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扬州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扬州慢

扬州慢

词牌名。宋姜夔自制曲。序谓路过扬州,有感于金兵劫后,城邑萧条,而制此曲。双调九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平韵。参见“常用词谱”类。

☚ 暗香疏影   双双燕 ☛

扬州慢

扬州慢

☚ 疏影   双双燕 ☛
扬州慢

扬州慢

宋姜夔自度曲,见《白石道人歌曲》。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入中吕宫(夹钟宫)。《词律》卷一五、《词谱》卷二六皆列姜夔所作(淮左名都),双调,九十八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词谱》列别体二种。

☚ 扫花游   夷则商国香慢 ☛

《扬州慢》

 词。姜夔作于淳熙三年(1176)。此词是诗人的自度曲。扬州两次遭金人洗劫,词人在词中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上片写扬州的荒芜,这十里春风之处已是荞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一片空城。下片抒情,假设对扬州十分欣赏的杜牧再来此地,也当大惊,纵才高诗好,也难赋此情了,二十四桥仍在,冷月荡波,一派清凉。词中运用对比进行描述,写景时以动静相结合的手法来衬托心中的悲苦之情,从起到结,脉络分明,暗示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对朝政的不满。

古诗文《扬州慢》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慢

 

[宋]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11),解鞍少驻初程(12)。过春风十里(13),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14),废池乔木(15),犹厌言兵(16)。渐黄昏,清角吹寒(17),都在空城。杜郎俊赏(18),算而今、重到须惊(19)。纵豆蔻词工(20),青楼梦好(21),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22),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23),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本篇选自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据小序,作于公元1176年。②淳熙丙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丙申为干支纪年。至日,冬至日。③维扬,《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以“维扬”代指扬州。维,惟。④荠(ji 计)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⑤自碧,空自呈现碧色。⑥戍角,军营中的号角。吟,鸣。⑦予怀,我的心情。怆(chuang创)然,悲伤。⑧因,于是。自度此曲,自己创制了这个曲调。自创词调为自度曲。⑨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学诗。后来萧以侄女妻姜夔。姜夔淳熙十三年始从萧德藻游,在作此词之后十年,小序末句盖后来所增。《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后,东周大夫途经故都,见宗庙宫室遍种黍稷,伤悼周室衰微,彷徨不忍离去,因作此诗,后人以“黍离”表示对国事艰危的感叹。该诗首句“彼黍离离”,故取以名篇。黍,小米;稷,高粱;离离,苗成行的样子。⑩淮左,宋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方位以东为左,所以淮南东路简称淮左。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11)竹西,竹林西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是著名风景区。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遂以竹西代指扬州。(12)初程,旅途的第一阶段,远行开始的路途。(13)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14)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流域。金兵屡次南侵,距作此词最近的一次为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一般认为词中所指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事。胡为古代对北和西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词里代指金人。胡马,金兵。窥,偷伺。江,长江。(15)废池乔木,废旧的城池和残存的树木。(16)厌,憎恶。兵,战争。(17)清角,凄清的号角声。角,古代军中用来节制军队的乐器。(18)杜郎,对杜牧的爱称。俊赏,高明的鉴赏力。俊,有高明、卓越出群的意思。杜牧写过很多赞美扬州的诗。(19)算,料想,估计之词。须,一定。(20)豆蔻词,指《赠别》诗。豆蔻,植物名,生于南方,二月初的豆蔻花含苞待放,被称为含胎花。杜牧用来比喻少女的娇艳。工,工巧。(21)青楼梦,杜牧《遣怀》诗:“落魄(tuo唾)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薄幸,薄情负心。好,指“青楼梦”诗写得好,不是指青楼梦好。(22)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北宋沈括《补笔谈》载,唐时扬州确有二十四座桥,至北宋时仅存八桥。词云“二十四桥仍在”,盖诗人泛指,非确数。(23)红药,红芍药花。
 
