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腺病毒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

一类自人和动物腺组织中分离到的无囊膜D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90 nm。衣壳呈20面体对称,由252个壳粒组成,12个顶角部伸出1或2根纤丝。抗乙醚。基因组为线状双链DNA单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20~30×106,DNA中G+C的mol数为0.48~0.61。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由细胞崩解而释放,核内有包涵体。病毒颗粒的沉降系数为795 S,浮密度(CsCl)1.33~1.35 g/cm3。病毒颗粒中含有10~14种蛋白质。本科分二个属,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和禽腺病毒属(Aviadenovirus)。大部分病毒引起动物隐性感染,其中部分可致病或致癌。所有哺乳动物毒株都有一种共同抗原,与禽株抗原性不同。常见病毒有牛腺病毒、猪腺病毒、犬腺病毒、禽腺病毒等。

腺病毒科

腺病毒科

腺病毒科是一类DNA病毒。早在1953年Rowe等人发现一组潜伏于正常儿童增殖腺组织中的病毒。1954年Hilleman等人发现这组病毒的某些型别和人的一部分呼吸道疾病有关。初时命名不一,曾称为AD因子(adenoidal-degeneration agent)、APC病毒(adenoidal-pharyngeal-conjunctival virus)。1956年Ender等人根据这组病毒初发现的寄生部位建议称为腺病毒,腺病毒不仅寄生于人的腺体组织,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可寄生。腺病毒不仅寄生于人体,多种动物如猿猴、牛、马、猪、羊、狗、鼠以及禽类均分离到腺病毒。迄今总共已发现有80多个血清型的腺病毒,其中已鉴定过的人腺病毒有31个型。不同型的腺病毒均有共同的形态结构。
腺病毒颗粒外型呈立体对称的二十面体。直径70~90nm。其结构是由252个壳粒组成的核壳和一个致密的核心构成。252个壳粒中240个壳粒称六邻体,周围和6个六邻体相邻。位于二十面体12个顶端的12个壳粒称五邻体,周围有5个六邻体围绕。五邻体结构复杂,近端称五邻体基板,由基板伸出一根纤维,远端膨大呈球形。病毒颗粒的核心是由双链DNA和蛋白质构成,核心直径40~50nm,用去污剂SDS处理可使病毒颗粒裂解,用酚提取的DNA呈线型,用盐酸胍提取的DNA呈环状结构。腺病毒对温度及酸碱度的耐受范围较宽。多数型别的腺病毒加温56℃,2.5~3分钟其感染力即被破坏,而有些型别可耐受5分钟到2.5小时。36℃7天,22~23℃14天,4℃70天其感染力无明显下降。腺病毒在酸性环境中较在碱性环境稳定,在pH1.5~2.5室温条件下30分钟尚可保留一定的感染力,但在pH10.5 30分钟,病毒颗粒全部裂解。腺病毒在pH3.5±0.15时沉淀,pH3.5是其等电点。紫外线照射30分钟,病毒全被灭活,其氯化铯浮密度为1.33~1.35g/cm3。其DNA的平均浮密度为1.71~1.718g/cm3。多种脂溶剂如乙醚、氯仿、氟化碳对腺病毒无损害。丙酮在24℃可使腺病毒5型裂解。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对胰蛋白酶、木瓜酶、RNA酶和DNA酶都抵抗。某些5-卤素嘧啶核苷可抑制腺病毒在细胞内产生病变及补体结合抗原,并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腺病毒的DNA是双链。其DNA含量占病毒颗粒全重的13~14%,分子量为23×106道尔顿。腺病毒的纯化DNA仍具有感染性,蛋白质的含量约为病毒颗粒全重的87%,至少有分子量从5×103~120×103道尔顿的10个多肽。
人腺病毒对任何动物都不敏感,但可在多种人源细胞如原代人胚肾和人的传代细胞HeLa,KB,HEP-2,FL等细胞中增殖,并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腺病毒成熟时绝对需要正常浓度的精氨酸,否则虽可合成DNA,但抗原产量很少,形成缺损病毒。Mg++对腺病毒2、5型均可促进细胞病变的产生,影响蚀斑的大小;硫酸精蛋白可促进蚀斑形成。腺病毒增殖一个周期约需24~32小时。腺病毒DNA的复制和病毒颗粒装配都在细胞核内完成。病毒特异性蛋白先在胞质内合成,然后输送到核内,大多数很快聚合成壳粒,但只有1~5%的纤维和五邻体基板,20~30%的六邻体被装配到成熟的病毒颗粒中。病毒感染力的高低取决于不同的型别和细胞种类,例如在HeLa细胞腺病毒5型可达108.5~109.5PFU/ml,4型则低些,8型只产生102~103PFU/ml的病毒。
人腺病毒的某些型接种新生地鼠可以诱生癌瘤,对人却无致癌的证据。对地鼠致癌性有强弱之分(表)。强致癌型腺病毒的DNA中鸟嘌呤-胞嘧啶(G+C)碱基所占比例接近于宿主细胞DNA中G+C的比例。这可能和病毒的致癌性有关。腺病毒感染非许可性细胞可以发生细胞转化,例如大鼠胚细胞或地鼠胚细胞可被四个亚组的病毒转化。转化细胞可以连续传代,不产生有感染力的病毒,但可产生瘤抗原。转化是由病毒DNA左末端一段基因整合于细胞DNA中的结果。人腺病毒在新生地鼠致癌,体外转化细胞的现象,引起人们怀疑腺病毒可能在人体致癌,然而和地鼠模型相反,地鼠带瘤时产生瘤抗原和相应抗体,瘤细胞含有特异性mRNA,这两种标记在人实体瘤患者中均不存在。此外,即使使用强致癌型腺病毒12型感染灵长类动物,经2~7年也未见发生癌瘤。

