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因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致敏T细胞,破坏正常细胞和组织而产生的免疫性疾病。是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类型。有遗传倾向,反复发作,呈慢性迁移过程,常表现为终身性患病。原发性的自然发病,证实无外源性致病因素,能检出高滴度自身抗体及与自身组织抗原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病理损伤的定位主要是相应的自身抗原分布范围和所在部位,如鸡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在病鸡的血液内可检出抗甲状腺的自身抗体,病理损伤主要在甲状腺;狗红斑性狼疮自身抗原为细胞核成分(DNA因子),病理损伤可遍及全身各器官组织。继发的多见于马传染性贫血、牛锥虫病引起的贫血、神经型马立克氏病、水貂的阿留申氏病。 自身免疫病机体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相应的特异抗体,进攻自身的组织细胞产生无法控制的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胶原病等。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成分表现出免疫增高而导致对自身组织损害的病理过程。仅对宿主自身成分表现免疫反应性,如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不一定导致临床病变,且自身免疫反应并非都是有害的,例如对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的辨认,有益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抗独特型抗体也对维护免疫系统稳定有重要作用。增高的自身免疫反应性,则导致发生疾病。 尽管某些自身免疫反应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功能,但机体对大多数自身成分无反应。这种与自身组分接触而产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状态称为自我耐受性,其发生机理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克隆静化”(clone silen-cing)和抑制性T细胞的封阻。前者指未成熟的B细胞远较成熟B细胞易于产生耐受,故造血器官内的B原始细胞,很易与自身抗原接触而产生免疫耐受,而外来抗原则多接触淋巴结中的成熟免疫细胞,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后者指抑制性T细胞阻止导致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活化。产生自身免疫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释放隐蔽抗原;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减;辅助性T细胞功能增强;胸腺缺陷;出现不正常细胞克隆; 耐受性诱导缺陷;多克隆B细胞活化; B细胞对抑制信息不敏感;巨噬细胞缺陷; 干细胞缺陷;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缺陷;基因异常等。其中较主要的为以下几种推测: (1)禁忌克隆学说: Burnet(1959)认为自身免疫的发生是因淋巴细胞突变,出现了有免疫活性的、能与自身成分起免疫应答的禁忌克隆。此学说可以解释与免疫系统隔绝的自身成分(隐蔽抗原,如精子和晶状体等)逸出或自身成分突变所引起的自身免疫,但过去曾认为是隐蔽抗原的甲状腺球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微量存在(0.01~0.05mg/L)。正常人体有与自身成分起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存在,这点禁忌克隆学说则不能解释。 (2) 自身抗原交叉反应学说: 如果外来抗原物质与机体自身抗原之间有共同抗原存在,由于外来抗原的刺激,机体可产生针对自身成分起交叉反应的免疫应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心肌有共同抗原成分,血清中的抗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心肌炎。有交叉反应性的共同抗原能诱导辅助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3)半抗原作用和自身抗原构型改变学说: 药物半抗原与自身抗原结合,破坏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原性,刺激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如甲基多巴与红细胞膜上的Rh抗原结合,使人体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导致溶血性贫血;匹拉米洞、司导眠等药物可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并导致血细胞减少症,都属此种类型反应。自身抗原分子可整合到病毒壳蛋白或由于射线照射,化学物质改变构型而成为“非己”物质,激发自身免疫。 (4) 抑制T细胞功能紊乱学说: 抑制T细胞(Ts)可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即Ts-B细胞抑制效应,或抑制细胞介导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TE),即Ts-TE抑制效应。Ts数量或功能减退是某些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原因。