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寺S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山西之太原、长治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引 《姓氏考略》云: “古寺人之后有寺氏,有寺人氏。”
春秋时越有寺区。

寺sì

奄人。班固《西都賦》:“虎賁贅衣,閹尹閽寺。”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说文》:“寺,廷也。”“廷,朝中也。”寺,官署,官舍。《左传·隐公七年》:“发币于公卿。”注:“诣公府卿寺。”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通“侍” shi
[例一] 《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传:“寺人,内小臣也。”寺人,宫廷内的近侍。寺通“侍”。
[例二] 《诗·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寺。”传:“寺,近也。”朱熹《集传》:“寺,奄人也。”陈奂《传疏》:“寺,古文侍。”妇寺,谓昵近帝王的奄人。寺通“侍”。
寺,邪母、之部;侍,禅母、之部。邪、禅邻纽双声,之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寮
  • 下一篇:封

寺sì

近侍,奄人。《大雅·瞻卬》三章:“匪教匪诲,时维妇寺。”朱熹《集传》:“寺,奄人也。盖其言虽多非有教诲之益者,是唯妇人与奄人耳。上文但言妇人之祸,末句兼以奄人为言,盖二者常相倚而为奸,不可不以为戒也。欧阳公常言,宦者之祸甚于女宠,其言尤为深切,有国家者可不戒哉。”一说:寺,亲近。毛《传》: “寺,近也。”郑《笺》:“非有人教王为乱语,王为恶者,是唯近爱妇人,用其言故也。”

☚ 吉梦   老 ☛

读音sh·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时吏切,去,志韵。
❶陪从尊长身旁,通“侍”。
❷[寺人]宫廷内的近侍,即太监。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s·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祥吏切,去,志韵。
❶寺院;佛教的庙宇。
❷清真寺。
❸古代官署名。如:太常寺。

上一条: 下一条:

〔si〕 miaob.
寺庙 〔si miao〕 bloud rongxbloud ghunb; miaob.

{}1635见「寺门」

寺sì

❶佛教的庙
 △ 少林~。
❷伊斯兰教礼拜、讲经的地方
 △ 清真~。
❸姓。
【注意】上边是“土”,不是“士”。

❶古代官署名:大理~︱太仆~。
❷佛教庙宇:~院︱~庙︱佛~︱禅~︱护国~。
❸伊斯兰教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
○阉(yan)~(指宦官)。

寺sì

❶ 古代官署名:大理寺。
❷ 寺庙:卧佛寺。
❸ 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

寺si

寺观(guan) 寺庙 寺院 佛寺 清真寺 少林寺

(同)庙 庵 观

寺sì

寺观,僧人道士修行的处所:少时,到入~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十五·308)今因(贾敬)疾殁于~中,其子珍,其孙蓉,现因国丧随驾在此,故乞假归殓。(六三·1514)

❶寺之言侍也。《周禮·天官·冢宰》: “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鄭玄注: “寺之言侍也。”
❷掌内人之禁令也。《禮記·内則》: “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門,閽寺守之。” 鄭玄注: “寺,掌内人 之禁令也。”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廷署部 > 府署 > 寺
寺  sì

官署。自秦漢以後,凡官舍通謂之寺。《漢書·元帝紀》:“壞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衆。”顏師古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文選·左思〈吴都賦〉 》:“列寺七里,俠棟陽路。”李善注引《風俗通》:“今尚書、御史、謁者所止皆曰寺。”《左傳·隱公七年》“發幣于公卿”唐·孔穎達疏:“自漢以來,三公所居謂之府,九卿所居謂之寺。”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八:“寺,自秦以宦者仕外廷之職,而官舍通謂之寺。”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泛稱 > 佛寺 > 寺
寺  sì

即佛寺。《魏書·釋老志》:“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廣韻·志韻》:“寺,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置白馬寺。”宋·趙彦衛《雲麓漫鈔》卷六:“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陁經入中國,明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道場,唐曰寺。本朝則大曰寺,次曰院。”

寺sì

〖名词〗
一、寺庙。指僧众供佛的处所(1)。《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寺庙里的和尚叫小童儿拿斧头在乱石间挑选其中的一、二块来敲打,硿硿地响。
二、宦官(1)。《桐叶封弟辨》: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假如不幸,成王用桐叶当珪跟宫女和宦官开玩笑,[周公]也准备提出来照着办吗?