腺病毒按其血凝性状和致癌性划分亚组

血凝
亚组
凝集红细胞
恒河
型 别致癌性
亚组
体内
诱生
体外
转化细胞
大白鼠
+-3,7,11,14,16,
20,21,25,28
B+大白鼠胚
细胞
+*+8,9,10,13,15,
17,19,22,23,24,
26,27,29,30
D-大白鼠或
地鼠胚细
-部分**1,2,4,5,6C-大白鼠胚
细胞
-不完全***12,18,31A ᚓ新生地鼠
肾细胞,
大白鼠肾
细胞,兔
肾细胞

* 某些型如A d9,13,15凝集猴红细胞较凝集大白鼠红细胞滴度低;
** 加稀释的同一亚组型特异抗血清促进凝集;
***Ad12,18,31开始报告无血凝,后证实和第Ⅲ亚组相似;?? 高度致癌性的腺病毒在新生地鼠诱生癌的百分比及潜伏期均较弱致癌性腺病毒(亚组B)高且短。


腺病毒感染带有SV40的猴肾细胞,可产生杂种病毒,E46+或PARA杂种病毒是由75%的SV40的基因组插入腺病毒7型DNA中(后者缺失10%的DNA)而形成。自人的咽部分离腺病毒时可发现另一种病毒和腺病毒相伴随,此种病毒称为腺病毒伴随病毒(AAV)。AAV分类属小DNA病毒科,是一类完全缺损的病毒。
在细胞培养中甲2(H2N2)流感病毒强烈干扰腺病毒3,7型的增殖,麻疹病毒无此干扰作用。
人腺病毒均可凝集恒河猴或大白鼠红细胞。Rosen按不同型腺病毒凝集红细胞的性质,将腺病毒分为四个亚组(见表)。腺病毒的血凝是由病毒颗粒纤维远端的型特异性抗原决定簇“γ”和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所致。血凝可被同型特异性抗血清抑制。
六邻体具有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α”,是各型腺病毒共同的抗原,通常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测定。六邻体尚有型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ε”,可用中和试验测定。五邻体具有弱抗原决定簇“β”,也是一种各型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上述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原性。
腺病毒1,2,5,6型多感染婴幼儿,受染者约有50%患病,但症状常是非特异的,如鼻塞、咳嗽、咽炎等。初次感染后往往长期甚或终生带病毒,造成潜伏感染。腺病毒3,4,7,8,11型等常使婴幼儿及成人发生急性感染。
腺病毒所致人类的疾病主要的如下:
(1) 急性呼吸道疾病:此病发生在北美、北欧陆军兵营中,流行多在冬季,受训练的新兵发病率最高。症状是发热、咽炎、咳嗽、卡他、头痛、胸痛、无力等。病程10天左右,因病卧床的患者约有10%经X线检查证实是肺炎。死亡有而少见。主要病原体是腺病毒4,7型。偶尔有腺病毒3,11,14和21型。
(2) 咽结膜热: 同时出现发热、咽炎及结膜炎。一侧或双侧结膜受累,但很少波及角膜。常因游泳而爆发流行。患者的家庭中发生蔓延,常波及同一家庭中的儿童、青年。父母受染往往较轻,只表现有结膜炎。潜伏期6~9天。病原主要是腺病毒3和7型。
(3)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这是腺病毒8型感染造成的一种疾病。开始时有滤泡性结膜炎,随后眼睑水肿、羞明、流泪,2天后角膜表面糜烂,重症者侵及上皮下组织。角膜浸润局限于角膜中心,结果导致视力障碍。此病主要发生于成人,船坞工人发病较多,儿童也可受染但症状较轻。
(4) 婴幼儿腺病毒肺炎: 50年代末曾有人报告腺病毒引起小儿肺炎的个别病例。1958年冬在中国北方各大城市发生一次严重的婴幼儿肺炎流行,病原学的研究证明是由腺病毒3和7型引起。1963~1964年冬春又发生一次规模稍小的流行。其他年份北方冬季均有散发病例。70年代初南非、加拿大陆续报告腺病毒7型引起小儿肺炎,和中国的发现相符,但流行不及中国严重。此病发病急,高热稽留不退。痊愈病例高热多在8~14天内下降。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和缺氧症状为主,严重者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甚至心力衰竭,嗜睡、烦躁、神志不清、惊厥、昏迷等症状也常见。患者预后不良。x线检查发现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气肿,两肺下叶多出现片状阴影。此病发病高峰在0.5~2岁的小儿,此年龄组患者的病死率也高,最高达19.3%。2岁以上的儿童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急剧下降。
(5) 麻疹并发腺病毒肺炎:1959~1961年中国对麻疹肺炎患者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研究证实,至少有1/3以上的麻疹肺炎是由腺病毒3型或7型合并感染所致。近年来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散发的麻疹肺炎病例也获得同样结果。麻疹并发腺病毒肺炎使病死率升高。合并感染的机理可能和麻疹病毒不干扰腺病毒有关。
(6) 腺病毒感染的其他临床表现: 急性出血性膀胱炎是原发于儿童的一种少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多尿、排尿困难、尿血。自患者分离的病毒有腺病毒11型和21型。患者有补体结合和中和抗体升高。肠套叠、百日咳样症状可能和多型腺病毒感染有关。
诊断腺病毒感染可用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包括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后二者可以鉴定腺病毒型别及抗体的特异性。
预防腺病毒感染使用腺病毒疫苗是有效的。化学药物、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均证明无实际的防治效果。
☚ 小DNA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
000148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