 〔分析〕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介绍了写作背景和写作缘起,同时也把写此词时的心情叙述出来。对姜词的序,周济曾经指出:“白石小序甚可观,苦与词复。若序其缘起,不犯词境,斯为两美矣。”(《宋四家词选序论》)
 写作此词时,距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北部山河沦陷,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来,由于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苟且偷安,不仅未能恢复失地,反而多次招致金人南侵。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南侵,距写此词,也已经十五年了,但它所造成的惨重破坏,却依然可见。这首《扬州慢》是年方二十余岁的诗人路经扬州时写下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写路经扬州的所见所闻。前三句概括介绍扬州。主要是介绍扬州昔日的繁盛,同时点明扬州的地理位置,交待来扬州的因由。词一开始就点明扬州地处淮河东路,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样整齐的对偶句,追溯扬州的盛况,告诉读者扬州本不是等闲之地,乃是有名的风流繁华胜地。“竹西佳处”一句,让人想起杜牧“歌吹是扬州”的名句,吹弹歌舞,更让人想见当年的盛况。“解鞍少驻初程”交待来扬州的因由:只是路过,稍事停留便要起程前行。诗人本是要写扬州满目凄凉的景象,却反而从描述昔日的繁华入手,写他对扬州的美好印象,把感情高高扬起。下层陡然跌落,用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对比分外鲜明。
 “过春风十里”至“犹厌言兵”五句,写诗人在扬州的所见。这一层用“过”字领起,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侧重写扬州的荒凉景象。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所在,而今到处是荠麦丛生。一个“尽”字表现荒凉的程度,把昔日繁华一笔扫尽。《诗经·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行也)靡靡(迟迟),中心摇摇。”按《毛诗序》说,是周大夫见故宗庙宫室尽为黍离,于是感伤周室颠覆,有凭吊故国之意。周平王为避犬戎而迁都洛邑,使故宗庙宫室尽为黍离,使周大夫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怎样萧条破败的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侧重写扬州的破败景象。比前更进一步,点出了这座名城之所以荒凉破败的原因。首先说明是因为金人南侵造成的。经过金兵的洗劫,昔日的“名都”,只剩下了“废池乔木”,荒凉残破不堪目睹了。这里不说“人”厌言兵,而写池台乔木,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池、树来衬托人民遭受的苦难,更深一层地揭示出人民惨痛难言的心理。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在扬州的所闻。“渐黄昏”,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是在街头彷徨。“清角吹寒”之“寒”,是指日近黄昏的天气之寒,更是指置身其境的人的心寒。“空城”,照应“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语。亭台楼阁,荡然无存了;人民,被杀戮得所剩无几了。一个“空”字,既是写城空,又是写人的感觉,表现了人内心的空虚。有了这凄清的角声,更能显示出城的荒凉空旷。用声响写空寂,大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词的下片,写诗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前五句直抒胸臆,写目睹扬州惨景后的惊诧心情。先说“杜郎俊赏”,杜牧有很高的鉴赏能力,能够发现、也能够表现扬州美丽迷人的景色,一扬;然后“重到须惊”,料想杜牧重来,也会对今日扬州的满目创伤感到震惊,一抑。“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写杜牧才华横溢,写出过为人传诵的描写扬州的诗句,又是一扬;“难赋深情”,也难以表达他的忧伤心境,又是一抑。通过夸张的方式写出了扬州的今昔变化,借古代诗人杜牧,写出了诗人的感慨之深。起落跳宕的形式,与感情的起伏不平和谐一致。
 “二十四桥仍在”以下四句,借眼前景物渲染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诗人换了一个角度,偏偏在扬州劫后的余灰中,发现了昔日繁华的遗迹。诗人选取了两种能够体现扬州特点的事物来写。一是“二十四桥”。唐代扬州繁盛,有二十四座桥。杜牧尝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不仅使人想到扬州的繁荣,也使人想到人物风流。“二十四桥仍在”,只是情景不同了,昔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二是芍药。扬州芍药颇负盛名。孔常甫云:“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之所不及。至于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州人相与惊异,交口称说,传于四方。名益以远,价益以重,遂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四方之人,尽皆赍携金帛,市种以归者多矣。”(吴曾《能改斋漫录》)。这一层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易的悲伤感情。“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仍”、“念”二字包含着诗人很深的对往昔留恋向往、对现实悲伤惋惜的复杂感情。而冷月无声、芍药自开,花月的无情,又进一步反衬出人的多情。“波心荡”既是写水波荡漾,又是写诗人心情的动荡不安;“冷月无声”,既是写月,也是写诗人心情的冷落,情景交融。
 这首词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破败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战争的憎恨,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又过于感伤低沉,缺乏鼓舞人心的激情。“犹厌言兵”虽然表现了对金人侵掠的愤慨,也含有厌战的心理。化用杜牧诗句,又多与杜牧的风流韵事有关,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局限性。
 诗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经过一番惨淡经营的。全篇自始至终巧妙地化用杜牧诗句,但又不引用原作的语句,而是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自铸新辞,句法拗峭生新,可以看出诗人炼字炼句的功夫很深,先著《词洁》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也。”张炎指出,“二十四桥”几句,“平易中有句法”,是“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词源·句法》)的好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白石《扬州慢》云‘自胡马……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评说〕
 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江淮军败,中外震骇。亮寻为其臣下杀于瓜州。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依有废池乔木之感。”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本篇上片最工,下片较弱,但‘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名句。虽多用侧艳字面,系杜牧原诗,且未必以之自况。后人对此似每有误会,故附记于此。”

