一种,现存者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引文为今所不传之书。这种 “藏书” 功能,是欧阳询等人编 《艺文类聚》 时绝没有想到的。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类书名。唐代欧阳询(557—641)等奉敕编。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博览经史。隋为太常博士,入唐,迁给事中,官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积,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与裴矩、陈叔达等修纂此书,以使“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欧阳询《艺文类聚序》)。至武德七年(624)九月修成奏上。全书100卷,一百余万字,凡分天、岁时、地、州等四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计727项。每目下“事居其前,文列于后”(同上),先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之类资料以明事,再引诗、赋、文、赞等多种文体的句、段以为文,事贯文存,条理清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于诸类书中,体例最善”。全书引用唐以前文献一千四百余种,而这些被引用的文籍今存者不足十分之一,故对辑佚校勘、研究考证均很有参考价值。其所录赋颇多,如卷八十、八十五载殷巨《鲸鱼灯赋》、《奇布赋》,都可补《晋书》之缺。后世类书多仿其体,然失当处亦不少,宋明刻家又多有窜乱。有宋绍兴刊本(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通行本以1965年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本为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并附索引。

☚ 王文成公全书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书名。唐欧阳询辑。100卷。本书取古今群书,按其中所表名物,分类纂聚,以备学者征引。内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产业、衣冠等部。“职官部”有丞相、冢宰、太尉、司空、尚书令、仆射、侍中、廷尉、刺史、太守、令长等目;“治政部”有论政、善政、赦宥等目;“刑法部”有刑法一目,内辑群籍中有关刑法之记载。

艺文类聚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书,至七年乃成。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 储宫、 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四十四部(一作四十八部或四十七部)。每部又分子目若干,凡七百二十余项。每目下“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等资料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歌赞等多种文体的句、段以为文,理清条序,事贯文存。并逐一注明引文出处,标以文体,或诗或赋。极便检索,并改变了以往类书有事无文之法。引征唐以前文献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今存已十不一、二,学者多用以辑佚、引证、汇录、校勘。后世类书多仿其体例。然门类子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不当之处,宋明坊刻多有窜乱。早有宋绍兴刊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明有六家刻本。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又以影印宋本作底本,取明本对校,参以凡所征引之书有传本者,以及宋以前之类书,重新校勘断句出版,附校记一千六百余条。

《艺文类聚》

中国现存早期的重要类书。唐欧阳询等编。公元624年编成。全书100卷,分为46部,每部又各分子目,共727个子目,约100万字。采集经史子集各书材料,分类按目编次,按事出的时间先后,列出有关的史实和诗文。该书引用各类古籍1400余种,9/10已亡佚,故明代晚期学者辑录、校勘文集,无不以此书为蓝本。清代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大部分资料取材于《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073 艺文类聚

唐初欧阳询等奉旨编纂的类书。唐高祖李渊因见古今图书日渐积累繁多,颇难寻究,便在武德五年(622)命令欧阳询等人修纂这部类书,历时7载之久编成。全书44部,每部又分子目若干,凡720余项。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本类书改变了以往类书“有事无文”之法,被后世类书编纂者所效仿。其特点是“事居于前,文列于后”。选编了经史百家各类书中的有关故事和解释以及传说等资料用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歌赞多种文体的句、段为“文”。理清条序,事贯文存,对所选之文都注明其出处,标以文体,便于检索,改变了以前各种类书有事无文的编选方法。后世学者多用它来辑佚、引证、汇录、校勘,其不足之处是门目颇有繁简不适宜,以及分合不当之处,使宋明刻家多有窜乱。1959年中华书局曾影印出版。

☚ 北堂书钞   初学记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yiwenleiju

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唐代欧阳洵等编。于唐代初年(622)至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共100卷,约100万多字,引证唐以前古书1400多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先引史实,后引诗文,其中包括自然知识、社会情况、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等资料,因所引资料主要是文学作品,所以名字叫《艺文类聚》。
全书体例共分46部,每部之下又列子目共727条。其部为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之下又分细目,在每条细目下,又引证唐以前的古书。
以前的类书大多是只记事,或摘引诗文,该书却是整篇地引用诗文,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类相从的文集。它保存了大量的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因而它不仅是我们查检唐以前古书中典故、词藻、历史人物及事迹的工具书,而且是我们辑录、校勘古书的重要依据。如清代严可均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其中大部分资料就是从《艺文类聚》中辑录的。
但该书的部、目分类不够适当,例如“道路”应列入“地部”,却列入“居处部”,又如“却死香”应当列入“药香部”,却列入“灵异部”,就使读者不容易查检。同时,有些材料引用也不完全,尚有缺漏。

☚ 骈字类编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奉敕撰。100卷。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多,知事之源流难以寻检,故命修纂此书。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等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凡720余项。每目下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等资料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等多种文体句、段以为文。逐一注明出处,并标以文体。全书引征唐以前文献1431种,今存已十不一、二,学者多用以辑佚、引证、校勘。后世类书多仿其体。有中华书局1965年校点本,附校记1600余条。

☚ 白孔六帖   锦绣万花谷 ☛

艺文类聚

类书名。唐高祖命欧阳询等辑。一百卷。摘录汇编一千四百多种古籍。分岁时、治政、产业等四十八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所引古籍,现大都散佚,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现有1965年中华书局本。