寺sì

❶ 近侍,常指宦官。《诗经·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
❷ 古代中央机构称寺。《隋书·百官志中》:“太常、光禄、卫尉……太府,是为九~。”
❸ 泛指官署。《后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宽敞。”
❹ 佛教寺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多少楼台烟雨中。”

*si

CBC2
❶庙,佛教出家人居住与供佛的地方:~院/~观/~庙/卧佛~/灵隐~。
❷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
❸古代官署名:大理~/太常~。
❹姓。

佛寺

佛寺

寺(寺宇;寺刹;寺舍;寺院;禅寺;萧寺;僧寺) 刹(金刹;宝刹;香刹;灵刹;凤刹;霞刹;梵刹;禅刹;佛刹;僧刹;古~;净刹;鸳刹;金刚刹;黄金刹;青鸳剎) 蓝(伽蓝;精蓝;僧蓝;僧伽蓝) 山院 律院 规院 佛宇 佛地 佛土 佛图 佛庐 佛龛 佛界 佛宫 佛扄 佛家 佛国 佛寮 僧社 僧院 僧庵 僧馆 僧居 僧家 僧庐 僧国 禅门 禅宇 禅居 禅房 禅家 禅观 禅庭 禅庵 禅院 禅庭 双林 青林 檀林 鸡林 只林 只苑 只园(只园精舍) 只树(只树园;只树林;只树给孤独园) 只洹(只洹精舍) 奈园 奈苑 鹄苑 净境 净域 净院 净界 净居 净宇 净宫 净住(净住舍) 净坊 梵宫 梵宇 梵堂 梵域 梵界 梵居 梵家 梵构 梵林 梵室 梵处 法宇 宝坊 浮居 浮坊 觉场 道场 招提 拓提 精庐 兰若(阿兰若) 练若 莲宫 莲宇莲境 莲舍 莲界 福界 金界 真界 香界 香台 香阜 香海 香积 香地 银地 银庭 雷室 灵室 灵宇 灵宫 灵龛 灵栖 灵竺 山门 三门 云门 云庭 青莲(青莲宇;青莲舍;青莲界) 龙泉 长男 鹤苑 鹤庙 鹤林 鹤树 鹫台 鹫岭 鹫殿 鹫山 鹫岳 鹫岭 鹫室 鹫峯 鹫堞 金地 金田 仁祠 福宇 僧宇 宝宇 法宇 真宇 月宇 花界(莲花界) 花宫 观阙 规院 像塔 像阁 化城 仙陀 绀宇 绀坊 绀园 绀殿 空居 青鸳 招提 龛庙 神庙 佛庙 塔庙 龛庙 禅林 香林 贝叶宫 梵王宫梵王宇 梵王家 梵王居 梵仙宫法王家 净住舍 雨花社 先佛场青莲宫 给孤园 金仙地 香岩地清凉居 竹林园 十方地面 拓斗提奢 结孤独园 僧伽罗磨
对寺院的敬称:灵寺
对寺院的尊称:宝宇 檀林
对寺院的美称:宝坊 宝界 灵庵 灵宇猴池
佛寺和道观:寺观
庙宇寺观:灵庙
古旧的寺观:旧观
宏丽的寺观:贝槛
道院僧寺:云根
讲经的寺院:讲院
高山上的寺院:云寺
烟雾缭绕的寺院:烟寺
众僧聚居的寺院:丛林(借榻~)
著名的寺院:名寺 名蓝
(佛教的庙宇:佛寺)

