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扬州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扬州梦

典源出处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释义用法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 至九年,在扬州做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经常出入歌舞繁华之地。离开扬州以后经常作诗怀念那段纵情作乐的生活,《遣怀》 就是其中之一。后以此典表示对繁华生活的追忆或对人生如梦的感叹。
用典形式
【扬州梦】 宋·赵希迈:“锦缆残香在否? 枉被白鸥猜。千古扬州梦,一觉庭槐。”清·徐元正:“东阁诗成何水部,扬州梦觉杜樊川。”
【青楼梦】 宋·姜夔:“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十年一梦】 宋·姜夔:“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
【扬州无梦】 宋·吴文英:“湘水离魂菰叶怨,扬州无梦铜华阙。”
【飞梦到扬州】 宋·晁补之:“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扬州梦

扬州梦

全名《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乔吉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四折一楔子。剧写唐翰林侍读杜牧之,公干到豫章,豫章太守张尚之设宴饯行,命十三岁女童张好好歌舞劝酒,杜牧之赠她锦、梳和诗。三年后,杜牧之在扬州太守牛僧孺处,复遇张好好,其时牛僧孺已将张收为义女。杜牧之次日造访时,牛僧孺托故不见。杜牧之梦中与张好好相会,醒后郁郁不欢,难断思念之情,临行托白文礼员外作伐。杜牧之回京后,牛僧孺三年任满回京考绩,杜怀恨未消,不肯放参,拒不相见。后经白文礼从中说合,牛僧孺同意将张好好嫁与杜牧之。此时,新任张府尹传示皇帝旨意:杜贪花恋酒,本当谪罚,姑念才识过人,不拘细行,赦其罪责,勉其从今后罢了酒病诗魔,发挥才华。杜牧之为唐代著名诗人,《樊川文集》中有《张好好诗》,诗序记载杜牧之“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喜歌隶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剧情当本此。今存《古名家杂剧》本、继志斋本、《元曲选》本和《柳枝集》本。

☚ 两世姻缘   金钱记 ☛

扬州梦

扬州梦

无名氏作。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汉声》第六期。一折。叙沙俄强占我东三省,扬州书生扶乩求仙。清初死难的扬州人降乩讲述当年清兵屠城时种种骇人听闻之罪行。结尾号召“十八行省齐革命”,推翻清政府

☚ 四面观音   陆沈痛 ☛

扬州梦

扬州梦

❶嵇永仁作。有《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康熙刊本,题“抱犊山农填词,葭秋堂旧刻”。二卷,三十二出。叙唐杜牧于司徒李愿宴会上索取歌妓紫云。李不置可否。韩歌娘设计,令紫云假装疯魔,得在歌娘家养病。杜牧用车接紫云与韩同往湖州赴任。不久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奉诏征剿魏博,以杜牧参赞军事。杜前在湖州时,曾与乡女绿叶有婚约,后绿叶被人卖至扬州落娼。牛节度府设宴,乐户以绿叶承应。杜牧情不自禁,往青楼私访。牛探知其事,为绿叶除籍,送至参军府与杜完姻。事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史》“杜牧”条改编。结局数出,颇见巧思。作者自谓“略窥临川堂奥”。周亮工(云林老农)评称“本前闻而略示裁剪,遂如入山阴道,处处引人胜地”(《扬州梦传奇引》)。
❷岳端作。有《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康熙刊本,题“玉池生填词”。前载尤侗、洪昇序。二卷,二十四出。叙杜子春移家扬州,落拓纵酒,资产荡尽。曾三上长安,先后得一老丈所赠巨款,但不一二年,贫过旧时,备尝人情冷暖。老丈即李老君,约杜华山云台峰见面,令守九转神丹,示种种怪异相威胁。杜神色不动,始终不应。为魔王所烹,转生为女,色美而哑,嫁新进士卢珪,并生子。卢以其不言,谓大丈夫为妻所鄙,安用其子?持子欲摔,杜忽大叫扑出。老君责其误事。杜投河,始斩断爱缘,得以升仙。剧据《太平广记》卷一六引《续玄怪录·杜子春》条改编。惟原文只说老人为“道士”,亦无升仙事;麻姑度杜妻韦氏事,亦系增出。此剧约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在北京演出。《曲海总目提要》收无名氏一种,内容稍异,当非此本。参见“扬州鹤”条。

