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航空摄影测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航空摄影测量利用航空摄影机从飞机或其他航空飞行器上,拍摄地面相片以获取各种信息和测绘地形图的技术。主要用于测制1∶1000~1∶10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常用航空摄影机的镜头焦距为15.24 cm,可在卷长122 m、宽24.13 cm的航空胶片上,产生23cm×23cm的负像。若在飞行高度为1829 m时,所拍摄的影像比例尺为1∶12000,航摄底片上1cm等于地面上120m,23cm×23cm底片上所包含地面面积为边长是2760 m的正方形。航空摄影要求航向摄影重叠率为30%~60%,相邻航线影像重叠率为30%~50%,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航空摄影的地形图测绘,包括像片控制测量、像片调绘的野外工作,以及控制加密、测图的室内工作两部分。 航空摄影测量根据在航空飞行器上拍摄的地面照片,获得地面信息,测绘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简称“航测”。利用航空摄影机获取地球表面的摄影像片,经分析、判读,确定地面目标的性质、形状和空间位置的技术。是测绘地形图的主要方法。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立体测图的原理则为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按地形和装备条件不同,测图方法分为综合法、微分法(亦称“分工法”)和全能法三种。 航空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中国航空摄影测量始于民国19年 (1930),湖南则始于民国24年 (1935),航测岳阳、华容一带约800平方公里1:1万比例尺地形图27幅。第二次是民国25年(1936)航测株洲市1:5000比例尺地形图; 第三次于民国27年(1938)航测湘黔公路沿线1:5万比例尺地形图26000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逐步组建了雄厚的航测技术队伍,航测成图广泛用于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1967年即完成省内第一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535幅,占全省总图幅数561幅的95.4%; 1972~1988年,总参测绘局又重新航测、出版第二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570幅(含省境边缘图幅); 期间,广州军区测绘大队于1982~1984年航测湘南地区,出版第三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58幅。1:1万比例尺地形图1960年对长沙、株洲、湘潭航摄开始,至1992年底共出版7110幅,占全省施测图数的93.5%。航测1:5000比例尺地形图7219平方公里; 1:2000比例尺地形图3310平方公里; 1:1000比例尺地形图67平方公里; 1:500比例尺地形图23平方公里。 ☚ 平板仪测量 地面立体摄影测量 ☛ 航空摄影测量亦称“航空测量”。简称“航测”。摄影测量方法的一种。测绘地形图的主要方法。其过程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然后,通过控制测量、调绘和测图等步骤,测绘成地形图。可分为综合法测图、微分法测图和全能法测图。它可以将地形测量的大部分外业工作转移到室内进行,克服了不易到达地区野外测量的困难,并能真实详细地反映地物、地貌。它广泛应用于测绘地形图、地质勘探、线路勘测、森林调查和军事侦察等方面。 航空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以航空像片为原始资料,对像片上的影像进行分析、判读和量测,从而确定地面上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最后测绘成地形图、房地产图以及其他多种专业用图,简称航测成图。包括航空摄影、基本控制测量、航测外业测量、航测内业测量和制图印刷等工序。航测成图又分综合法、微分法和全能法三种。后两种统称立体测图法,也称立体成图。综合法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和平板仪测量相结合的成图方法。微分法是将航测像片进行外业控制的区域网或全野外布点,并进行像片调绘,然后转至内业作控制点加密和投影转绘,最后进行原图绘制的方法。全能法是按空间交会的严格理论成图的方法。它利用航测像片进行外业控制的区域网或全野外布点的同时调绘,然后在全能型立体测图仪上利用摄影的反转原理,建立与地面相似的光学几何模型,再测量几何模型得到垂直投影的地物,绘制出各种地图。 ☚ 平板仪测量 编绘法成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