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前角灰质炎后医疗体育
脊髓前角灰质炎亦称“小儿麻痹症”。常累及脊髓某些节段的前角而导致肢体软瘫,以下肢受累为多见。
医疗体育的作用是:
❶促使未受损的或有恢复可能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增粗,以增进有关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
❷预防和矫治肌肉与筋膜挛缩和关节畸形。
❸ 训练和发展正确的动作定型,防止异常动作定型的形成和矫正不良运动习惯。
❹促进代偿功能的发展。
从明确诊断后起即应重视预防肌肉与筋膜挛缩引起关节畸形。畸形的发生往往由于肌肉瘫痪后其拮抗肌收缩不受牵伸,日久发生挛缩,或由于引力的影响使肢体长期处在不当体位下所致。下肢瘫痪患者常因膝屈曲挛缩或踝足部畸形而严重影响行走功能。为了防止畸形,在急性期要将患肢置于功能位置,并应用热湿敷以减轻肌肉疼痛和紧张。对恢复期患者,要认真进行被动运动以充分牵伸软弱肌群的拮抗肌以及紧张的筋膜组织 (注意髂胫束和跖腱膜),但不能牵扯瘫痪的肌肉。下肢瘫痪较重者,在活动时要用小夹板或支架等给以适当的支持和保护,以免引起膝过伸、踝内外翻等畸形。
对恢复期患者,要仔细确定受累肌群的范围和瘫痪程度。对瘫痪肌肉进行长期的肌力锻炼和按摩。所用按摩手法,早期为表浅的推摩,以后增加轻柔的揉捏,后期还可加用拍打法。按摩是有效的辅助治疗,但不能替代主动的肌力锻炼。
瘫痪肌肉的锻炼从肌肉疼痛消失后开始进行,其方法为:
❶对肌力微弱的肌肉,可应用本体促进法进行训练,以促使较多的运动神经元参与活动。亦可将肢体放在平滑的板上进行操练,或在温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使动作较易完成。
❷瘫痪肌肉肌力达三级后,尽可能采用动力性抗阻练习,使有关肌肉的肌纤维能较快增粗,并防止废用性萎缩。
❸除发展肌力的练习外,要适当进行平衡协调功能的训练。
进行肌肉训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准备姿势,防止其他肌肉的替代运动。要连续多日反复练习相同动作,形成巩固的动作定型。要避免引起肌肉的过度疲劳,否则容易出现不需要的代偿动作,甚至形成不良习惯,反而加重肌肉萎缩。
对少年儿童患者的训练还要考虑到年龄特点,进行体疗时多采用有兴趣的方式和动作以诱导患儿进行操练。下肢瘫痪较重者在发病初六个月内宜适当限制直立位活动与行走。在练习站立和行走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对婴幼儿患者可多作按摩,并设法诱发反射性动作,对能合作的少年儿童则应强调主动的功能锻炼。为了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须能得到家属的密切配合。
下肢肌肉的神经支配不能恢复时,有些患者通过适当发展其他肌肉的代偿功能,可以改善运动能力。例如股四头肌恢复困难者可加强臀肌和腓肠肌,以保持膝关节稳定。一部分患者须作矫形手术,手术前后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股四头肌麻痹患者进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肌腱移位术,术前须矫正髋膝屈曲挛缩等畸形,并发展腘绳肌力量。术后拆除石膏绷带后要积极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和训练移位肌肉从事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