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内伤病名。是腹部的气血、经络、脏腑损伤而致的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 腹部内伤 腹部内伤腹部内伤是指腹部的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素问·缪刺论》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刘涓子鬼遗方》论治被打或金疮瘀血数方多针对“腹内”,“腹中”瘀血而设。《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关于堕跌落马石崩压窄受损的症候,凡属瘀血者,均以“腹胀满”、“腹满短气”等腹部症状为主,或“血居腹聚不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云:“凡跌损,肠肚中污血,且服散血药,如四物汤之类。” 《圣济总录》云:“伤折腹中瘀血者,因高坠下,倒扑颠扑,气血离经,不得流散。”阐明了瘀血停结腹中的原理。对于腹部内伤的初期治疗,多以下法为主。如《正体类要》云:“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在内也,用加味承气汤下之。”但是,如妄用寒凉攻下,常导致变患丛生。所以,薛已从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中总结了运用下法医治腹部瘀血的十一种变法。中医骨伤科学论述的腹部内伤系指腹部气血、经络、脏腑等多方面的损伤,亦有对某一脏器损伤的具体论述,但较少。如《诸病源候论·金疮断肠候》云:“夫金疮断肠者,视病深浅,各有生死。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二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此见,远在一千二百年前我国医学对腹部脏器损伤已有一定的研究,并能采用肠吻合术来治疗断肠。 本病是由于外力作用于腹部所造成,一般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见于利器或火器所造成的腹部刺伤和贯穿伤; 闭合性损伤见于拳击、脚踢、车撞等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腹部,或由高处坠跌,对冲力作用于腹部,亦可因地震,巨大爆炸等引起的空气和水的冲击造成腹壁迸挫伤及腹内脏器损伤。 腹伤轻则脉络破损,营血阻溢于经隧之内,气机阻滞壅塞络道; 重则内动脏腑,甚至脏腑破裂,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腹壁开放性损伤常同时合并腹内脏器损伤,闭合性损伤如系迸伤,以伤气为主,如系挫伤,以伤血为主。 腹壁损伤 迸伤局限于腹壁,挫伤则可以并发内脏损伤。一般可分为伤气、伤血及气血两伤。 (1) 伤气: 以胀痛、窜痛为主,疼痛范围较广,痛无定处,局部压痛不明显,伴有胸闷、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理气散滞,和营活血,用复元通气散加减。 (2) 伤血: 腹部疼痛,范围局限,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壁肿胀,活动加剧,重者日晡发热,不思饮食,咳嗽喘促,舌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涩。治宜活血祛瘀、和营止血,用活血止痛汤加减。 (3) 气血两伤: 具有伤气与伤血二者的特点,形成气瘀互阻之证。常见腹痛腹胀,心烦胸闷,腹壁局部肿胀,疼痛范围较广,且常有走窜移动,伴有低热,纳呆,失寐,苔厚腻,脉弦紧。治宜活血和营、理气止痛,用和营止痛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 腹内脏器损伤 凡属于严重的闭合伤,多采取手术治疗。对无立即手术指征者,尤其是不需严格禁食者,可辨证论治。 (1) 血虚气脱型: 证见神志恍惚,或烦躁不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口唇紫绀或色白,胸闷气急,或心悸气微,四肢逆冷,多汗口渴,舌淡苔薄或无苔,脉微弱或芤。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味。亦可结合针灸。 (2) 热毒型: 伤后高热神昏或谵语狂躁,腹痛腹胀,腹壁僵硬,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数。此系伤后恶血外溢,瘀结腹中,致使热毒内蕴,邪入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解毒通里,可用清心药、犀角地黄汤等。 (3) 气滞型: 凡损伤较轻者,证见脘腹胀闷,转侧牵掣疼痛,痛无定处,纳呆肢软,便秘溲赤、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数。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用顺气活血汤或理气止痛汤加减。 (4) 血瘀型: 证见腹痛剧烈,肢体卷曲,痛有定处,腹壁僵硬,腹胀拒按,恶心呕吐,便闭溲赤,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紫瘀,脉弦数。重者高热神昏,汗出肢冷,呕吐频繁,全腹僵硬胀满。此乃离经之血蓄于腹内,瘀阻经隧,或溢于脉外,致使络道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治宜攻下逐瘀,用桃仁承气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若有呕血者, 是败血流入胃脘, 用加味芎䓖汤。若有瘀阻,但正气已虚时,不宜孤行攻下,当补养温经而化其瘀,可用温经汤。若伤在少腹,证见少腹刺痛,小便隆闭或小便赤涩刺痛,或有尿血,苔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紧,此乃气滞血瘀之证,膀胱气化失司,下焦郁热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用小蓟饮子加减。 (5) 肝郁脾虚型: 伤后日久,由实转虚,证见腹痛隐隐,重滞不舒,喜手按摸,咳呛牵掣,遇劳尤著,饮食少思,形体消瘦,肝气郁滞而脾气受累。可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当归、川芎。 ☚ 血胸 腰部内伤 ☛ 腹部内伤fù bù nèi shānginternal injury of abdomen;injury of abdominalvisc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