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寺僧治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寺僧治猴·洪迈· 徽州休宁县西十里外有小溪流水甚浅,正鄱江发源之处。溪之北有寺,其南大山,林木蔚然。予尝从其处登舟远乡,因与僧语,僧云:“山间旧多猴,盖以千数,每成群涉水,白昼相暴,炊饭才熟,辄连臂入厨,舁甑著地攫食之,且抛弃蹂践,必尽乃止。寺众不胜厌苦,至坚闭门,携盛贮,藏诸袖中,归房内,良久,然后敢食。后一游僧来,见其害,谓众曰:“吾有一计,当使永断踪迹,今夕试为之!”乃设罥纲于厨,而置枣栗。俄顷,二猴罥中。不能出。别磨墨烟斗许,拌以水浆灌沃之,自头至足,通身成黑兽,始从之。猴自视毛色浸异,急奔窠穴寻其类,其类望见,良以为他恶物也,悉力窜走,不敢回顾。黑者遂之愈切,群猴去益远,不三日,满山皆空。“予记旧小说亦有一事,又读《列子》,杨朱之弟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而返。其狗迎而吠之,布怒,将扑之,朱曰:“子无扑矣!使狗白而往,黑而归,岂能无怪哉!此理殊相似也。 〔选自《夷坚志》〕 本篇叙述了云游和尚以猴治猴的故事。在动物界,猴子也算是个精灵,似乎还通一点人性。它们群居在深山老林里,常常要干点荒唐事。你看,这个休宁县外的寺庙里一度猴害成灾。弄得这座依山傍溪的寺庙天天坚闭山门仍不解其苦。白日里,炊烟刚刚散去,山间的猴子就呼啸而来,它们闯进厨房,犹如一股打家劫舍的强盗,端锅揭盖,连吃带扔,糟蹋以尽,才哄然远去。却害得那些“慈悲为怀”的众僧们叫苦不迭,束手无策,只得紧闭山门。日后众僧们似乎也学点乖了,把做好的饭菜藏在袖筒中,带进内房去吃,但也是怦怦然,“良久,然后敢食”。其惴惴不安的迂态,实乃可掬。 但世间毕竟还有比猴还精的人。一个云游和尚出一妙招,设计逮住二只猴子,把它们满身涂黑,放回山中。竟然不出三天,满山的猴子逃个精光。原来猴子们见其满身墨黑的猴子奔来,以为是不祥的怪物,头也不回地四处逃窜,黑猴子追得愈紧,群猴们逃得愈快。一度霸道作践的猴子竟又是如此的愚钝可笑。 那成百成千只逃进深山里的猴子,日后是否会认出其黑者是同类,然后会卷土重来,再次滋扰寺庙里的和尚,我们是不得而知了。但正如作者结尾引述的穿了白衣出门的杨布因为换了黑衣回家,竟遭到家犬吠咬的故事一样,耐人寻味。生活里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一旦改头换面后错当为异物而不敢相认的事例还少吗? 小说成功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描写方法。作者一开始着力渲染猴患之烈,为游僧出场,做了必要的准备。金圣叹曾指出:“以懦夫形勇,不若以勇夫形勇”,这里极写猴精,正是为了写人(游僧)精。群猴猖狂,精明令众僧苦不堪言,而游僧略施小计就永绝猴患。在群猴的衬托下,游僧形象非凡。作品为了突出游僧形象,还将众僧之“迂”与游僧之智进行对比,面对猴患,众僧“迂”得颇为可笑,他们在猖獗的群猴面前,软弱无能。杀生,为佛家戒律所不许;驱猴,又力不能为。只能一味消极防之。人为猴治,岂不可悲可笑?游僧,周游四方,见多识广,智慧超群,作品虽然对游僧的正面描写很少,但由于描写方法运用得当,所以游僧的形象不失为鲜明、生动。这正是作者的功力所在,值得一读。 寺僧治猴长于议论,是宋代诗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欧苏的许多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这种风气自然要影响到文言小说的创作。《寺僧治猴》与其说是小说,勿宁看作一篇发人深思的寓言。作者借此批评那些思想懒惰僵化,消极处世的迂腐思想,赞扬思维灵活、遇事开动脑筋的优良品质。读来既有风趣, 又发人深思。 小说选自《夷坚志补》卷九。全文不过二百余字,简洁清晰,短小精悍,趣味盎然。开篇就很见作者匠心。“徽州休宁县西十里外有小溪,流水甚浅,正鄱江发源之处,溪之北有寺,其南大山,林木蔚然。”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清新幽美的山水画。宋文写景佳作可谓俯拾皆是,但在文言小说中却是凤毛麟角。在咫幅片言的精微之作中更为罕见。《寺僧治猴》全篇二百余字,写景居然足足占了六分之一。景物描写,简练朴实、自然天成,皆为大笔涂抹。