另见:僧人 念经 出家

☚ 道观   寺舍 ☛

各种人的住宅

各种人的住宅

活人的住宅:阳宅
私人的住宅:私舍 私门 私居 私寓里舍
邻里的住宅:里室
隐居者的住宅:衡馆
结婚时所称的男家的住宅:干宅
结婚时所称的女家的住宅:坤宅
后妃娘家的住宅:外邸
官吏的住宅:廨(廨宇) 寺 官舍 官居寮寀 府榭
官府官舍:廨舍
营房官舍:营廨
官僚、富人的住宅:公馆(周~)
权臣的家宅:家门 私门
天子或太子的住宅:龙邸

☚ 住宅   宅第 ☛

078 寺

原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后更广泛地被用作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等僧侣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寺往往是由多幢建筑组合而成的群体。一般包括院落、门、殿、塔等主要建筑(参见“塔”条),另附设廊、僧舍、经藏、讲堂、斋堂、库厨等辅助建筑。不同教系的建筑又有不同的特点。自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在满足各种宗教活动要求的基础上,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于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所以寺又常常与集市相伴出现,反映出某种公共建筑的性质。建于山林等风景名胜处的寺院,与环境结合,融于一体,许多寺庙建筑成为其中的重要景点。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历代都曾修建很多。如佛寺中的洛阳永宁寺、长安章敬寺、径山兴圣寺、北京智化寺等;喇嘛寺中的承德普宁寺、西藏萨迦寺、甘肃拉卜楞寺等;清真寺中的杭州真教寺、泉州清净寺、扬州清真寺、广州怀圣寺等。

☚ 庙   塔 ☛

官署名称。南北朝的后齐见有司农寺、光禄寺、太仆寺等以寺为官署名称。至唐代定为九寺。此后历代皆有此称。《旧唐书·职官志一》:“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9寺。”

☚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寺观监 ☛

❶佛教的庙宇。如:卧佛寺,碧云寺,寺院。
❷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如:清真寺。
❸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

寺sì

❶ (古代官署名) government bureau in ancient China: 大理 ~ the Highest Judiciary; the Supreme Court
❷ (寺院) temple: 清真 ~ mosque
❸ (姓氏) a surname: ~ 原 Si Yuan
◆寺观 Taoist temple;
寺庙 house of god; temple;
寺人 palace attendant; a surname;
寺舍 temple building;
寺院 temple; monastery

寺sì

1、官吏办公的地方,三公办公处称府,九卿办公处称寺。《左传·隐公七年》:"发币于公卿。"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纪》:"地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注:"师古曰: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后汉书·孝和帝纪》:"丁巳,幸洛阳寺。"注:"寺,官舍也。 2、寺人的省称。《礼记·内则》:"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注:阍掌守中门之禁也,寺掌内人之禁令也。"

❶官吏治事之所的统称。

❷汉以后对九卿办公处所的专称。北齐后遂定为一些官署名称。

❸寺人简称。

寺,金文作,小篆作
从又,之聲,“持” 的初文。“又” 或作 “寸”,或增 “口”作爲裝飾符號。本義是持。銘文或讀爲 “持”,或讀爲 “恃”,或讀爲 “侍”。或用作方國名 ,後世作 “邿”。文獻又或通“時” “待” “志” “痔”。提示: 段玉裁説 “諧聲必同部”,即言凡同一聲符之字,古韵即在同一韵部,極少例外,故凡同一聲符之字古或通用。又,“寺” 在古代也用作官署名。漢西域白馬馱經初止於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後另外擇地興建僧院,爲紀念白馬馱經,取名曰 “白馬寺”,沿用鴻臚寺之 “寺”,其後因以 “寺” 爲佛教廟宇之稱。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