☚ 筹边楼   双报应 ☛

扬州梦

典源出处 唐 ·杜牧 《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释义用法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 至九年,在扬州做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经常出入歌舞繁华之地。离开扬州以后经常作诗怀念那段纵情作乐的生活,《遣怀》 就是其中之一。后以此典表示对繁华生活的追忆或对人生如梦的感叹。

用典形式

【扬州梦】 宋·赵希迈:“锦缆残香在否? 枉被白鸥猜。千古扬州梦,一觉庭槐。”清·徐元正:“东阁诗成何水部,扬州梦觉杜樊川。”

【青楼梦】 宋·姜夔:“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十年一梦】 宋·姜夔:“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

【扬州无梦】 宋·吴文英:“湘水离魂菰叶怨,扬州无梦铜华阙。”

【飞梦到扬州】 宋·晁补之:“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扬州梦”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 元曲典故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梦

《扬州梦》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唐·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释义】此典出自杜牧诗句,用以描绘落魄江湖,醉心声色的文人对往事的回忆。

【例句】十年往事,也曾一梦到扬州。(石子章套曲〔仙吕·八声甘州〕,〔混江龙〕)化用杜牧诗句写一个耽于声色的文人的行径。


扬州梦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扬州梦

 作者不详。十六回,约成于嘉庆、道光年间。仅存民国四年(1915) 国学维持社排印本。
 
 书叙清代扬州兴化名士陈晚桥,先任山东范县知县,深得民心,后调任潍县,声名更好。因与上司不合,辞官回乡,寓居日思梦想的扬州城,与兴化同乡左先春、友人牛雅香、袁子才、程午桥、鲁雅雨、钱湘灵等交游。或虹桥修禊、纵情诗酒; 或平山浪游、追怀胜迹。时而访盐商之家,观赏园林; 时而坐戏楼之中,清谈顾曲。文人气度,名士风流,谈说古今,评论是非。说扬州“说不尽的繁华”,描扬州“描不尽的情态”。饱阅人生沧桑的陈晚桥往往悲从中来,领悟浮生若梦,转眼成空,于是留书与诸友相别,携家人归隐兴化家园,杜门不出,饮酒种花,悠然自在,以乐天年。
 小说以清代康乾时期扬州文人名士的事迹为基础敷衍点缀而成。贯穿全篇的主要人物陈晚桥,原形就是 “扬州八怪”之首的兴化郑板桥。陈晚桥同郑板桥一样,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吟诵的诗词曲以及联对都是郑板桥的原作。除陈晚桥外,其他人物又都采用真实姓名。
 全书各回情节绝大多数出之于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但这些素材在《扬州画舫录》中不过是散金碎玉,作者在吸收这些素材进入小说时,加以渲染改造,进行巧妙组织和安排,使得这些情节前后勾连,互相映照,焕发出新的生命。读者能够在材料的选择取舍和加工创作中,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主观倾向。因此,如果说这些素材在《扬州画舫录》 中不过象一幅幅孤立的条幅,那么到了《扬州梦》小说中,它们被连缀成声气相通,有机构成的组合画面。也正因为如此,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有机构成的组合画面描绘十八世纪前期扬州社会的众生相和多彩多姿的风俗画。
