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望诊重点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 苔为胃气的反映。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脏腑有病,可以影响舌的变化。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辨舌指南》: “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但两者必须结合,再与其他症状参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舌诊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即通过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辨别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深浅轻重及判断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舌诊 舌诊中医诊法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脏腑通过经络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与舌有关联。因此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观察舌象予以诊断。舌诊分为诊舌质和诊舌苔两大内容。舌质主要是观察整个舌体的神色、形态。舌苔主要是观察苔的色泽与形态。整个舌面又被划分为舌根、舌中、舌尖、舌边四部分,分别与有关脏腑相配。其中舌根候肾,舌中候脾胃,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例如舌中苔厚腻,表明脾胃有湿浊:舌尖红,表明心经有热。舌诊对客观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邪的性质及深浅有着重要作用。 ☚ 望诊 舌苔 ☛ 舌诊glossocopy系通过观察舌象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干湿了解疾病属于何病、何种程度;观察舌体,大小、形状、运动,从中了解营养、功能状况及某些中枢神经支配功能;观察舌质了解营养、内分泌、水盐代谢情况。 舌诊望诊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舌苔受胃气熏蒸;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脏腑病变可以反映于舌。一般认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诊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辨舌指南》谓:“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诊察时须两者结合,再与其他症状参照,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舌诊 舌诊望诊之一,分望舌质与望舌苔两部分。壮医认为舌质表示病本,舌苔表示病标。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色、薄白苔。壮医将舌诊总结为:舌僵为中风、舌软鲜为气盛,舌软黯为气虚,舌瘦而淡为血虚,舌瘦且黯为血瘀,舌伸不收为阳脱,舌缩不动为阴脱,舌鲜新病,苔厚为宿病,黄苔为热,白苔为寒,白腻湿为包寒,黄腻湿为裹热,黄燥为热炽,紫则为风盛,绛深蕴毒,蓝涩为危象,黑燥为津枯,白燥为气耗,失色为血枯。以及舌下血管粗胀青黑如蚂蝗者为蚂蝗痧等等。 ☚ 目诊 脉诊 ☛ 舌诊shézhěn望诊重点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 脾之外候; 苔为胃气的反映。经脉中,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足少阴之脉夹舌本, 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 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 脏腑有病, 可以影响舌的变化。舌诊主要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 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辨舌指南》: “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 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但两者必须结合, 再与其他证候参照,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舌诊 舌诊即察舌诊病的方法,它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特色。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舌苔则为胃气的反映。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夹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脏腑经络有病,可以影响舌的变化。有些学者认为: 舌是机体的晴雨表,舌象又是较易掌握的客观指征,故为辨证的重要依据。他们经过临床总结与实验观察,发现舌象一旦呈现病理性改变之后,如机体未能完全恢复,舌的指征也不会完全消失,由此说明舌诊指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舌诊主要是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 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 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盛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但两者必须结合,再与其它的证候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舌质 又称舌本,指舌体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部候肾。