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城 魏长城在今陕西省华阴、大荔、澄城、合阳、韩城等县市,是战国时期魏国在西部边境地区为防御秦国而修筑的长城。《史记·苏秦传》苏秦说魏襄王“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即指此长城。《史记·魏世家》梁惠王十九年 (公元前352年) “筑长城, 塞固阳”。《史记正义》: “按魏筑长城自郑(今华阴)滨洛,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今从西岳华山北麓朝元洞起, 沿长涧河西岸迤逦而北直达渭滨。华阴县城西南城南村东保存较完好,残高5~6米,宽7~8米,夯土层平均厚8.5厘米。魏长城过渭后在大荔县铁镰山西部或隐或显,绵亘不断,又经澄城,合阳,至韩城市南15公里的城南村至城后村长约20余公里,高5米, 宽8米, 向东直达黄河岸。 ☚ 函谷关 秦长城 ☛ 魏长城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为防御秦国而筑的西长城。自陕西省华阴市城区以西的华山南麓,向北穿过渭河,沿洛河东岸,经大荔、澄城、合阳至韩城的黄河岸。在华阴市境内的地面遗迹有12处。城西南的洪崖村和正西的西关堡2处遗址,经小规模发掘解剖,可知都是从生土直接筑起的夯土墙,基宽12米~18米,上部稍窄。夯层厚5厘米~13厘米,圆夯窝。皆先筑中心部,然后两边加宽,分3次筑成。有夹棍眼,可知与许多战国古城的城墙一样,也是版筑而成的。魏长城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长城战国魏惠成王时筑,自今陕西华阴县南华山北行,穿过渭河,经大荔、澄城、洛川等县,止于甘泉县境。秦时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