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舞毒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舞毒蛾gypsy moth柞树食叶害虫之一,因雄蛾日间翻翔飞舞而获名,属鳞翅目、毒蛾科,学名为Iymantria dispar Linnaeus,别名秋千毛虫。幼虫能取食多种树叶,柞树是它喜食的树种。 (雌)
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在卵内越冬。在辽宁省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陆续孵化。1、2龄幼虫能吐丝下垂借助风力顺风转移,从柞蚕场四周传入场内,或从一个柞蚕场传入另一个柞蚕场。5、6龄幼虫爬行迁移能力较强,当柞蚕场内或场外树叶吃光后,能爬出或爬入柞蚕场取食。各龄幼虫又能在柞蚕场内换树转移。幼虫白天下树藏于落叶中,傍晚上树取食,啃食嫩芽取食叶片。温度低于10℃时,幼虫在柞林停止活动,15℃以下活动较差,取食减少,生长缓慢;25℃以上生长较快。幼虫一般5龄(雄),或6龄(雌),有时出现7龄幼虫(图2 到6月 图2 舞毒蛾幼虫 开始在柞树上、落叶中或石块下化蛹,以7月上、中旬化蛹为多。6月底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当天能交尾。卵产在树上、墙壁、石块等物体的背光处。一头雌蛾一般产一个卵块,少数产2个卵块,卵块上覆黄褐色绒毛。每个卵块有300~1250个卵粒。分布为害 舞毒蛾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区。以中国北方柞蚕区受害较重。舞毒蛾幼虫大量摄食柞树叶片、嫩芽、嫩梢。1974~1976年辽宁省南部和东南部舞毒蛾大发生,有126万亩柞蚕场受到严重为害而不能养蚕,部分柞蚕场柞叶被舞毒蛾幼虫吃光,使柞蚕生产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有的柞蚕场因树叶严重受害,柞蚕饥饿大量死亡,由于剩下蚕数过少而被迫停放;有的柞蚕场虽然尚剩蚕数较多,但是收集的春蚕茧,皮薄质差、重量轻,不能作秋蚕用种。 天敌 国内外记载有200余种。在中国东北已经搜集到扑食性天敌13种,寄生性天敌26种。在辽宁省柞蚕区舞毒蛾的主要天敌有粗状六索线虫、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及质型病毒、舞毒蛾黑瘤姬蜂,四星埋葬虫、古毒蛾追寄蝇、毒蛾蜉寄蝇、皮蠹、梳胫饰腹寄蝇、柞蚕饰腹寄蝇、麻雀、杜鹃、大山雀等。 防治 卵期刮除卵块。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能消灭大量抱卵雌蛾。幼虫3龄前喷洒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液,将病毒虫尸加水稀释成3×66~3×107个多角体/毫升。或于幼虫2~4龄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700倍液。或喷洒2%辛硫磷粉或2%辛敌混合粉,杀虫效果均很好。但在幼虫生长5、6龄期时进行防治,必须提高用药浓度,并且由于柞叶已经受虫为害损失较大,药剂防治必须过了残毒期才能放养柞蚕。 舞毒蛾gypsy mothLymantriadispar L. ,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江苏、山东、河北、湖南等省区;朝鲜、韩国、日本及欧洲也有分布。雌蛾体长28 mm,前翅黄白色,有褐色弯曲斑纹4条,外缘有黑色纹1列;雄蛾体长约18 mm,前翅灰褐色,有褐色弯曲斑纹。幼虫体色多变:黑、灰、黄色;具暗色纵条,全身毛瘤排成6纵列;末龄幼虫体长50~70 mm,背面前5对毛瘤蓝色,后7对红色。年生1代。幼虫食叶,食性很杂。为世界性大害虫。以刮除卵块;灯光诱杀成虫;喷洒生物或化学农药毒杀幼虫为主要防治措施。 舞毒蛾鳞翅目毒蛾科,又名吉普赛蛾。雌蛾体长25毫米,翅展60—90毫米。触角双栉齿状,较雄者细而长。前后翅灰白色。前翅具有5道横行波纹,外缘黑斑有7个,腹部密生黄褐绒毛。全疆分布,危害林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