 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扬州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盐、布、麻、茶,特别是盐,属于东南地区的供应基地,居南北要冲,交通相当便利,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因而盐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扬州梦》对这种繁荣景象从各个侧面作了形象的描绘:一是扬州的花。“十里栽花算种田”,“这里的人,无贵无贱,没有一个不戴花的,所以近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都有花院”。清晨花农进城卖花,“不到一时,就一扫而空”。每年二月都有百花会,“四乡名花,聚集于此,可称无奇不有”。二是扬州的园。小巧幽雅的园林如同颗颗明珠镶嵌在城郭郊野之间。陈晚桥畅游鲁都转新建的北郊二十景,“引人入胜,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静照轩”更显示了当时扬州精湛的园林艺术。三是扬州的戏。“千家有女先教曲”,康乾时期扬州梨园演戏达到极盛。戏曲之外,评话、弦词、清唱等艺术表演,从官府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小说着重描述戛戛独造的“双清班”,借一斑以窥全豹。喜官、小玉“出色当行,二人配戏,璧合珠联,允称绝调。”二官扮《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咬姜呷醋,“可谓传神阿堵”。鱼子年纪不过十二,演小丑 “骨节灵通,一伸一缩,各得其妙。”康官教曲不过一度,就能出神入化。类似的小伶在“双清班”竟有十四人之多。脚色如此齐全,技艺如此出众,足见其时扬州戏曲演出的红火热闹。
 除了突出鲜花、名园、戏班,作者还把笔触伸向扬州的街头巷尾,去捕捉富有生活气息的镜头。随着陈晚桥等人漫步在长街,可以见到吃茶的人“往往来来,一天不断”的明月楼茶肆,因做酥心烧饼闻名的合欣园。那“前屋临桥,后面是个河房”的小东门街羊肉店,顾客盈门,热气腾腾,“外面锅旁,围着多少的人,也有戴毡帽的,也有穿草鞋的,也有衣裳没有扣的”。官河旁的大王庙内人山人海,“争先恐后地去捞白沙”,为的是相信灵异,“借那白沙,拿去淘出银子来。”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嬉龙船力士夺标”的民间风俗。当龙舟竞发之际,金鼓喧天,和水声互相激射。“牵了彩绳”的龙尾,嬉水小儿展脚舒腰,做出 “独占鳌头、拜观音、红孩儿、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各种名目。一声令下,夺标开始,无数龙船,往来争斗,身怀绝技的北门王哑吧畅游水中如履平地,将“水中的标,抢去大半”。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这幅风俗画时,充满一种惊异、赞叹之情。
 文人名士的文采风流更给繁华富庶、风俗迷人的扬州城增添了无限情趣。全书十六回,这部分竟是基础和重心所在。“聚虹桥同人把盏”也就是著名的“虹桥修禊”。“虹桥修楔”即诗文之会,始于王士禛任扬州推官时,此后成为文人的一种风尚。《扬州梦》极写文人“觥筹交错、杯盘狼藉”的雅集之乐,或联对,或赋诗,或游园,或切磋学问,酒兴与诗兴齐发,美景与乐事相谐。“小秦淮名流作赋”,“平山堂再三清话”、“叶公坟重九登高”,尽管场面有别,与会文士不同,但都是着意描述文采风流。无庸讳言,这种文采风流中自然也夹杂着旧时代文人寻花访柳、青楼调笑的积习,如 “钱状元席上品绿题红、张秀才家中评花选叶”,等等,但所幸作者适可而止,决不留恋风情,堕于恶趣。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并未用扬州繁荣的气象、迷人的风俗和名士的文采风流去掩盖种种痛苦的呻吟,而是公正地揭示那个时代贫富的对立和被压迫者屈辱的生活遭遇。