舌质的望诊主要在于辨别荣枯老嫩以及色泽、形状、动态和湿润度等的变化。 荣枯老嫩 荣指舌体明润,说明津液充足。枯,即舌体干涸,说明津液已伤。若舌体瘦薄干枯,多属久病气血亏损。《辨舌指南》说:“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荣者谓有神,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可知“舌神”之存亡, 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老,指舌体形色坚苍老,属实证。嫩,指舌体形色浮胖娇嫩,属虚证。舌体淡红胖嫩为阳虚; 瘦薄鲜红属阴虚。杨云峰《临证验舌法》指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病之现于舌也,其形与色亦然,故凡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 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阴虚阳盛者,其舌必干;阳虚阴盛者,其舌必滑。阴虚阳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 阳虚阴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湿。”察舌而分阴阳虚实,是辨舌的基本要领。 舌色 正常舌质为红色,深浅适中,鲜而润泽。色较正常淡者主寒主虚,全舌无苔而色淡白,是气血两虚的征象。色较正常红者主热,嫩红为阴虚有热,深红多属实热。红而干或红而无苔为津伤,前者多见于虚劳诸病,后者多见于温病。鲜红起刺,是热入营血; 鲜红而中见紫斑,是发斑之兆。舌质深红为绛色,多见于温病热入营分,初见绛舌而尚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舌质鲜绛,往往是心包络受邪; 舌绛而中心干,属胃火伤津; 绛而光亮,则属胃肠大伤。若舌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乘心,为发斑之兆;舌尖独绛是心火炽盛;若舌绛而干枯,属肾阴已涸,为病重。若舌绛,望之似干,但用棉签拭之而有津液者,是津液亏而湿热上蒸或挟湿痰之证。舌绛而有粘腻白苔,属湿郁热伏。舌质紫色,有寒热之分,深紫而干枯属热,色浅紫而湿润属寒。全舌深紫为脏腑热极,紫色仅见于局部,可为该处所属的脏腑经络郁热。此外,紫而暗晦可见于瘀血证。舌质蓝色是气血两亏的重证,全舌光蓝无苔为亏极,如尚有舌苔者则预后较好。某些瘟疫,或湿温缠绵不解,或痰饮宿疾,也可出现蓝舌,而病情亦较严重。舌质变黑色,血已伤败可知,非热极则寒极。舌体胖而黑、舌面润滑者属虚寒; 舌黑而干焦属火毒。 裂纹 舌上裂纹为伤阴的证候。若舌绛光燥而显裂纹,多属热盛伤阴; 若舌色淡而有裂纹,多为久病阴阳俱虚,气血两伤。 软硬 软,指舌体柔软、运动灵活,是有胃气的正常状态。硬,又称舌强,或称舌蹇,指舌头强硬,运动失灵,言语謇涩不清,见于温病热入心包,或中风,或各种因素所致的肝风内动、风痰相挟而阻塞心窍诸证。若舌胖满口,坚硬不能转动者,称为木舌,属心火过盛,或心脾积热,火热上冲之证。 胀瘪 胀,指舌体胖大。胖大而嫩,色淡白者,名为舌胖; 舌的边缘见牙的印痕,称齿痕舌,乃因舌体胖大、受到齿缘压迫所致。舌胖与齿痕舌均属脾虚,若兼见舌质淡白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故亦见于痰饮证。舌色赤而肿胀,甚至妨碍饮食或呼吸语言者,属血络热盛而气血壅滞,也有因中毒舌肿青紫而黯者。舌色紫暗而肿,见于酒毒上壅之证。若舌面不肿,而舌下血脉郁积肿胀,状如舌下多生一小舌,或与舌体连贯成花状者,称为重舌,属心脾积热,或因酒后受风而发。瘪,指舌体瘦薄。若嫩红瘦薄,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若瘪而红绛,是阴虚火盛,津液大伤,病情重笃。凡舌体干瘪无津,或瘪而色晦暗,或红干瘪而不能言语者,均预后不良。 舒缩 舒为舌体伸长,缩为舌体短缩。舌常伸出舐唇,多见于脾胃内燥,津液不足的病证。若由舌的筋肌舒纵而舌头伸长,舌觉热胀而常数伸出口外者,属心经痰热之实证。若舌舒缓而麻木不仁,多是气虚。凡伸舌之症,舌上有津液者良,伸不能缩或干枯无苔者恶。舌体收紧而不能伸张谓之舌缩,又称舌短。舌缩有寒、热与痰湿之分,缩而舌质淡白为寒,红绛为热,有粘腻苔者为痰湿。若舌短缩而强硬、卷曲不伸者,称为舌卷,本症可与睾丸上缩或阴户绷急的症状并见,称为舌卷卵缩,属足厥阴肝经气绝之证,多见于热伤肝肾,或各种虚损疾病的晚期,为阴精亏竭的危重征候。 歪颤 舌体偏于一侧,伸出歪斜者为歪舌; 舌体颤动者称为舌颤。歪和颤俱属肝风内动之证,多见于中风病。舌色淡红而蠕蠕颤动,属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为热极生风。此外,舌挺而颤,多见于酒毒为患。 吐弄 舌吐出口外,弛缓而难受者为吐舌;舌微伸出,旋即收回反复伸缩,或伸出舐唇上下和口角左右者,称为弄舌。两症合称吐弄舌,多见于温病,属心脾实热,若舌色紫赤而吐弄是热毒内攻心包的重证。小儿先天不足、肾气虚怯也可出现吐弄舌,如舌色淡白,多为虚象。 舌痿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自由伸缩转动者称为舌痿。多由阴液耗损,舌本筋脉失养所致。新病舌红干而痿,属热灼阴伤; 久病舌绛而痿,属阴亏已极; 久病舌淡白而痿,为气血俱虚。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舌色变化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最为密切。贫血及组织水肿则舌色淡,充血或血管增生则色深红,瘀血或缺氧则舌色青紫。舌体胖嫩,多因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所致; 若因水肿或肌张力降低,舌体增大或松弛,舌边压在齿缘上,则会出现齿痕。舌质干燥由唾液减少,或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改变了唾液分泌的量和质,故舌干无津。舌上裂纹是舌乳头融合而成,有人认为这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舌面光剥更是由于舌粘膜上皮萎缩所致。 舌苔 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的舌苔由胃气所生,其状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或现薄淡微黄苔。夏天舌苔稍厚一些,但不满舌,不板滞。章虚谷说:“舌上薄苔,为胃之生气,有似地上微草,若不毛之地,土无生气矣。”