古典文学作品《扬州慢》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5〕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6〕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9〕
 
 〔1〕本篇有姜夔自序,作于“淳熙丙申至日”,即公元1176年冬至日。其时作者自汉阳沿江东下过维扬(即扬州),稍作停留,感慨今昔,作这首词,时年二十一岁。《扬州慢》,即歌咏扬州的长调,自度曲,双调,九十八字,上片五十字,下片四十八字,各十一句四平韵。此调声情悲凉,后人多用以抒思古之幽情。姜夔(公元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早岁孤贫,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千岩老人)赏识其诗才,妻以侄女,因随之寓居湖州(今浙江吴兴)。精音律,曾进《大乐议》,上《圣宋饶歌大二章》,特许应礼部试,未第。一生未仕,漂泊江湖,其生活介于清客与隐者之间,以布衣终。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词尤为大家,多自度曲,上承周邦彦,精格律,下开风雅一派,影响词坛数百年之久,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有《白石道人歌曲》,存词八十余首。现存其自度曲十七首,旁注工尺,是唯一保存至今的音乐史料。
 〔2〕淮左名都:扬州当时是国内大都市,属淮南东路,亦称淮左。竹西:亭台名,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寺在扬州北门外五里,亭在寺旁。初程:程指旅程,作者初次到扬州,故称。
 〔3〕“过春风”二句:春风十里,指扬州繁华街道。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竹帘总不如。”荠麦:荠菜与野生麦子。二句写经过扬州街道,举目尽是野荠菜和野生麦子,指扬州城内荒芜。
 〔4〕胡马:指金兵。窥江:指南宋孝宗隆兴二年金兵南侵占领扬州,到达长江边。废池乔木:指池台荒废,古木犹存。言兵:谈战争。
 〔5〕渐: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空城:指扬州劫后荒芜空旷。
 〔6〕“杜郎”三句:杜郎,指杜牧。俊赏,优雅的游赏。杜牧常游赏扬州,写过许多歌咏扬州的诗篇。三句意为杜牧如果重游这里,料想他一定会为这个景象而大吃一惊。
 〔7〕“纵豆蔻”三句:豆蔻词工,指注〔3〕所引杜牧《赠别》诗“豆蔻梢头二月初”而言。青楼,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指妓馆。三句意为纵使杜牧写豆蔻、青楼梦写得那样好,也写不出此刻深刻的感触。
 〔8〕“二十四桥”三句:二十四桥,在扬州城西门外,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唐时尚有,北宋已不全存。三句写二十四桥仍在,但风光不同,映入河心的月亮荡漾显得分外清寂冷落。
 〔9〕“念桥边”二句:红药,红色芍药花。扬州产的芍药闻名天下。二句意为二十四桥边的红芍药,年复一年不知为谁开放。
 