如新西兰黑小鼠(NZB)与新西兰白小鼠(NZW)杂交子代F1(NZB×NZW),由于胸腺Ts功能低下及B细胞高度活跃,产生很多种自身抗体,类似人类自身免疫病,尤其是风湿病和结缔组织病。 (5) 独特型-抗独特型抗体网缺陷学说:不同抗体的结合点和B细胞及T细胞表面抗原辨认分子上的独特型抗原可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亦称抗抗体。抗独特型抗体刺激或抑制带有独特型抗原的细胞而调控免疫应答。例如对牛抗胰岛素抗体的抗独特型抗体与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结合,而产生与胰岛素相似的作用。由此推测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调节缺陷下,抗独特型抗体产生过多或过少的结果,而此缺陷又与B细胞、抑制T细胞、辅助T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身的独特型-抗独特型抗体网相关。 总之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很多环节的免疫缺陷有关,可能是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免疫遗传有密切关系。如强直性脊柱炎70~90%发生于HLAB27人群中。鼠系统性红斑狼疮虽可发生于NZB、BXSB、MRL等鼠株,但由于遗传素质的不同,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免疫应答(有无抗Sm抗体)、死亡率以及雌雄分布等,皆有所不同。很多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发病远较男性为多,提示与性腺激素有关,详细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自身免疫病中组织损伤的免疫机理,属Gell及Coombs的Ⅰ型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病中较少见,Ⅱ型及Ⅲ型最为多见。自身免疫病可以是器官特异性的,如慢性甲状腺炎,也可是非器官特异性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见“自身抗体”条目。 ☚ 免疫增殖 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
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成分表现出免疫反应性增高而导致对自身组织损害的病理过程。自身免疫病的本质属于超敏反应。根据超敏反应的机制,自身免疫病主要有四型: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和Ⅴ型超敏反应。在自身免疫病中,往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机制。如红斑狼疮可由Ⅱ型的作用出现溶血性贫血,由Ⅲ型的作用而引起皮疹、脉管炎及关节炎,也可由Ⅳ型的作用而引起狼疮性肝炎等。Ⅰ型和Ⅵ型超敏反应在自身免疫病中较少见,且其机制尚未肯定。自身免疫病与超敏反应的区别,在于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是任何免疫应答都是受免疫应答基因控制的,特别是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由花粉引起枯草热这一类特应性超敏反应受遗传因素影响是明显的,但由于其抗原并非来源于自身,故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范围; 而感染、手术、药物和辐射等外因由于改变了自身物质的理化性状,使自身组织成了能被免疫系统所识别的自身抗原,由此所形成的超敏反应则属于自身免疫病。Ⅱ型超敏感性自身免疫病又称细胞毒性型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或与体内组织相结合的半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IgG、IgM),能与靶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或与结合在细胞上的半抗原起反应,同时激活补体,引起细胞的损伤或死亡。属于此型的有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紫癜,淋巴细胞减少。某些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所致的肾小球肾炎也属于此型。另外,还有一类只干扰各种细胞受体的IgG类抗体,可使受体功能失调,导致功能性改变。例如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出现的抗肌肉乙酰胆碱能受体的抗体就能干扰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 Ⅲ型超敏感性自身免疫病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自身免疫病。游离抗原及抗体在体内结合成亲合力不强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部位,激活补体,释放C3a、C5a及C 等活性物质, 吸引白细胞吞噬这些免疫复合物,并释放溶酶体酶,而使沉积部位出现炎症,破坏周围组织,导致病理损害。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部位与组织结构有关,肾小球基底膜的内皮细胞呈网状结构,易导致复合物的沉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也与血流动力学有关,循环系统中受压力较大的部位也易使复合物沉积而导致病理改变。属于此型的自身免疫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非病毒性肝炎、节段性回肠炎以及由亚急性心内膜炎、麻风、疟疾所并发的肾炎和出血性登革热等。 Ⅳ型超敏感性自身免疫病又称迟发型超敏感性自身免疫病。