(《医门棒喝》)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影响而成。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并须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须注意辨别因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润燥腐腻 这是对舌苔性状的基本分辨。润,指舌苔润泽,说明津液充足。若太过而呈湿象,则多属湿邪为患。燥,即舌苔干燥,不论见于何种舌苔,均属津液损伤。腐,即舌苔如豆腐渣样堆铺舌面,松而厚。拭之可去者,称为腐苔,多由于宿食化腐,但胃气未伤。腻,即粘腻,其状为一层浑浊而光滑的粘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或痰饮内阻等病。 白苔 除了薄白而净的正常舌苔外,病态的白苔,主风、寒、湿邪气为患,亦主表证。若苔薄白而滑,多因内有寒湿,或外感风寒。若苔薄白而干,多因津液不足,如见于外感,则属秋燥或外邪开始化热伤津。舌苔厚白而滑,多因湿热内盛,如兼有表证,属外邪引动内湿所致。若苔厚白而干,属热伤津液而湿浊不化。若苔白滑而粘腻,多属内有痰饮湿浊。此外,如舌面生白衣或白糜点如饭粒样者,称为白霉苔,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一般先见于舌根部,继则满舌,甚而满口,病属严重。尚有苔白如积粉样,可见于疫证初起,邪入膜原。外感暑热而内有湿邪郁在肺经的,也可见白如积粉苔。 黄苔 舌苔呈黄色,主热证,且热邪在里。苔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见此苔,表示外邪化热入里,但津液未伤; 若舌苔薄黄而干,说明热邪已伤津。苔厚黄而滑,多因胃肠湿热积滞; 若厚黄而干,属积滞化热而伤津。舌苔黄而腻,属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化热。若舌质淡而苔微黄且润,多属脾虚有湿。若苔黄白相兼,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入里。舌苔深黄而粗糙,称为老黄苔,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若苔老黄而燥裂,则属胃肠热极。 灰苔 舌苔灰白而润滑、舌质胖者,属三阴寒证,尤多见于湿浊内阻中焦,脾阳不运而使湿从寒化者。舌苔灰而干、舌质深红者,属热炽津伤之证。 黑苔 舌苔灰黑,主里病,病情一般较重,黑苔润滑而舌质淡白者,属阳虚阴盛、寒湿内伏。若苔黑而干,舌质红绛者,属热极伤阴,舌心见黑燥苔,齿龈唇口俱黑者,属胃肠热极,胃将败坏之证; 舌根黑苔而燥,属热在下焦,肾阴将竭,若舌根无苔而舌尖部苔黑燥者,属心火自焚。 剥苔 指舌苔部分或全部消失如剥的现象。小儿舌苔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 但若自出生后即现剥苔,剥脱从根部起者,属先天不足之证。在热性病中,舌厚有苔而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脱净,变为无苔光绛者,称为光剥舌,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之证。若苔剥后光滑如镜面,或如去膜猪肾样者,称为镜面舌,属正虚邪陷,真阴亏损,胃气将绝的重证。从临床总结出:凡重症感染、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疾患初期,病者的舌质多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部有红刺,后期则全舌光剥如镜,提示这类疾病真阴亏损的本质,为病情逆转的基本规律。 芒刺与起瓣 芒刺,指舌苔隆起如刺状,是热极的征象,苔色多焦黄或黑,热邪越盛,芒刺越多,根据芒刺所生的部位,有助于区分病位,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积热。舌苔隆起成瓣状,称为舌上起瓣,瓣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均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凡舌苔起刺结瓣,用湿纱布揩试,刺瓣即去者轻,揩去旋即复生者重; 揩去刺瓣后舌质红赤者可治,若刺瓣去而呈黑色者,则肾阴已竭,真脏之色全露,多预后不良。 染苔 指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所染而改变了本来的苔色。如食枇杷,会使白苔变黄,食橄榄、石榴会使舌苔变黑。进甜食后使舌苔转润等情况,诊察时须加以注意,以排除假象。 危重舌象 综合舌象与舌苔的诊察意义,对于病至危重,阴阳气血精津告竭者,其舌象大致有如下几种特殊的形色表现: ❶舌苔全剥,如去膜猪肾样,或呈镜面舌,多见于热病伤阴,或胃气将绝。 ❷舌面粗糙有刺,如鲨鱼皮样而又干枯燥裂,属津液枯竭。 ❸全舌敛缩如荔枝干肉,舌面全无津液,属热极津枯或久病真阴告竭。 ❹舌质干晦如猪肝色,或舌红若柿子色,属气血败坏之危候。 ❺舌卷短而阴囊缩,属肝气终绝之危候。 ❻舌质色赭带黑,属肾阴将绝。 ❼舌起白色如雪花片,可见于脾阳将绝之证。 从病理生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常的舌苔是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的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及唾液所构成。舌苔变厚可因病后食减,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引起丝状乳头延长所致。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关系最大。苔色变黑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甚,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霉菌增殖所致,此时舌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粘膜下层。高热脱水,炎症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等,都与舌苔的明显改变有密切关系。 ☚ 辨排泄物 闻诊 ☛ 舌诊observation of the tongue;glossoscopy 舌诊shé zhěninspection of tongue;tongu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