 扬州在隋唐时被称为全国第一大都市,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北宋时扬州仍然繁华兴盛,南宋时金兵曾攻陷扬州,城市遭到巨大的破坏,词人忧国家之多难,感名城之荒凉,抒写忧国伤乱的悲痛。上片以虚笔点出昔日的繁华,随即抒写战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化用杜牧的诗句,引起今昔的强烈对照。下片侧重抒情,怀昔感今,伤时哀乱,仍接连化用杜牧的诗意,创造新的意境,深刻警策,曲折含蓄。宋人称姜夔词为“骚雅”,亦称“风雅”,即言天下之事,比兴寄托遥深。

历代诗词精品之《扬州慢》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本篇作于淳熙三年丙申(1176),是词人之少作。宋高宗在位期间,金人曾两次大举南侵,历史名城扬州亦两遭焚掠,较近的一次在绍兴三十年(1161),距作此词已15年矣,而扬州仍保持芜城的状态。词前小序道:“淳熙丙申(冬)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词人妻叔萧德藻)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序引他人评论,亦可见作者对本篇的重视。
 扬州在宋是淮南东路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唐人谓“扬一益二”),城东禅智寺有著名的竹西亭,杜牧诗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之句。词从“淮左名都”说起,自然包含有许多追忆繁华、摭拾旧闻的内容,为与今日扬州的对比,预为地步。杜牧曾形容扬州的街道和丽人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与词人眼前见到的一片黍离麦秀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言下亦有“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之伤感。自从金人铁蹄过后,扬州元气大伤,又成了边城,无法重建。故举目所见无非废池古木,它们是铁的见证,无言地控诉着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罪行。写胡马止言“窥江”,写芜城止言“厌兵”,皆下三分语,故有味,陈廷焯谓此数句“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含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犹厌言兵”反映的是构和定局后国人的一种心理,也是姜夔与辛弃疾毕竟不同的地方。煞拍即景拈句,妙在将天气之寒与角声之悲,和空城的盛衰命运紧密相联,耐人回味。
 过片回应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重新提到繁华的过去。扬州启发过许多唐代诗人的灵感,如徐凝写过“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张祜写过‘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而杜牧则是在扬州留下过更多佳话和名篇的诗人,他风流而善于鉴赏,在扬州醉过、爱过、唱过。词中提到或化用的就有《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词人运用杜牧诗句之妙,在于并不是一般化用,而是在表达一个虚拟的情景,那就是:如果杜牧故地重游,纵有天赋才情,恐怕再写不出那样飘缈绮旎的诗篇了吧?他的诗境,也无从得到印证了。二十四桥中有一座红药桥,桥边原种芍药花,眼下想必也无人经管,任其自生自灭了呗。有人回忆龙榆生先生晚年主张,此词后片结尾的断句应与前片一样,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本篇写作上的特色一是笔端驱使杜牧。词意重在扬州的今昔对比,因而词人在关系到扬州昔日繁华的地方,无论写景(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还是抒感(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都十分注意运用唐代大诗人杜牧留下的丰富的诗歌意象和语言材料,从而处处都能令读者联想到扬州过去的美好,与作者眼前实况形成对比。这种运用不是出于偷懒,而是出于需要。由于词人对杜牧诗非常的熟悉,因而在运用上非常自如。达到了入化的境界,并不影响词的创造性。二是自创乐曲的歌词。姜夔精通音乐,所以本篇词调出于创作,即自己作词作曲,与一般诗客的倚声填词不同。作为一首慢词,作者很注意领字的运用,如自、渐、算、纵、念等,在语气行文上起到很好的转接作用,同时也适当点缀骈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更见工整。