本型病变的基础与细胞免疫是一致的,产生应答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当再次遇到抗原时,即发生细胞毒性效应并释放淋巴因子而引起炎症应答。若靶细胞是正常细胞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Ⅴ型超敏感性自身免疫病又称刺激性超敏感性自身免疫病。目前仅知一例,即刺激性IgG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引起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下列四种推测。 (1) 禁忌克隆学说: Burnet (1959) 认为自身免疫的发生是因淋巴细胞突变,出现了有免疫活性的、能与自身成分起免疫应答的禁忌克隆。此学说可以解释与免疫系统隔绝的自身成分(隐蔽抗原)逸出后出现的自身免疫以及自身成分突变后成为异物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此学说只能解释部分自身免疫病的产生,因只有极少数隐蔽抗原(如精子和晶状体等)符合事实。而过去曾认为是隐蔽抗原的甲状腺球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其含量范围为0.01~0.05μg/ml。正常人体有与自身细胞成分(如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等)起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存在的事实,是克隆禁忌学说所不能解释的。 (2) 自身抗原交叉反应学说: 如果外源性抗原物质与机体自身抗原之间有共同抗原存在,由于外来抗原的刺激,机体可产生针对自身成分起交叉反应的免疫应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心肌有共同抗原成分,风湿热患者血清中的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成分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此外,急性肾小球肾炎、支原体肺炎、大肠杆菌(O14)性结肠炎等也属交叉反应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证明,这些自身抗体的产生是T-B细胞协同作用的结果,交叉反应性共同抗原能诱导辅助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3) 半抗原作用和自身抗原构型改变学说: 药物半抗原与自身抗原结合,可激活半抗原反应性T细胞,这种T细胞可绕过自身反应耐受性T细胞,直接刺激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如异烟肼或肼苯哒嗪使病人产生抗核因子所诱导的狼疮样综合征、α甲基多巴与红细胞膜上的Rh抗原结合,使人体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所诱导的溶血性贫血; 又如匹拉米洞、司导眠等药物可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并导致血细胞减少症等。自身抗原分子构型可由于物理(射线照射、超声波等)、化学(磺胺药、胺苯亚胂酸等)和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等)而改变,成为“非己”物质,引起自身免疫的发生。 (4) 抑制T细胞功能紊乱学说: 免疫系统通过抑制T细胞(Ts)调节免疫应答。Ts的抑制效应通过两个途径行使其作用: ❶Ts能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即Ts-B细胞抑制效应。 ❷ Ts能抑制细胞介导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TE),即Ts-TE抑制效应。胸腺功能的低下可以直接影响Ts的数量或功能的下降,而Ts的功能下降又是某些自身免疫发生的原因。 必须指出,自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效应的自然现象。除上述的外界影响 (如药物半抗原、微生物感染等) 外,与机体自身的遗传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中的免疫应答基因、免疫抑制基因的异常可导致Ts功能紊乱和自身免疫的发生。 要肯定一种病是否为自身免疫病是比较困难的,除非能找到针对某一组织或细胞上受体的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而且证明它们确能致病。即使如此,也不能肯定它们到底是病因,还是病变的结果。比较理想的旁证是在动物中找到自发的类似的自身免疫病,这样,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才可深入一步。 60年代初曾在黑色的新西兰小鼠 (NZB)中发现有自身免疫病的一系小鼠,类似人的红斑狼疮,并用交配的方法肯定了与遗传的关系。早期切除胸腺,可提前出现病症。同时在这些小鼠中分离出了Gross白血病病毒,认为是病毒感染了胸腺,出现了抗胸腺的自身抗体。这些都提示了胸腺中的Ts减少,导致有关自身抗体的产生过多。也曾培育出三系有遗传性红斑狼疮的狗。 1962年曾在来亨鸡中发现并纯化了一系称为OS慢性甲状腺炎鸡。在65%的OS系小鸡中发现甲状腺素的抗体为自身抗体,并证明为IgG及IgM。抗体的水平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成年OS鸡也有对甲状腺组织的迟发性皮肤反应。胚胎期切除法氏囊可防止甲状腺炎的发生,而切除胸腺有促进发病的作用,使疾病更加严重。这可能是抑制T细胞减少之故。在近交系BuF大鼠中也发现有自发性甲状腺炎者。 一般地说,动物的红斑狼疮的模型接近人类的红斑狼疮,而动物的甲状腺炎同人类的不完全一致。因此,应进一步探索更接近于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为更好地研究人类疾病发病机制创造条件。 ☚ 超敏反应 免疫增生 ☛ 00015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