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腹壁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腹壁疝ventral hernia

内脏器官通过腹壁肌肉破口脱至皮下形成的疝。是疝中最常见的一种。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多因钝性暴力所致。受伤后局部突然出现一局限性扁平、柔软的肿胀。早期疝轮明显,有可复性,以后炎症加剧,肿胀可向腹底部蔓延。一旦发生嵌闭,可出现腹痛。保守疗法适于疝孔位于腹中部1/3以上,疝轮小的可复性疝。手术治疗是在尽可能保持腹膜完整的情况下,还纳疝内容物,闭合疝轮修补腹壁,预后良好。

腹壁疝

腹壁疝

小儿腹壁疝以腹股沟疝为最多见,其次为脐疝及切口疝,其他如白线疝、侧腹壁疝和股疝、半月线疝均属罕见。
腹股沟疝 多见于婴儿,80%于生后三个月内发现。男性多于女性。胎儿时期,睾丸受激素的作用及睾丸引带的牵引,由腹膜后间隙下降至阴囊的同时,腹膜在内环处向外突出,形成腹膜鞘状突,并穿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正常情况下,鞘状突于出生时有80~94%尚未闭合,至生后第二年约半数仍然开放。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女性胎儿亦有一腹膜突起,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内,称Nuck管。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内压力增高,是腹股沟疝形成的原因。小儿疝内容多为肠管,很少有大网膜。女孩疝囊内常可见卵巢和输卵管,其中约7~8%为滑动型疝,疝囊后壁由卵巢、输卵管或盲肠构成。如发现女孩疝囊内的性腺为睾丸,应进行活检和性染色体检查,以除外两性畸形。若鞘状突开放,无肠段疝入,疝囊内仅含液体,称交通性鞘膜积液。
临床见病儿腹股沟部有一圆形肿物,哭闹和活动时增大,安静平卧后消失。一般无症状。检查腹股沟部可见一局限性肿物,上端通向腹股沟管内环,下端有时可达阴囊,用手按压可使疝囊内容物纳回腹腔,同时可听到气过水声。如无肿物可用手指按于外环口精索浅处,向两侧移动,如有疝囊存在,局部组织明显增厚,有丝绸摩擦感。
箝闭性疝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哭闹不安,伴有肠梗阻症状。疝块不能回纳,张力高,无冲动感,局部有触痛。晚期可转变为绞窄性疝,局部皮肤红肿,触痛加剧,很少有血便、脱水及中毒症状。诊断上如与腹股沟淋巴结炎、精索水囊肿、睾丸扭转等发生混淆时,可用双手触诊法进行鉴别。直肠指检若于内环处扪及坠入腹股沟管的肠管,则可确定为腹股沟斜疝。
凡诊断明确者,不论年龄大小,均应施行手术,但鉴于有自愈可能,一般习惯观察至6个月后手术。疝带疗法不仅无效,且可因箝闭性疝未能及时发现而延误手术,多已摒弃。手术作疝囊高位结扎,一般主张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进行。双侧疝的发病率约15~25%。有时于左侧疝手术后右侧疝才出现。因此,有人主张进行左侧疝手术时应同时探查右侧。
发病仅数小时而无绞窄症状的箝闭性疝,可于用镇静剂后取仰卧头低位,床脚抬高成20°倾斜,一般于1~2小时后可能自行复位,或采用轻柔手法使之复位,切忌暴力整复,以免造成肠管破裂。
脐疝 是腹壁肌肉和腱膜于脐部遗留的先天性发育缺陷,腹膜从脐环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疝,外面仅有皮肤覆盖。多见于婴儿期,未成熟儿尤为多见,女孩多于男孩。脐部可见一圆形肿块,哭闹或用力时增大,安静平卧时消失。疝内容为小肠,用手轻压即可复位,同时可听到气过水声,此时局部皮肤显得过多而松弛。一般无症状。很少发生箝闭。疝环小于2cm者,多能自愈,或用胶布粘贴法治愈; 疝环大于2cm,2~3岁以后仍不闭合者,作手术修补。
切口疝 新生儿及婴儿腹壁肌层薄弱,组织娇嫩,若手术缝合欠妥,严重损伤腹壁组织,术后切口感染,切口放置引流时间过久,严重腹胀以及营养不良等均可形成切口疝。疝环一般较大,很少发生箝闭,应于三个月至一年后作手术修补。
半月线疝 疝环多位于脐以下腹直肌外缘,常见于半环线与半月线交界处或其附近,多因局部发育软弱引起。临床表现为右或左下腹部有一圆形或卵圆形肿物,无压痛或可有轻微触痛。有时由于疝容积较小,皮下脂肪较多,肿物可不明显而被忽略; 临床有时易与急性阑尾炎、腹部肿瘤、肠梗阻等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及时手术治疗。
股疝 是指疝囊通过股管向卵圆窝处突出的疝。临床表现与成人相同。小儿股疝虽属罕见,但易发生箝闭和绞窄,不可忽略局部检查。

☚ 腹壁发育缺陷   腹壁切口裂开 ☛
000127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