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营养不良症
脑白质营养不良症是由于遗传性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影响髓鞘形成,这组疾病有家族史。多发生在婴儿或儿童,预后不良,包括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GLD)、嗜苏丹脑白质营养不良(SLD)、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先天性皮质外轴索再生障碍症、海绵状脑白质营养不良症、亚历山大病、Cockaynes综合征。
硫酸脂和脑苷脂是神经髓鞘的主要成分,如发生异常沉积,则引起对称性弥漫性髓鞘脱失。MLD、GLD和SLD不但侵犯大脑白质,也侵犯周围神经髓鞘,在MLD,肝、肾和胆管的上皮细胞均可受累,电镜下可见磷酸脂主要沉积在少支胶质细胞、星形细胞,但在大脑皮质、丘脑下部、基底节、桥脑、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的神经细胞中亦有沉积。在GLD,脱髓鞘的白质区血管周围有球形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均有大量脂质沉积物、在SLD,主要为大脑和小脑白质脱髓鞘,并代以胆固醇脂,在脱髓鞘区周围有充满中性脂质的吞噬细胞、在ALD可有肾上腺功能衰竭,血压低,皮肤色素增深。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称硫脂沉积症,由于溶酶体系统缺乏硫酸脂酶A,致使硫酸脂沉积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和周围神经中,硫酸脂以甲苯酚紫处理,不呈紫色而呈黄褐色,具有异染性。故称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临床按起病年龄可分为婴儿晚期型,少年型和成年型。婴儿晚期型在出生后1~11/2岁起病,早期行走困难,肌张力减退,腱反射迟钝,不能抬头,后期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进行性瘫痪,抽搐,视神经萎缩,言语与吞咽困难,智能减退,伴小脑症状。在2~10年中,出现去大脑强直,最后死于继发感染。少年型起病于5~10岁,以视力和听力障碍或智能迟钝为首发症状,以后出现共济失调和痉挛性瘫痪。成年型最初症状为精神异常,可有幻觉、妄想、躁动或退缩等行为,以后出现进行性痴呆和瘫痪等症状。脑脊液蛋白质可达150~200mg%,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脑电图中期为慢波,晚期为多棘综合波。肝、肾、胆囊等功能也可出现障碍,尿、血和脑脊液中硫酸脂酶活性消失,腓神经活检可发现硫酸脂,尿沉渣中亦可见附于其上的硫酸脂。根据上述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治疗可静脉注射硫酸脂酶A,但无显著疗效。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或称Krabbe病,由于β-半乳糖苷酶缺乏不能使神经酰胺-β-a半乳糖脑苷水解而引起沉积。本病特点为在脑和脊髓的白质中出现PAS染色阳性的异常巨噬细胞,即球形细胞,这些细胞来源于小胶质细胞和血管外膜细胞,其中含有脂质。
婴儿在3~6个月时出现症状,表现为发育停滞,不会坐,垂头,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早期出现快速自发性眼震,较晚出现视神经萎缩: 二是体温不稳,常有低热,有时突然升高,可误为败血症,病程迅速进展至瘫痪,球麻痹,去大脑强直,脑脊液蛋白质增高,病程约一年,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组织中有脑苷脂沉积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本病无特殊治疗。
嗜苏丹脑白质营养不良 以苏丹染色为呈点状的嗜苏丹物质分散在脱髓鞘区域,病变区化学分析,有磷脂和椈酸降低伴胆固醇脂出现为病理及生化特征。
一般在儿童晚期(5~8岁)发病,呈散发或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初期出现行为改变,继有智能衰退,失语,进行性锥体束和小脑症状,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肌阵挛和全身惊厥等。末期昏迷,去大脑强直,脑脊液中蛋白质增高,一般病程6~18个月。脑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本病无特殊治疗。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性连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生在男性,临床上与嗜苏丹脑白质营养不良相似,伴有肾上腺萎缩或发育不良,皮肤色素增深,低血压,脑脊液中蛋白质增高,一般病程6~18个月,无特殊治疗。
先天性皮质外轴索再生障碍症 本病呈性连隐性遗传,仅见于男孩、病变主要在大脑和小脑白质呈广泛髓鞘发育不良。在病变区中留有许多散在小灶髓磷脂完整区,形同豹状。大脑皮质下弓状纤维常幸免,神经轴索仅在后期受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引致脑硬化。婴儿期起病,早期有旋转性眼球震颤伴头部抖动,逐渐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数年后智力衰退和瘫痪,视神经萎缩。直至20~30年后死亡,无特殊治疗。
海绵状脑白质营养不良症 本病呈性连隐性遗传,多见于男孩,病变主要在皮质深层和白质浅层,包括弓状纤维,呈海绵状空泡变,小脑、基底节、脑干、脊髓可有较轻程度病损。婴儿于3个月时起病,表现为淡漠,肢体松弛,不能竖头,随后出现抽搐、肌张力增高、失明、眼球震颤,精神运动衰退,头围进行性增大,颅骨骨缝分开。有颅内压增高,病程1年余,无特殊治疗。
亚历山大病 本病极罕见,有巨脑、生活力缺失、智力迟钝和癫痫发作,病理学上的特征可见嗜酸性透明体沉积在软脑膜下部及血管周缘,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中均可见到,额叶至枕叶白质有脱髓鞘变化,胶质细胞有Rosenthal纤维的形成。病起于1岁内,患孩智力迟钝,肌张力增高和癫痫发作,出生时头颅较大并进行性增大。尚无特效治疗。
Cockaynes综合征 儿童期起病,其特征为小头,共济失调,颅内钙化,矮小,早熟,视网膜色素异常,感音性耳聋,病理变化除小头外,大脑皮质、基底节和小脑有广泛钙质沉积,皮质下白质髓鞘脱失与先天性皮质外轴索再生障碍症相似。本综合征应与Fahr病鉴别,后者为原因不明的家族性基底节区血管壁钙化。病起于10~50岁间,有抽搐、进行性痴呆,强直,有时出现锥体束征与小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