艺文类聚

一百卷。唐欧阳询 (557—641)等撰。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 (今湖南长沙)人。隋末任太常博士。与唐高祖李渊有旧交。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宏文馆学士。工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渐变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世称“欧体”。本书据其自序,当是奉诏而作。《新唐书·艺文志》注:令狐德棻、袁朗、赵宏智同修。《唐书》询本传又称:武德七年,诏与裴矩、陈叔达同修。殆以询董其成,故但署询名。叶大庆《考古质疑》论及正月十五日有苏味道的夜游诗,洛水门有李峤游洛诗,寒食门有沈佺期、宋之问诗。这四人都是欧阳询之后的诗人,欧阳询不可能预先编进此书,可见此书有后人增补之处。全书一百卷,分岁时、政治、产业等四十八部,每部又分子目,计七百四十余条。分类按目编次,以事类居前,诗人附后,所引经、史、子集各种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余种,其中十之八九已亡佚,皆赖此书得以保存。《艺文类聚》所引故事,都注出书名,所引诗文,都注出时代、作者和题目,并且用[诗]、[赋]、[赞]等字标明不同文体的类别,条理清晰。例如: 卷第二十一“人部”之 “交友”,条,先引《周易》等典籍对友谊的论述,再引 《孔丛子》等书所记交友的故事,最后再列有关交友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比类相从,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俾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于类书中,体例最善。”同时,避免了 “《文选》专取其文,《皇览》偏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的毛病。但其中也有门目繁简失宜,分合不当的地方。例如: “山水”部、“五岳”只存其三;“帝王”部,“三国”而无蜀汉;“杂文”部,有纸、笔、砚;“武部”之外又列出 “刀”、“匕首”等为 “军器”一门; “道路”应收在 “地”部,“坛”应列在 “礼”部却在 “居处”; “针”应列入 “器物”,“钱”应列入 “宝玉”而列入“产业”; “案几”、“杖”、“扇”、“麈尾”、“如意”之类应列入 “器物”,而列入 “服饰”;“疾病”应列入 “人”部,而列入 “方术”; “梦”、“魂魄” 也应入 “人” 部而列入 “灵异”; 另外,“茱萸”、“黄连” 入 “木”部: “芙蓉”、“菱”、“藤” 入草部;“鸿”之外又另列 “雁”; “蚌”之外列 “蛤”; “鹤”之外列 “黄鹤”;“马”之外列“騊”等。 但 《艺文类聚》保存了许多隋以前古书的内容,如所载魏晋南北朝人的诗文赋颂等,多出自宋代所无的诸文集。所引史书如谢承 《后汉书》、袁山松 《后汉书》、王隐 《晋书》之类,也和现存的范晔 《后汉书》、唐人所修 《晋书》等所记有出入。所引小说如晋裴启的 《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亦早亡佚。《艺文类聚》所保存的许多资料都可以用来参校各书的异同或作研究之用。有明正德十年(1515)无锡华氏兰雪堂铜活字版印本。明嘉靖七年 (1528)胡缵宗刻小字本。明嘉靖九年 (1530)郑氏宗文书堂坊刻本。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洛阳张松重刻小字本。清光绪五年(1879)四川华阳宏达堂翻王元贞刊本。《四库全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刊本。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汪绍楹整理校订本,改正了宋本原刻的一些错误,较为实用。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后附 《音序检字表》、《人名索引》、《书名索引》,使用非常方便。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奉敕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重印本。2册。始编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七年(公元624年)成书。重印本糸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汪绍楹校本重印。100卷。所辑材料分类排比,共分为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等46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共727目。每目之下,史实居前,诗文于后,大致按作品时代先后为序。所引史实,均注书名;所摘诗文,皆注明时代、作者、题目,并按不同文体用诗、赋、颂、赞、箴等字标明类别。书前刊有“目录”,标列卷次及各卷所收部、目。书末附有“索引”(包括人名和书名、篇名两大部分)。

☚ 白孔六帖   法苑珠林 ☛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

类书, 唐代欧阳询等于武德五年奉敕编撰, 历时三年成书,100卷,46部,子目727条。该书按岁时、治政、产业等项目,分门别类,摘录编纂了1431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各门所叙,事类居前,诗文附后,唐以前古籍大抵征引齐备, 所引之书十分之九已佚,皆赖此书得以保存,是研究汉代长安及其在魏晋时的变迁最重要的资料书之一, 后人辑汉魏六朝古籍之佚多取材于此。今中华书局出版有点校本和影印本。

☚ 北堂书钞   初学记 ☛

艺文类聚yi wen lei ju

Collection of Books (encyclopaedic work compiled by Ouyang Xun of the Tang Dynasty)

《艺文类聚》yi wen lei ju

Categorical Medley of Literary Texts,encyclopaedic work→欧阳询(Ouyang Xun)

艺文类聚

类书,一百卷。唐初欧阳询、裴矩、陈叔达等人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修撰,武德七年(624)完成。全书分四十六部,列子目七百二十七条,共百余万字。所引用书目为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现已亡佚。此书还改变了唐以前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开创了以类事居前,列文于后的类书新体例,对于今人蒐辑散佚和学术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参考图3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