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brainstem injury中脑、桥脑和延髓由于直接暴力或因脑疝、水肿等造成的损伤叫脑干损伤。临床表现可有意识障碍,特点为昏迷程度深、持续时间长而恢复缓慢;呼吸、循环功能紊乱,脑干有诸脑神经核是重要的活命中枢所在,受伤后呼吸可深而快,亦可不规则或停止,循环可有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可有去大脑强直的表现;眼球运动可发生障碍,瞳孔可极度缩小,光反应可消失;可有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锥体束征。依损伤原因及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脑干损伤brain-stem injury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为损伤直接造成,后者多因颅内压增高症病人发生脑疝挤压脑干所致。脑干损伤的特点是昏迷深,持续时间长,眼球固定或位置异常,瞳孔缩小或大小多变,形状不等。四肢可有强直性抽搐或去脑强直,并有高热、出汗、消化道出血以及生命体征的波动和紊乱。预后重笃。 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脑干损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为损伤直接造成,后者为损伤的继发病变,如血肿、脑水肿等,使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压迫脑干所致。 原发性脑干损伤约占重型颅脑损伤的5~7%,为颅脑损伤死亡病例的1/3。受伤时脑在颅腔内大块移动,脑干与小脑幕游离缘或斜坡相撞击,或被枕骨大孔区骨折直接损伤,或受脑室内液体波的冲击等致伤。这种损伤多见于枕或顶枕部着力伤,或颅底部间接着力伤,亦见于颅颈交界部的挥鞭性损伤。损伤多发生在一侧脑干的背盖部或中央部,如瘀点状、片状出血或挫裂伤为主。大脑脚或桥脑臂部有时亦被挫伤,死亡率较高。其临床表现有: ❶伤后昏迷多呈持续性。 ❷瞳孔时大时小,时或两侧散大、固定,时或两侧瞳孔紧缩,也可两侧不等大,光反应消失。 ❸常出现眼球分离、两眼同向偏视、或同向运动障碍。 ❹强直性发作或去大脑强直比较常见,给予较微刺激即可诱发,也可呈角弓反张状。 ❺锥体束征,一侧或两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❻生命体征改变,呼吸障碍多在伤后立即出现,可先快,继之深而慢,最后出现病理呼吸。血压在上脑干部损伤时多无变化,在下脑干损伤或在病程的晚期血压下降。心率快,有时缓慢,晚期心律不齐,搏动微弱以至停止。 ❼颅神经损害,中脑损伤时出现动眼神经瘫,桥脑损伤时出现外展和面神经瘫,延髓损伤时出现吞咽困难。上述临床特征及神经系体征于伤后出现,即可诊断为原发性脑干损伤,但仍应与可能伴发的颅内血肿鉴别,不应排除进一步检查,以资确诊。本病急性期应注意排除合并颅内血肿,必要时开颅探查。脑干损伤较轻的小儿及青年病人可以恢复良好。脑干损伤的治疗措施与脑挫裂伤相同,应侧重于昏迷时间久者,早行气管切开,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肺部感染; 尽早进行冬眠低温疗法,保护神经组织; 有吞咽困难者,进行鼻饲;给予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等神经营养药物,维持机体和神经的营养;应用激素和脱水药物减轻脑水肿;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促使康复。 继发性脑干损伤为颅脑损伤后,由于颅内压增高、颅内血肿和脑水肿造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中脑,时间过久引起脑干内的出血软化的结果伤后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或小脑幕切迹疝,意识情况不断恶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减压或手术,或因病情发展迅速,使脑干受压过重,出现两侧瞳孔相继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并有去大脑强直和病理呼吸等濒危状态,此时如仍不能除去病因缓解颅内压力,病人呼吸将迅速停止,心跳可维持数小时以至数日,但最后终将停止而死亡。治疗应尽早查明病因,在脑干尚未发生不可逆损害以前,及时手术。缓解脑干的压迫,并根据脑水肿的严重程度采用一侧或两侧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加强脱水治疗病人可望恢复。如脑干受压过久,引起继发性出血坏死灶,病人将处于长期昏迷状态,预后多不理想。 ☚ 下丘脑损伤 去大脑强直 ☛ 00010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