 盐商,是作者揭露的主要对象。不可否认,康乾时期扬州的兴盛与盐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盐商中也不乏饱学之士,对扬州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推动作用。如小说中的汪对琴,喜爱收藏善本,并且工诗,一时名士乐意与之交好,但相当多的盐商习尚奢靡,挥金如土,虽趋附风雅而不免粗俗。小说描述其所作所为,令人难以置信。有夫妻二人,一日三餐,每餐“终须要十余桌才好”,服侍的人“从茶面和荤素菜儿,一一呈上,逢不喜吃的把头一摇”,“就另换一样”。有的爱马成癖,“养马几百匹,每一匹马,天天要费几十金,早晨从城里出去,向晚从城外回来,五花八门,在路旁瞧见的,个个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左思右想,要在扬州城里,“拿一万两银子,一时花用出去,”最后便用二万五千两银子,“尽买了多少金箔,运往金山塔上,趁那东南风紧,向风扔去,顷刻散尽”。与逞富竞奢的盐商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穷苦百姓。读过这部小说,谁都不会忘记 “转角桥左近”那位 “两手着地,跪在桥边讨钱”的疯瘫的贫妇,忘不了她那一声凄切的长叹——“一二守财奴到那里听她曲儿,一文钱也不肯使,那贫妇只有对着他长叹一声”。从此这里被名为 “叹气湾”。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盐商又何曾想到这个疯瘫的贫妇呢!恰恰相反,他们千方百计地压榨穷人,聚敛财富。为了索取欠债,有的竟在家中私设水牢,消息传出后,知县前来查证,原来的水牢渺然不见踪影,只见院内 “陈设精雅绝伦”,“池内养了金鱼数千,以外器玩盆花,目不暇给”。这一切都是在知县到来之前三天突击完成的。不但县官被瞒过,连坐过水牢的欠债人也莫名其妙。富有者对贫苦百姓的压迫和摧残,被金钱织成的纱幕遮掩得严严实实。作者不禁借小说中人的嘴议论道:“为借债的事情拿人性命当做儿戏,谈起来委实令人发指。”
 烟花生涯中受尽屈辱的青楼妓女,也在作者的视野之中,寥寥数笔勾勒,却也真切感人。缠绵病榻的杨小宝 “自怨命薄,入此烟花”,期待 “何时得见天日”,却芳年早逝。“小兴化” 因三寸金莲为人所赏,却感叹自己 “不幸作女子身,到任人播弄的地步,还有什么趣味?”不久即毅然从良而去。身世最为惨切者莫过于许绿萍。年十五为娼家婢,主人纳其为妾,主母又逼其为娼,绿萍矢志不从。私恋意中人,不能遂心如愿,反被诬告下狱。出狱后为避祸出奔江宁,又遭贵公子和某武官的侵凌,巧妙周旋得以脱身,急急如漏网之鱼,一叶扁舟渡过 “一片白茫茫的水气连空,浪花喷雪” 的长江,但贵公子仍跟踪而来,绿萍以死相拒,最后回到扬州,伴青灯古佛,长斋诵经。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子被逼遁入空门。这自是一幕感人的悲剧。
 就小说的客观意义而言,尽管作者冠之曰“扬州梦”,但反映的毕竟是现实而不是扑朔迷离的梦境,要血肉丰满地把握康乾时期扬州的世态人情,这是一部值得注意的小说。必须指出的是,客观意义不能等同于作者的主观倾向。从小说的总体构思看,无论是描写扬州的繁荣景象、迷人风俗,名士的文采风流,还是揭露盐商斗富竞奢的所作所为、被压迫者受尽屈辱的生活遭遇,一切都被纳入到 “扬州梦”的结构框架之中,为陈晚桥对纷纷扰扰的人生充满退避和感伤的情绪提供形象的依据。
 古往今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伤一直渗透进中国封建士大夫的骨髓之中,时时刻刻啃噬着他们。到了康乾时期,尽管号称盛世,封建社会却行将迫近历史的终点,这种感喟更显得沉郁和悲凉。值得深思玩味的是,自从杜牧吟出 “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倖名”的诗句之后,各代文人墨客遥相呼应,“扬州梦”竟成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代名词,陈晚桥的感喟不过是在哀伤的旋律中又增加了几个音符而已。不可忽视的倒是写出陈晚桥——郑板桥的这种感伤,并非毫无根据。