古诗词《扬州慢》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慢

广陵驿舍对月,遇山左调兵南下

老柳疏烟,寒芦载雪,江城物候秋深。怨金河叫雁,断续和疏砧。记前度、邗沟系缆,征衫又破,愁到如今。怅无眠,伴我凄凉,月在墙阴。

竹西歌吹,甚听来、都换笳音。料锁箧携香,笼灯照马,翠馆难寻。淮海风流秦七,今宵在、梦更伤心。有燕犀屯处,明朝莫去登临。

公元前三十九年楚怀王改邗城为广陵,故扬州又名广陵。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骚人墨客流连忘返,在扬州留下了许多佳话美谈和伤心事,唐末著名诗人牡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在扬州有不少风流韵事和佳咏,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北宋之秦观、南宋之姜夔在扬州也留有足迹,少游之《满庭芳》及白石之《扬州慢》也是有口皆碑的。

李符生活在战火不绝、动荡不宁的明末清初。自明朝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开始,至满清铁骑入关南下,明朝遗臣及诸路蕃王纷起抗清,战事几乎没有停止过。李符生活在此兵氛之中,被迫四处飘泊,这首《扬州慢》即写于扬州驿舍中,康熙十三年(1674)夏秋间,浙赣多处兵起,耿精忠深入浙东,并一度攻陷徽州、祁门,清廷急忙从山东等地调兵南下,李符这首词大概写于此时。词中流露了厌战情绪。

上阕说:“老柳疏烟,寒芦载雪,江城物候秋深。” “江城”,指扬州,因邗江流经扬州。词人选用“老柳”、“寒芦”、“烟”、“雪”这些意象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烟水迷离、凄冷肃杀的江城秋景图,并为全词定下了悲凉的基调。烟中之柳,载雪之芦,为词人月下所见。“怨金河叫雁,断续和疏砧。” “金河”,又名金川,现名大黑河,流经内蒙古中部,在托克托县境入黄河。卢照邻《秋霖赋》有“金河别雁,铜杜辞鸢”之句,此写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的大雁鸣声凄厉。“砧”。古时用来捣衣或捣练,砧声,常与戍人、思妇联系在一起。如李白在《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的五律《捣衣》也说:“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这里凄厉的雁鸣以及断断续续、有节律的捣衣声,时时在词人耳畔骚扰,使词人思绪万千,无法安眠。两句以“怨”字领起,表明这些使人不忍卒听的声音引起无穷的哀怨。这哀怨既包括羁旅之愁,又有战乱之恨。“记前度、邗沟系缆,征衫又破,愁到如今。”“邗沟”,即邗江,据史籍记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作为运粮屯军的中转站,“邗沟”和“邗城”,即现在的运河及扬州城。“记前度”,即记得几年前,曾游扬州,此番已是重来;但自上次离扬后,又四处流浪,因而“征衫又破”,写出一派羁旅行役,穷愁潦倒的窘状。如此颠沛不宁、流离失所的生活,词人自然要愁绪满腔了。由“前度”到“如今”的时间流程中,词人的心情一直是不愉快的。“怅无眠伴我,凄凉月在墙阴。”这句总结上片,“无眠”是全篇的词眼。雁鸣及断续的砧声,与词人的不寐互为因果,而词人的千绪万感皆由“无眠”而起。