但那潺潺流水,静静寺院,连绵大山,蔚然林木,是那么和谐幽静,颇有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神韵。作者所以如此,绝非盲目展现山水之美,而是为故事的发生创设出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小溪、古寺、大山、林木缺一不可。试想,山不深,林不茂,溪不流,寺不在,下面的故事岂能发生呢?足见作者构思之缜密。 在作了合理的环境铺垫以后,作者以第一人称方式,借助僧人之语,娓娓叙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这种通常的讲故事方法运用得自然纯熟,得心应手,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可信性。 借他人之口讲一件奇闻逸事不难,难的是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在方寸之地内完成就更显其难。然而作者竟毕其功,不愧大家手笔。游僧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但正面描写笔墨不多。却给人以深刻印象,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俗话说:“不见高山、不显平地。”说的也是对比的艺术作用。鲁迅在《论俗人应避雅人》一文中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环,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既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者,就是这。”小说通过群猴的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以及游僧和群僧的对比反衬游僧的聪明才智,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极力渲染群猴的肆虐。这群猴“盖以千数”,猴多势众,胆大妄为,利用佛徒僵守佛戒,光天化日之下入寺捣乱。“炊饭才熟,辄连臂入厨,舁甑著地攫食之,且抛弃蹂践,必尽乃止。”这些描绘精彩绝伦。作者这里紧紧抓住群猴的动作,“连臂”、“舁甑著地攫食”、“抛弃蹂践”,准确、具体、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猴的凶顽恣肆,游僧设计以后,群猴的嚣张气焰一变而为惊慌窜逃。作者也是用“急奔”、“悉力窜走,不敢回顾”等形神兼备的动作描写,活现出群猴作鸟兽散的惊恐狼狈。 面对群猴胡闹,群僧虽“不胜厌苦”,却只是一味消极躲避。作者以“坚闭门,携碗盛贮,藏诸袖中,归房内良久,然后敢食“这一精微的细节描写,形神毕肖地揭示了恪守佛规、束手无策的众僧的狼狈,无能、无可奈何、小心翼翼而又战战兢兢的复杂多变心态。 作者所以不惜笔墨极写群猴之凶闹,群僧之愚怯,目的是突出游僧。这比全部正面描写效果更佳,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有了这些有力的反衬,正面描写就可以大大节省。作者只通过记叙游僧一句话和治猴的简单叙述使最后完成了人物塑造。面对猖獗的猴害,游僧不屑一顾,丢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誓言:“吾有一计,当使永断踪迹。”何等自信,何等胸有成竹!治猴方法也很简单:以猴治猴。这一情节围绕“治”字,分别以逮猴,灌猴,驱猴三个层次加以展开。一二层次不过是朴实的记叙,第三个层次艺术上很有新意。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和心理刻画,把驱猴写得生动风趣,令人生笑。被墨汁浑身灌黑的二猴“自视毛色浸异,急奔巢穴寻其类。其类望见,良以为他恶物也,悉力窜走,不敢回顾。黑者逐之愈切。”这一情节,准确、生动、传神,维妙维肖地展示出群猴莫名其妙,惊恐急切的心理。 文章最后,作者以“不三日,满山皆空”句戛然而止。看似平平,实则点睛之笔,从事情的结局映衬出游僧过人的智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