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肌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两群。胸上肢肌起自胸壁前面或侧面止于肢骨,包括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及前锯肌。胸固有肌包括肋间肌、胸横肌及肋下肌。
胸大肌 胸大肌呈扇形,位于胸前上分,其起点有三部(见图):❶锁骨部,起自锁骨内侧半的前面,肌束斜向下外;
❷胸肋部,起自胸骨柄与胸骨体前面半侧以及上位6~7肋软骨,肌束横行向外;
❸腹部,薄弱且小,起自腹直肌鞘前层,肌束斜向上外。各部肌束向外侧聚集,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止端腱折叠为前后两层,开口向上。前层自上而下依次连于锁骨部和胸肋部的大部分肌束;后层自下而上接续来自胸肋部的小部分和腹部的肌束。此肌下缘构成腋前襞。肌的锁骨部与三角肌之间有三角胸肌沟,沟的上段即锁骨下窝。胸大肌的起止点常有变异;锁骨部可与三角肌融合;胸骨部分可越过正中线与对侧者交叉; 腹部起点可下延到脐; 胸肋部可延伸至背阔肌;可能部分缺如,多见于胸肋部,亦偶见全肌缺如者。在胸大肌止端腱与肱二头长头腱之间常有一胸大肌(滑液)囊。胸大肌受胸外侧神经及胸内侧神经(锁骨部C5~6,胸肋部C7~T1) 支配; 接受胸肩峰动脉、胸最上动脉、胸外侧动脉、旋肱前动脉及胸廓内动脉之支的供给。功能: 可收、内旋和屈臂。锁骨部协同三角肌前部及喙肱肌屈臂;胸肋部协同背阔肌及大圆肌对抗阻力,下压已屈的臂。上举臂固定时,牵引躯体向上;臂固定亦可提肋助深吸气。肌电图研究证实:在屈臂时锁骨部有电位活动,对抗阻力内旋时,活动明显; 在收臂时胸肋部起重要作用;抗阻力内旋及下压前举之臂时,均有电位活动; 深吸气时肌有活动,平静呼吸时肌无活动。
胸小肌 胸小肌呈长三角形,列于胸廓前上部的外侧,胸大肌的深面。它以肌齿起自第3~5肋外侧面的上缘接近肋骨与软骨结合处。肌束向上外集中成扁腱,在喙肱肌的内侧止于肩胛骨喙突上面和内侧缘。此肌起点可变动于第1~5肋之间;止点可越过喙突,通过喙肩韧带、肩关节囊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偶见胸小肌分出细小肌束并入锁骨下肌或胸大肌。此肌受胸内侧神经(C6~8~T1)的支配; 接受胸肩峰动脉及胸外侧动脉供给。功能: 胸廓固定时拉肩胛骨向前下;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助深吸气。肌电图证实,在平静呼吸时胸小肌肌电静息,强力吸气有电位活动。
锁骨下肌 锁骨下肌起自第一肋骨与软骨结合处,肌束斜向上外,止于锁骨中1/3的下面。此肌偶被一韧带或胸最小肌所代替;肌止端亦可附着于喙突或喙肩韧带、肩峰甚至肱骨。在锁骨下肌后方,可另有一个后锁骨下肌,起自第1肋骨的上面向后越过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浅面,止于肩胛骨上缘喙突基底。此肌由锁骨下肌神经(C5~6)支配,接受胸肩峰动脉、胸最上动脉供给。功能:下拉锁骨并固定之,可上提第1肋助吸气。此外,偶尔有胸最小肌位于锁骨下肌之前,起自第1肋软骨和胸骨止于喙突。偶见胸锁骨肌自胸骨柄延至锁骨,位于胸大肌与喙锁筋膜之间。
前锯肌 前锯肌是锯齿状扁肌,位于胸廓外侧壁,它以肌齿起自上位8~9个肋的外侧面和上缘,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可分为三部:
❶上部,起自第1~2肋及第1肋间隙的筋膜,止于肩胛骨上角腹侧面;
❷中部,起于第2~4肋。肌束扩展成三角形,其底边止于肩胛骨脊柱缘全长;
