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回流
膀胱输尿管回流系指尿液由膀胱逆流至输尿管。正常人输尿管斜向穿过膀胱壁,此段输尿管称为输尿管膀胱段,其纵形肌纤维越过输尿管开口处,伸延并固定于膀胱三角区。
当膀胱充盈扩张后收缩时,膀胱输尿管段被压,起到单向瓣膜作用而防止尿回流。因此在防止尿回流方面除膀胱肌肉收缩力外,输尿管膀胱段长度起主导作用。其长度新生儿平均仅5mm,成人平均13mm,故年龄愈幼,膀胱输尿管回流的发生率愈高。当膀胱输尿管口因感染发生炎症或水肿时,输尿管膀胱段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单向瓣膜样机制遭受破坏,即发生回流现象。回流的发生率:尿路感染患儿约33~55%有回流,慢性尿路感染形成“瘢痕肾”患儿约85~90%有回流。回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❶原发性回流:系由于输尿管膀胱段先天畸形或异位输尿管穿入膀胱所致,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❷继发性回流:由于炎症或神经性膀胱功能紊乱致输尿管膀胱段变形引起。
膀胱输尿管回流可为单侧或双侧。当造影剂注入膀胱后,立即出现回流现象,称低压性回流; 当患儿用力排尿时方出现回流者称高压性回流,前者较后者为重。一般按回流现象的轻重分为以下4度:Ⅰ度:膀胱造影时,造影剂仅上行达输尿管下端数厘米;Ⅱ度:造影剂通过膀胱输尿管上达肾盂,但无肾盏形态变钝和肾盂气球状扩张现象;Ⅲ度: 造影剂上达肾盂,伴有肾盂、肾盏气球状扩张;Ⅳ度:肾盂肾盏气球样扩张,同时输尿管呈扭曲状。
儿童急性膀胱炎由于暂时的炎性改变引起粘膜下输尿管水肿,使之失去柔软性和改变输尿管走行的倾斜度,因而短期内出现Ⅰ度回流,待感染治愈后,回流也随之消失,一般不引起上尿路病变。反之,病程长、回流程度严重者可引起上尿路病变,包括输尿管及肾盂积水、输尿管下端功能性梗阻、肾盂肾炎。回流若得不到及时矫治,可造成进行性肾损害,最后形成“瘢痕肾”,临床可出现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
治疗方法可分手术及非手术疗法两种。非手术疗法包括留置导尿管减压,控制尿路感染,增加排尿次数,日间每2小时一次,夜间排尿2次;注意不过度用力排尿。手术方法种类很多,最常用者为“管道重建手术”,此种管道应位于粘膜及耻骨膀胱肌之间,并须有足够的长度(约为输尿管直径的5倍),然后将输尿管引入膀胱粘膜下的新管道并加以固定,使之能发挥单向瓣膜作用。上述抗回流手术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一般根据患者年龄、尿路感染史、膀胱功能、全身情况,特别是回流程度确定治疗原则:Ⅰ度回流者可非手术治疗;Ⅱ度回流可先非手术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Ⅲ及Ⅳ度回流者必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