上阕写“广陵驿舍对月”所见所闻所感,下阕就写“遇山左调兵南下”所引起的感慨了。过片三句说:“竹西歌吹,甚听来、都换笳音。”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说:“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佳处,歌舞胜地,是人所艳羡于扬州的,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为什么这样的胜境,往日的歌吹,却形成了胡笳悲鸣? 比起当日“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杜牧《扬州》诗)的扬州,这是何等令人触目惊心的变化! 人世沧桑之悲,深厌战乱之情,溢出于字里行间,这就补足了上片为什么会“无眠”,为什么要“怨”,为什么要“怅”了。“料锁箧携香,笼灯照马,翠馆难寻”。“箧”指书箱,是读书人的行囊。“翠馆”,华丽的馆舍。指风流行乐之地。这三句是说,文士们想要在此地再过风流行乐的生活那是办不到了。这三句是倒装,主语在下面,即“淮海风流秦七,今宵在、梦更伤心”,就是拟想宋代的淮海居士风流才子秦观,今宵过此,想起繁华旧梦,也将无限伤心。此从姜白石“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惊”须词意化出。秦观在扬州写有忆汴京旧游的《满庭芳》,以京城春游之乐衬托自己在扬州的寂寞落索之感,其结片云:“凭栏久、疏烟淡日,寂游下芜城。”淮海,多愁善感,被目为“古之伤心人”,如果今晚他也在的话,不知会多伤心呢?! 此句曲折地传达了词人难以自禁的感伤。“有燕犀屯处,明朝莫去登临。”“燕犀”,燕国的兵器,李商隐诗有“冀马燕犀动地来”之句。燕国,在北方。这里借指清兵、“燕犀屯处”即清兵驻扎的地方。“莫去登临”,一方面传达了词人对战争及清兵的憎恶,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多数下层知识界的一种心态: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往往采用逃避主义。当然在李符的《耒边词》里,这首《扬州慢》是十分出色的了。


山水名胜诗之《扬州慢》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慢

 

(宋)姜夔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②,解鞍少驻初程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④。自胡马窥江去后⑤,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⑥。渐黄昏,清角吹寒⑦,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⑧。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题解】
 此词是作者的自度曲。南宋淳熙三年(1176)冬,作者沿江东下,过扬州作此词。词前原有小引: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宋金战争中,扬州曾两次遭金兵劫掠,作者所写劫后扬州的疮痍满目,寄托了一种丧乱忧患之感。特别是通过对景物的点染,营造了一种令人悲从中来的意境,这大概就是所谓“黍离之感”。小引中的“千岩老人”,即萧德藻,作者曾从其学诗。
 【作者】
 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后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终身未仕,卒于杭州。工诗善书,尤以词著,精通音律,能自制曲调,其集中有“自度曲”两卷12首,皆注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乐章文献。其词在词坛有较大影响,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注释】
 ①淮左:即淮东。扬州在宋代为淮南东路首府。②竹西: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③初程:作者初次至扬州,故云。④“过春风”两句以典型事物概说扬州经战乱以后的变化。春风十里,代指扬州昔日街道。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荠麦,荠菜和燕麦,均为野生植物。⑤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曾两次犯扬州。⑥“废池”两句言遭兵燹后的废池和大树,一听言兵便心有余悸。⑦清角:声调凄凉的号角。⑧“杜郎”三句谓,曾经叹赏过扬州风光的杜牧,若重来此地,定会惊心动魄。俊赏:风流倜傥,才情卓异。⑨“纵豆寇”三句承上言,言杜牧纵有诗才,一也难以表达如今的悲怆之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慢

扬州慢

词牌名。又名朗州慢。双调。宋姜夔自度曲。姜夔《扬州慢》词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始见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全词上下两片,共19句98字。上片第三、五、八、十句,下片第二、五、七、九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上片第四、五句,例用上一下四句法。上片结尾两句,多作上七下四句法。常用格体为:
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逗)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韵)。仄平平(逗)平,平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逗)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仄平平(韵)。

☚ 暗香   玉蝴蝶 ☛

扬州慢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此词为感念世乱之作。词人以当日盛况衬托眼前荒芜,构思巧妙,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境凄笔健,臻于情韵兼胜之胜境,俨然是一篇鲍照的《芜城赋》。
☚ 一萼红   长亭怨慢 ☛
扬州慢

052 扬州慢

词体歌曲。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作。歌前小序称: 1176年他路过扬州,目睹这座历史名城,受金兵践踏所遭到的破坏,不胜凄楚,因 “感慨今昔”,而“自度此曲”。歌曲采用古宫调式,按词调传统格律分上、下两片,既前后呼应,又各有变化。歌谱见于1749年张奕枢等校勘之《白石道人歌曲》集,是研究宋及宋以前词调音乐的珍贵资料。

☚ 离骚   潇湘水云 ☛
000064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