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又称品德修养能力。人们顺利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品德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的自我品德教育能力和已达到的熟练程度;其二指潜在的自我品德教育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品德心理能量,而是经过学习或练习后可能发展起来的品德修养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潜在的品德修养能力是实际的品德修养能力的基础和条件,而实际的品德修养能力是潜在的品德修养能力的展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包括自我品德认识、自我品德陶冶、自我品德控制、自我品德监督、自我品德锻炼等能力。是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品德修养又是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它们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自我品德教育即品德修养,是人们将自己作为品德教育的对象,有目的地培养自己良好品德、克服不良品德的活动。自我品德教育是品德行为主体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培养自我品德教育能力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指导自我品德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培养自我品德教育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内容、环节和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要求:
❶把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指导学生自我品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实行不同程度的自治、自理,增强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❷帮助学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并用以对自己品德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
❸通过集体舆论、讨论、评价与批判等,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品德检查、反省、解剖。
❹提倡和指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言行与他人作比较,对自己的品德进行总结、检查和评价。
❺启发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形成正确的荣辱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增强自我品德激励能力。
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集体中以及师生、同学等的活动和交往中,自觉进行品德锻炼、控制和监督,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增强品德修养的意志力。
❼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内在障碍和外界干扰,增强学生拒腐蚀、抗干扰的能力,以及改过迁善和自我行为矫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