 长期以来,人们谈到郑板桥,总是赞美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总是着眼于他的 “怪”,却有意无意忽视了他浓厚的人生虚无思想,而这一点在他的诗词中确乎醒目地凸现出来。《扬州梦》小说中引用的若干首便是明证。作者顾及的是陈晚桥——郑板桥的全貌。小说中以十分赞叹的口气写陈晚桥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当他辞官回乡,到了兴化东门,“瞧见那东门人摸鱼捞虾,撑船结网。在那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吃的米糠,啜些麦粥,拿些荇菜煮煮,旁贴荞麦锅饼,便算了不得的好东西”,就“掉下泪来”,“拿了剩余的俸钱,挨家的——散给”。同时小说中也写到陈晚桥时时萌生的人生虚无的感慨。双清班观剧,晚桥双泪长流,感慨“排愁剩有听歌处,到得听歌泪又零”。游平山堂,吟苏轼《西江月》词尾句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晚桥低头不语,泪眼朦胧。想起合欣园盛衰无常,晚桥益信“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为至理名言。得知如意庵的来龙去脉后,晚桥顿起无限沧桑之感,乃悟 “白杨绿草、黄土青山,哪一处不是古来歌舞之场,”谢绝红尘之念油然而生,于是乎“唱道情倦游归故国,梦扬州艳迹话前朝”。既写出对民生疾苦的体察,又拈出其浓厚的人生虚无思想,唯其如此,陈晚桥——郑板桥的形象才更接近真实。
 《扬州梦》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在艺术表现技巧方面也颇有可取之处。
 作者采用了灵活多变的结构方式,从各种角度摄取镜头。通过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陈晚桥和左先春的交游,写出扬州名士文采风流。仅此反映的社会面仍然有限,作者又借助于他们之间无所不包的交谈,摄取丰富的镜头。既有直接的描写,又有间接的叙述,既有纵的深入,又有横的拓展,经纬相交,构成整体风貌。例如第三回正写陈晚桥、左先春与鲁雅雨、程午桥在三贤祠赏花,适逢盐商汪对琴来寻鲁雅雨,于是情节过渡到程午桥和左先春向陈晚桥介绍盐商。左先春谈到某盐商在家中设水牢关押债户,程午桥愤慨之余,责怪借债人不该向盐商借,“那大王庙香炉下水里的银,何不去借?”一句话引起陈晚桥的诧异:“香炉下有银子,这也奇怪得很!”于是情节又过渡到左先春叙述大王庙的灵异。如此一回套一回,一事接一事,包孕千端,牢笼百态,既衔接自如又引人入胜。这种结构方式完全服务于总体构思。开篇伊始,引郑板桥《满江红·思家》一词,点明“扬州梦”的主旨,如同一题树标。以后各回写陈晚桥饱阅人世沧桑,以 “渔樵相对话兴亡” 的十首道情收束全篇,如同万类归统。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这部小说虽然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但就主要以人物叙述故事连缀成篇这一点而言,又相当于连环的短篇。短篇故事要在情节上有过大的起伏颇为不易。如同池沼之水毕竟难以翻出多少波澜一样。《扬州梦》却尽可能兼顾到这一点,叙述的故事不少都能曲折有致,很少平板之笔。第七回讲述武林高手与从四川来到扬州的大嵒和尚之间发生争斗的情节就写得腾挪跌宕,突出武林中人血气方刚、不甘受辱的好汉风貌,一波三折,耐人玩味。它如许绿萍避祸出奔的情节也是如此。
 乾隆以后,朴学盛行,考据之风笼罩一代文人,少有例外。《扬州梦》淋漓尽致地刻划了文人名士的考据癖,能够把握住人物的时代特征。街头听说“男人生子”,陈晚桥回去立即考出西汉与明嘉靖四年也有同样的异事。左先春“归来检高阁书”,考出四条,比晚桥增加一倍。赵云松大不以为然,吟五古一首,嘲笑“陋儒方咄咄,灾异考前史”,可他自己也是个考据迷。友人钱湘灵是乾隆己亥解元、辛丑会元、状元,他特作《三元考》一篇,考出“从唐朝到如今,共有十一个三元”。一群文人游平山堂,更把平山堂的历史沿革考据无遗。
 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讽刺世情入木三分。或区区一联,或寥寥数语,虽点到即止,却叫人忍俊不住。讽刺教官穷酸有一联云“耀武扬威,带裤打门斗五板;穷奢极欲,连篮买豆腐三斤。”第五回写大王庙能筛出银子的白沙渐渐隐了下去,是因为“那借银的人心不古,日久玩生,银子到了手里,却是久假不归,就是几个有天良的,也是借多还少”。连神灵都骗,可见世风日下之一斑。宣扬灵异固属荒诞,但作者对虚伪世情的讽刺和挖苦却显现于字里行间。
扬州梦

