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长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长生勇于创新的人——纪念杰出的秦腔艺人魏长生 张醒民 陕西戏剧1980年1、2期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秦腔演员。字婉卿,行三,人称“魏三”。四川金堂人。自幼家贫,十三岁入秦腔班学艺,演花旦。乾隆四十四年入京,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后清政府以正风俗、禁诲淫之戏为名,禁止秦腔戏班在京演唱,魏被迫离京到扬州卖艺。嘉庆六年重返北京,次年夏演毕《背娃入府》,下场后死于后台。所演花旦戏做功细腻,唱腔清新,晚年演技造诣更深,在表演艺术上对后世梆子花旦有一定影响。 ☚ 浦琳 焦循 ☛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清乾隆间秦腔演员。字婉卿,行三,人称魏三。四川金堂人。工花旦。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京,搭双庆部,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从此秦腔风靡一时,双庆部压倒京腔六大班。乾隆五十年朝廷议禁秦腔,魏被迫入昆、弋班。后离京到扬州,入江鹤亭掌管的春台班。不久又到苏州演出,当地乱弹部和昆班演员群起仿效。返回四川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至北京,入“三庆部”,声价仍高。次年夏,演毕《表大嫂背娃子》,即殁于后台。演戏能随事自出新意,不专用旧本,能戏极多;《铁莲花》、《铁弓缘》、《香联串》、《烤火》、《闯山》等,均其所长。据传,旦脚梳水头及踩𫐆即创始于他。在表演艺术上对后世梆子花旦有一定影响。弟子陈银官、刘朗玉、蒋四儿等,均负盛名。生平事迹散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李斗《扬州画舫录》、杨懋建《梦华琐簿》、戴璐《藤阴杂记》等书。 ☚ 金德辉 申详麟 ☛ 魏长生 265 魏长生舞蹈踩跷的创造者,秦腔演员,四川金堂人。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1774)进入北京演出。净香居士曾在《都门竹枝词》中写道:“《滚楼》一出最多情,花鼓连相又打更,谁品燕兰成小谱,耻居王后魏长生。”足见其精于舞蹈技艺,善打花鼓和连相。此人并非专业的舞蹈家,可是他发明了中国的舞蹈足尖鞋——踩跷。而且这种足尖鞋的创造还早于欧洲的玛丽·塔里奥尼近半个世纪(魏长生1774—1778,玛丽1820—1830)。跷鞋分“软”、“硬”。硬跷是用桃木或枣木制作,脚趾部有凹槽,穿上此鞋后,小腿肌肉和髁部需收紧。经过跷功的训练,下身比较轻,脚部灵活,旋转速度快。《梦华琐簿》曾记载:“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故一登场,观者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 ☚ 杨玉环 踩跷 ☛ 魏长生 魏长生1744—1802清代秦腔(同州梆子)演员。字婉卿,四川金堂人。行三,世称“魏三”。家贫,十三岁到西安学戏,演花旦。据说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曾随班社经山西转北京,因卖座不佳,遂返回西安。又刻苦钻研数年后,于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再度入京。参加“双庆部”,演出《滚楼》一剧,轰动京城,成为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其表演以自然细腻著称,但有色情成分。后被逐离京,到南方演出,对扬州、苏州、四川等地戏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嘉庆六年(1801年)复至北京,翌年夏演出 《背娃入府》,下场后死于后台。据传旦角踩𫐆和化妆“贴片”都是由他创始。 ☚ 舒位 高朗亭 ☛ 魏长生 魏长生清代中后叶秦腔演员,工花旦。他字婉卿,四川省金堂县人。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因此世人又称他 “魏三”。自幼入秦腔班学戏,后随班演出,在川北一带声誉很大。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他率一班秦腔艺人入京,搭当时的 “双庆班” 唱戏。他所演的《滚楼》、《背娃进府》等戏,深受京城观众欢迎。秦腔也因此火爆京城,京、昆腔则无人过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政府下令京城禁演秦腔,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扬州演出。在以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在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一带演出,秦腔也因此流传于各地。嘉庆五年(1800)年,他再次入京,风采不减当年。一年后,他演 《背娃进府》时昏倒在台上,不久逝去。 ☚ 马锦 京腔十三绝 ☛ 魏长生1744—1802秦腔演员。字婉卿,四川金堂人。工花旦。乾隆四十四年(1779)入京,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使秦腔一度风靡京都。表演生动细腻,勇于创新。后被逐离京。1801年复至京,翌年夏演《背娃入府》,下场后死于后台。 魏长生1744—1802清西秦腔演员。字婉卿。四川金堂人。行三,人称魏三。演花旦。出身贫家。在陕西学戏。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他把西秦腔带到北京演唱,轰动很大。表演以细腻著名。后到南方,扬州、苏州等地地方戏曲的表演亦受其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