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章德茂,作者的友人章森,字德茂,此时是大理少卿。这首词借送章德茂使金,对他寄予殷切的希望,实际抒发的是作者力主恢复中原、反对议和的志愿,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必胜的信念,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词的上片,围绕使虏之事赞扬章氏独当重任的精神,鼓励他充满民族自信,不可卑躬屈节;下片愤慨南宋王朝士气消沉,显示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北群空,伯乐经过冀北,马群遂空。这是以骏马作比,意思是南宋不缺乏人才。依旧只流东:用河水东流作比,意谓岂能长期蒙受屈辱。藁街,《汉书·陈汤传》载,陈汤斩匈奴单于后奏请“悬头藁街”。腥膻,牛羊的腥臊气。这里指土地被金人占领。 全词直抒胸臆,豪气纵横,淋漓痛快。词人那充满民族自尊感的磅礴正气,那爱国、忧国的炽热灼人的感情,喷薄而出,洋溢满纸,令人振作,促人奋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陈廷焯评这首词: “同甫《水调歌头》云: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精警奇肆,几于握拳透爪,可作中兴露布(檄文)读。” (《白雨斋词话》)不仅是陈亮的代表作,在南宋爱国词中也是杰出的篇章。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③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④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⑤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⑥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⑦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⑧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⑨ 【注释】 ①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章森字德茂,广汉(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进士。在孝宗淳熙十一年八月使金,贺金主正旦,词即写在此时。章森曾为侍郎,故称大卿。②南师:指南宋北伐的军队。谩说:休说。北群空:原指没有良马,这里借喻没有人才。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③只手:独力支撑的意思。④洋洋:水大的样子。⑤穹(qiong穷)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圆形,如今天的蒙古包。藁(gao搞)街:西汉首都长安街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地方。⑥“尧之都”三句:中原地区是尧、舜、禹的故都。壤,土地。封,疆域。⑦戎:古代对西北方少数民族的鄙称,这里代指金统治者。⑧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⑨胡运:指金朝的气数。赫日:火红的太阳。 【译文】 时间已经很久,不见宋朝出兵北伐。但休说堂堂中国没有英雄豪杰可夸。如今,你仗义出使,单人独马,重振我华夏子孙的威风,不辱国家。你身为万夫精英的堂堂汉使,岂能如河水永世东流,屈辱地跪拜在金庭阶墀之下?姑且再向金廷拜贺一次吧,终有一天会将敌酋的头颅拿到藁街悬挂。 尧的京都,舜的土地,禹的疆域,中国总有英雄耻被金人管辖。即使是一个半个,铁骨铮铮也会让敌人害怕。万里封疆已被敌人弥漫的腥膻气践踏,为祖国捐躯的英灵,你们在哪里?浩然正气何时能压倒邪气通天下?不问可知,金朝灭亡的命运早已注定,灭虏复仇,宋朝定会红日当空,普照天下万家。 【集评】 清·李调元:陈同甫无媚词,与稼轩同唱和,笔亦近之。余甚爱其《水调歌头》一阕云:‘不见南师久(略)’读之令人神王。”(《雨村词话》卷三) 清·冯煦:龙川痛心北虏,亦屡见于辞,如《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念奴娇云:‘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贺新郎云:‘举目江河休感涕,念有君如此何愁虏。’又:‘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以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蒿庵论词》) 清·张德瀛:“……陈同甫之《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皆可于史传中参证同异。”(《词征》卷五) 清·张祥龄:“龙川《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世谓此等为洗金钗钿盒之尘,不知洗之者在气骨,非在选字。周、姜绮语,不患大家。若以叫嚣粗觕为正雅,则未之闻。”(《词论》) 清·陈廷焯:“同甫《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精警奇肆,几于握拳透爪。可作中兴露布读,就词论,则非高调。”(《白雨斋词话》卷一) 【总案】 这首词是为章森出使金国而作。由于宋金和议,南宋皇帝尊金主为叔父,所以每逢过年和金主生辰(即万春节),南宋皇帝便要派使臣去金国表示祝贺。对于这种可耻的行径,陈亮深为不满,当章森使金时,他以充沛的民族自豪感和必胜的信心,唱出了《水调歌头》这阕气吞斗牛的“壮歌”,对南宋王朝的软弱和屈辱进行了嘲讽,充分表现出作者渴望报仇雪耻与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此,这首词和一般的送别酬唱绝然不同,虽题为“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而实际是借此抒发作者的爱国壮志与国耻深仇必将洗的坚定信念。上片写“使虏”而引起的感慨。讽刺南宋偏安江左不图恢复的错误政策,说明堂堂南宋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备受压抑,不得重用,所以才使妥协投降势力占据统治地位,出现了“不见南师久”这一不幸局面。下片侧重于对南宋屈辱投降进行嘲讽,对南宋王朝丧失土地、屈辱求和进行尖锐的批判。并为改变麻木不仁的政治局面,大声疾呼:“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号召爱国的有识之士,奋起抗敌,继承和发扬保卫祖国的光荣传统,伸正气于天地之间。总之,这首词写得气势磅礴,情辞慷慨,痛快淋漓,和岳飞的《满江红》一样,给人的是战斗的鼓舞和力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