扬州梦

唐·杜牧《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芝田录》云:‘牛奇章帅维扬,牧之在幕中,多微服逸游,公闻之,以街子数辈潜随牧之,以防不虞。后牧之以拾遗召,临别,公以纵逸为戒。……’方知牧之此诗,言当日逸游之一事耳。”后以此典追忆当年繁华游乐之事,感慨繁华虚幻如梦。赵希迈《八声甘州·竹西怀古》:“千古扬州梦,一觉庭槐。”晁补之《玉蝴蝶》》:“扬州一梦,中山千日,名利都忘。”

☚ 扬州跨鹤   杨柳如张绪 ☛
扬州梦

扬州梦yánɡzhōumènɡ

━━┃ 指追思感怀。语出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随牛僧孺出镇扬州,尝出入倡楼,后分务洛阳,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明·高启《和逊庵效香奁体》诗:“扬州梦断十三年,底事犹存未了缘。”清·曹寅《春日感怀》诗:“伤心人醒扬州梦,前日风吹易水城。”

☚ 庾肠   伐木诗 ☛

扬州梦

【出处】 唐·杜牧《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释义】 唐代杜牧文宗时在扬州做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喜欢便服外出到青楼之地游乐。后来调离,又追思当日冶游之事,而作此诗。后以此典表现对繁华逸游之事的思忆,感慨繁华虚幻如梦。
【例词】 飞梦到扬州 青楼梦 十年一梦 扬州梦 一梦到扬州扬州梦觉 扬州成旧梦 扬州春梦 梦扬州 十载扬州 十年薄倖
【用例】
〔梦扬州〕 宋·秦观《梦扬州》:“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青楼梦〕 宋·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十年一梦〕 宋·周密《声声慢》:“琼壶歌月,白发簪花,十年一梦扬州。”
[十载扬州] 宋·刘天迪《齐天乐》:“十载扬州,梦回前事楚云远。”
〔扬州梦〕 清·徐元正《广陵怀古》:“东阁诗成何水部,扬州梦觉杜樊川。”

扬州梦

❶全称《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戏曲剧本。元乔吉(?—1345)撰。四折。吉有《金钱记》已著录。是剧凡万余字。冠有楔子。叙唐代诗人杜牧别友人张纺时与歌妓张好好相遇,三年后到扬州牛僧孺处作客,再次相见,回长安后托媒成亲。故事出自《樊川文集》中《张好好诗》并序,牧亦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诗句,故以名曲。剧情简单,四折都是酒宴场面,但以词句艳丽取胜。有《古名家杂剧》本,《柳枝集》本、《元曲选》本。
❷戏曲。清佚名撰。一折。此剧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书。述明末清兵入扬州时奸杀惨状,并借扬州死难者“宗祖”之名,攻击清廷,号召全国起来革命。有光绪二十九年《汉声》第六期刊本,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铅印本。
❸中篇小说。清佚名撰。十六回。书叙郑板桥(书中作陈晚桥)事。无中心故事,仅将扬州繁华掌故借主人翁之行踪穿插成书。所记多为盐商之豪华,文人之放诞, 名园之构造,社会之琐闻等,足为谈乾嘉时扬州掌故者所珍惜。又随处插入一些诗词。似为乾嘉后扬州文士所作。第一回以郑板桥“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一词开场,末回以诸文士饮酒行令,以古人诗句嵌入扬州为题,逐次饮酒,而以赵云松(即赵耘崧)之“长夜枕上扬州梦”收令。书末以郑板桥将“梦”字发挥一番作结。文笔流利。有民国四年(1915)国学维持社排印本。

扬州梦

二卷。清嵇永仁(1637—1678)撰。嵇永仁,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无锡人。康熙初年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僚。耿精忠叛清,嵇永仁与范承谟一同被执。在狱三年,坚贞不屈。范承谟被害,永仁自经而死。著有 《抱犊山房集》等。所作戏曲三种: 《续离骚》杂剧和 《扬州梦》、《双报应》传奇。《扬州梦》传奇之写作,历时数年,完成于康熙十年 (1671)。剧情取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风流韵事,本事见于邺的小说《扬州梦记》。写杜牧在湖州刺史幕中时,爱一名叫绿叶的贫家少女,约定成年后来娶。杜牧入洛后与李愿歌伎紫云相恋,遂乞朝廷转任为湖州刺史,与紫云同舟南下。时节度使牛僧孺在扬州,召杜牧为参军。绿叶已被骗嫁与无赖之徒,又被转卖扬州妓院。在牛僧孺宴上,杜牧与绿叶重逢。后杜牧微服访绿叶,订鸳盟。不久杜牧讨伐魏博叛军有功,牛僧孺为绿叶脱籍,得为杜牧之妾。《扬州梦》有康熙刊本、近人吴梅 《奢摩他室曲丛》本。

《扬州梦》yang zhou meng

Dream of Yangzhou→乔吉 (Qiao J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