❸下部,起自第5~8肋,肌齿与腹外斜肌的肌齿交错,肌束集中止于肩胛骨下角腹侧面。此肌起点常有增减,变动于上位1~10肋之间。前锯肌受胸长神经(C5~7)的支配,接受胸背动脉与胸外侧动脉供给。功能: 可拉肩胛骨向前,有助于臂的屈。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改变关节盂的方向,助臂上举。前锯肌拉肩胛骨向前的作用与斜方肌、菱形肌拉骨向后的作用相对抗。前锯肌下部协同胸小肌下拉肩胛骨的作用与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和菱形肌上拉的作用相对抗。因而可稳固肩胛骨,以利臂的推压动作。
肋间外肌 肋间外肌位于11对肋间隙内,后达肋结节,前至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继续向前接连肋间外膜,并借以附于胸骨外侧缘。肌束起自上位肋骨下缘,肌束在胸后部斜向下外,在胸侧壁斜向下前,于胸前壁则斜向下内,止着于下位肋骨上缘。肋间外肌受1~11胸神经(T1~11)支配;接受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最上动脉及肋间最上动脉的供给。功能: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肋间内肌位于11对肋间隙内,居肋间外肌深面,前达肋间隙前端,后至肋角,自肋角向后即为肋间内膜所代替,附于肋横突上韧带。肋间内肌起自下位肋的肋上缘,止于上位肋的下缘肋沟内侧; 肌束方向几与

胸肌与腹肌(前面观)
1.胸大肌 2.腹直肌鞘(前鞘) 3.腹外斜肌 4.腹外斜肌腱膜 5.腹股沟管浅环 6. 腹内斜肌 7. 腹直肌 8. 前锯肌
肋间外肌者垂直。神经支配及血管供给与肋间外肌同。功能:降肋。
肋间最内肌 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内肌的深面,常很薄弱,间或缺如;在下部肋间较明显,居肋间隙中部,其肌束走行方向与肋间内肌一致。实际上肋间最内肌只是肋间内肌的一部分,而被走在它们之间的肋间血管、神经隔开。其功能及神经血管供给同肋间内肌。目前,对肋间肌的功能尚有争论。据肌电图研究: 肋间肌作用的程度与范围,与呼吸运动的深浅有关。上位肋间肌在平静呼吸时,有非节律的持续性电位活动; 强力吸气时活动增加,强力呼气时活动减低。肌的收缩可维持肋间张力,当胸内压改变时,能制止肋间隙内陷或膨出。下部数个肋间肌在平静吸气时具有节律性收缩,可扩大胸腔下部的横径。
肋下肌 肋下肌位于胸廓后壁的内面。数目不恒定,在胸壁的下部较发达,上部常缺如;每一肌束起自肋角附近的内面,止于下位第二或第三个肋的内面,肌束方向与肋间内肌一致,由相应的肋间神经及肋间动脉供给。功能为降肋助呼气。
胸横肌 胸横肌位于胸廓前壁的内面。起自胸骨体后面下1/3的侧缘和剑突的后面,肌束斜向上外,以肌齿止于第2~6肋软骨的下缘和内面。此肌的起止附着常有变化,肌齿可有增减,两侧的大小多不对称,或一侧缺如。胸横肌受第2~6肋间神经支配,接受胸廓内动脉供给。功能:下拉肋助呼气。
有时在胸大肌浅面可见胸骨肌。其形态结构不恒定。多为小束皮肌或扁肌,亦可呈二头、二腹或半羽等形状。此肌纵列于胸骨侧方与胸骨侧缘之间的距离不定,有时与胸骨交叉。肌的起点亦常变化,可起自腹直肌鞘前层或浅筋膜,第3~9肋之间的几个肋软骨;止于胸骨柄、胸骨体、胸浅筋膜、胸固有筋膜、第2~3肋的某一肋软骨的前面或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两侧可不对称或一侧缺如。此肌在中国人的出现率为13%左右,新生儿出现率较高。肌接受肋间神经、或胸内、外侧神经的支配和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