寺sì

(金) (篆)
形声字,上为“之”或“止”(讹变为“土”),表声;下为“寸”。“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侍候一国之主,后来引申为官署,有法度义。古代“三公”所居叫“府”;“九卿”所居称“寺”。东汉永平十年西域梵僧送经到洛阳,存放于掌管宗教外交事务的鸿胪寺中,所有僧尼也住在鸿胪寺的招待所里。由于与“寺”的这种特殊关系,一年后建成的佛门接待站也叫“白马寺”。后将藏佛之地皆称为“寺”。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hi
阴平:诗(诗歌)
阳平:时(“時”的简化,时间)
埘(“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山。”——《诗·君子于役》)
莳(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小茴香”)
鲥(鱼名)
去声:侍(侍卫)
恃(有恃无恐)
峙(繁峙,地名,在山西省;另读zhì)
莳(莳田,即插秧)
chí
持(支持)
zhì
痔(舐痔结驷)
峙(对峙)
dài
待(等待)

特(特别)
相关链接
1.“特”,应分解为“牡”与“寸”。“牡”,“兽类之属于阳性者,禽属亦称之。《诗》:“雉鸣求其牡。”《玉篇》:“牡牛也。”《说文》:“牛父也。”可见“牡”是意符。声符为“寸”。“寸”乃“棏”或“得”之省。从《集韵》等资料看,“特“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犆(tè),另一个,左边是“牛”,右边与“得”相同,读“敌得切”。“特”的音符可看成是“得”的简省,与“寺”无关。
2.“等”,明代杨慎《字说》:“本音‘齐’,简也。”古代书简长短不一,使之齐,须“顿”(整理)之。一“顿”之后,一头齐,一头不齐,故有平等、不平等(等级)两层意思。改由“顿”(象声词)得声。等,从“寺”也有法度含义。同是书简,天子的诏书一尺一寸;黎民百姓的家书最多不过一尺,称为“尺牍”。

183.趣談“寺”字

寺,金文從寸止聲,以手持物,應當是“持”本字。後借爲官署名,佛教傳入東土,則又借爲寺廟名。方丈主持寺廟,這樣一來,“寺”“持”互通。


金文;金文;篆sì

[止(止訛變爲“士”,聲符) +寸(手,意符) →寺(《説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寺,以手拿物,“持”本字。後借爲官署名,從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央審判機關〈大理寺〉,又借爲僧人供佛念經之所〈靈隱寺〉。方丈持佛經,掌衣缽,處理寺中大小事務,所以稱爲“主持”。“寺”與“持”通。)]
《詩經·秦風·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來訪君子未見面,等候侍者來傳令。)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林寺和西林寺,東林寺是廬山“三大名寺”之一。)

寺sì

(6画)

【提示】上面是土,上横短,下横长,不要错写成上横长、下横短的士。

*寺sì

6画 土部 
(1) 古代官署名:太常~|大理~|鸿胪(lú)~。
(2) 佛教僧众供神、修行、聚居的处所:~庙|佛~|碧云~|护国~|白马~。
(3) 伊斯兰教礼拜讲经的处所:清真~。

寺()


五祀衛鼎,殷周金文集成2832,西周中期
(司)工(空)(陶)(矩)内史友寺芻。

邿季故公簋,殷周金文集成3818,西周晚期
寺(邿)季故公乍(作)寶𣪕(簋)。

上曾大子鼎,殷周金文集成2750,春秋早期
父母嘉寺(持),多用旨食。

楚王酓恷盤,文物2008年01期,春秋晚期
楚王酓(熊)恷乍(作)寺(持)盥盤。

吴王光鑑,殷周金文集成10298,春秋晚期
乍(作)弔(叔)姬寺吁宗薦鑑。

侯馬盟書3:8,春秋
寺。

石鼓文·田車
秀弓寺(持)射。

石鼓文·車工
弓兹以寺。

曾侯乙鐘(中二7),殷周金文集成315,戰國早期
曾𥎦(侯)乙乍(作)寺。

驫羌鐘,殷周金文集成157,戰國早期
武侄寺(恃)力。

二年寺工讋戈,殷周金文集成11250,戰國晚期
寺工。

古陶文彙編3.1000,戰國
寺。

古陶文彙編3.1001,戰國
寺。

古陶文彙編3.1002,戰國
寺。

方足小布,先秦貨幣研究76頁,戰國
緐寺。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6,戰國
完(管)寺(夷)𫊟(吾)。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2,戰國
寺也,文王受命矣。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性情論1,戰國
寺(待)勿(物)而句(後)乍(作),寺(待)兑(悦)而句(後)行,寺(待)習而句(後)奠。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82,戰國至秦
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無)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糲米一斗。

秦印文字彙編
寺從市府。

秦印文字彙編
寺工。

秦印文字彙編
寺水。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左右執規,以寺(待)逆兵。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吾]將因其事,盈其寺,□其力,而投之代,子勿言也。

郃陽令曹全碑陽,東漢
而縣民郭家等,復造逆亂,燔燒城寺。

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東漢
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并六十四所。

史晨後碑,東漢
國縣員冗,吏無大小,空府竭寺,咸俾來觀。

雲門寺法懃塔銘,北齊
割素景明寺,據邑鉅鏕。

符盛及妻胡氏墓誌,隋
行超君子,士共欽風。齊任將作寺主簿。

青州勝福寺舍利塔下銘,隋
謹於青州逄山縣勝福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

龍藏寺碑額,隋
恒州刾史鄂國公爲國勸造龍藏寺碑。

慧堅碑額,唐
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

玄秘塔碑,唐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
《説文》: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聲。”
早期字形宜析爲从又止聲,乃“持”之初文。在“又”下加點或短横的做法始見於侯馬盟書和石鼓文,其後从寸之形漸成主流,故許云“从寸”。
“寺”之訓“廷”,可能與持義有關。府庭所在謂之寺(即官舍),廷爲治事之所,治事與“持”意近。古稱寺人者,言治事之人; 或曰“寺之言侍也”,意並近。

☚ 寸   將 ☛

寺sì

西周以来的形声字。从又(手),之(㞢)声。 㞢约在东汉变“土”形,不是土地的土字。又旁在春秋初期石鼓文变寸。小篆隶楷继承。春秋多用为“持”的本字。手(又、寸)上的㞢字也象个东西。但只手(又)字也可表示操作,管事义。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吏与事为一字,和史都从又(手)。都是官(管的本字,管事、做事者)吏。转为名词,官署义。如: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等)寺。东汉明帝时印度人用白马驮佛经到中国,先停在鸿胪寺(官署名),后造白马寺安置人马和经书。后来对佛教的庙宇叫寺(也叫庙,庙本指帝王供奉祖先处)。组词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礼拜的地方)。

寺★常◎常


sì形声,金文从又,之声,小篆把意符又改为寸,又和寸都有手义,隶定为“寺”。本义为用手拿(是“持”的本字),假借为古代官署、佛教庙宇等。
【辨析】
❶以“寺”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shī:诗∣shì:侍、恃∣zhì:痔、峙∣chí:持∣dài:待∣děnɡ:等∣tè:特。
❷寺/庙/观(ɡuàn)/庵 这四个字意义的区别:“寺”指佛寺;“庙”指祖庙、神庙;“观”指道观,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地方;“庵”指尼姑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sì)

从寸,之聲。
【按】寺,《説文》:“廷也。”古代的官署名稱。

隶sì

【析形】形声字。金文字形从又(手)之声,手表劳作。小篆字形“又”旁变写作“寸”旁。
【释义】本义是近侍,常指阉人。[寺人]指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这个意义后写作“侍”。古书中又用为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所任之所,通称为寺。孔颖达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佛教传入中国后,引申为佛教的庙宇。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也可称为寺,如清真寺、摩尼寺。[寺庙]供奉神佛或圣贤的处所。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meaningful part is又(手)(yòu,hand)while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之(zhī).
【original meaning】Referring to the servants of a royal famil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