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念奴娇 登多景楼》·陈亮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是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是向当时的道学“举起投枪的一位封建异端学派”。他坚决主张北伐收回中原失地,反对苟安一隅。以言论警策震惊天下,在词坛上又是“不作一妖语媚语”的硬汉。这首《念奴娇》是他登上多景楼时写的,从词里所表现的思想、所抒发的感慨来看,真能“起顽立懦”,使人振奋。多景楼在江苏丹徒县北固山甘露寺内,北临长江,隔江可以遥望军事重镇扬州。熟研军事历史的陈亮,登临这里,慷慨淋漓地抒发了感今怀古的豪情。 “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登临多景楼的人,今古不知凡几,其中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这里的山川形势?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意思是说,长江固然是有天然险要,难道就可以认为这是上天注定不能打破的南疆北界吗!这话其实是针对朝廷上那班保守求和的人说的,话里颇含讽刺意味。“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想起从东吴、东晋到宋、齐、梁、陈,在建业(南京)建都者,只是划江自守,毫无壮志雄心;甚至为了一门一户的私人利益,甘愿退缩江南一角,这真是可耻可笑了。上片是作者在多景楼上放眼山河时,从眼前景色想到许多历史事实。在字面上虽是指摘六朝,骨子里却是针对现实的。 东晋时有王谢两姓大族,其中不少人成为东晋朝廷里的核心人物,掌握军政大权,后人提及东晋这些权势人物时,往往省称王谢。有一回在新亭(今南京市南)宴饮,在坐的人都相对流涕,下片开头,作者便讥笑这种人物,因为他们没有恢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却又假惺惺地洒些眼泪,模仿着英雄的样子,这话的目的当然不在讥古,而在讽今。下面笔锋一转,转到当前,作者索性站出来申述自己的主张。“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晋书·祖逖传》载:祖逖带着一批勇士渡江北发“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作者希望南京朝廷也让像祖逖一样的人才发挥力量。“小儿破贼”,《晋书·谢安传》说,谢安当苻坚以数十万大军进攻东晋时,使弟谢石、侄谢玄率军迎战,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以破贼。作者便用这个典故,目的在于鼓励南宋朝廷,不要以为北方敌人貌似强大就不敢碰它。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念奴娇 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②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③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④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⑤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⑥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⑦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⑧ 【注释】 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其地北面长江,登之可以极目远望。②危楼:高楼。还:通“环”。③鬼设神施:比喻天然地势的险要,非人工之所能为。④一水:指长江。⑤王谢:原指六朝时南京门阀士族王、谢二氏。这里泛指南宋士大夫。⑥河洛:黄河,洛水,指沦陷的中原地区。腥膻:牛羊身上的腥膻气味。因金人喜食牛羊肉,故借此代指女真贵族统治集团对中原地区的占领和统治。⑦中流誓:用晋时祖逖北伐,在长江中击楫为誓的典故。 ⑧小儿破贼:指率晋军与前秦苻坚作战获胜的谢安之弟谢石与侄儿谢玄。强对:对,敌。即对抗之强敌,指金统治者。 【译文】 在高耸的多景楼上,我极目向四周眺望,可叹苍天白白设下长江天险,古往今来,却寥无几人能识赏。鬼斧神工,形势雄奇,却直被认作分裂南北的天然界网。眼前大江在京口之北横卧,东南西三面山冈连环似屏障。正是北上争雄杀敌的好战场。恨六代王朝凭借天险只成偏安,图谋私利的腐败者哪还顾国家的存亡。 可笑王、谢之流,也曾到此登高远望,竟冒充英雄故做姿态,扮出英雄流涕的爱国模样。依仗这险要山川却把沃土中原双手拱让,只落得,黄河、洛水两岸腥膻之气四处弥漾。凭如此地势,正好长驱北伐,不必再犹豫,勇往直前别彷徨。要效法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过长江。学谢安闻胜色如常,形势既然手我有利,何须再问强敌是否强悍和猖狂。 【集评】 清·冯煦:“龙川痛心北虏,亦屡见于辞,……《念奴娇》云: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以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蒿庵论词》) 清·张祥龄:“《念奴娇》云:‘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世谓此等为洗金钗钿盒之尘,不知洗之者在气骨,非在选字。周·姜绮语,不患大家。若以叫嚣粗觕为正雅,则未之闻。”(《词论》) 现代·胡云翼:“向来写怀古词总不免夹杂一些抚今追昔的伤感成分,这是一个例外,他批判了东晋士大夫悲观、失望的情绪,重申祖逖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积极、豪迈的精神,在南宋词人中是不多见的。”(《宋词选》) 【总案】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他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奴娇》,实际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它的目的在于批判现实,鼓舞斗志,使南宋统治集团认清形势,振作精神。所以,作者在词中侧重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加以对比说明。一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进行对比:描述了长江天险的地理形势,指出这种有利形势并非“若穴之藏虎”,而是“做出争雄势”,是“虎之出穴”。二是用历史经验来进行对比。作者以立誓北伐的祖逖和打败苻坚的谢玄等人作为正面英雄加以称赞,让南宋王朝从这些人身上汲取力量医治自己政治上的忧郁症和软骨病。全词豪气纵横,议论风生,激昂慷慨,充满北伐必胜的坚强信心。这对“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小朝廷,对那些把长江“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的投降派,是有力的鞭挞和尖利的讽刺。宋词中写多景楼的作品为数不少,但却很少有象陈亮这首词写得这样气宇轩昂、有雄视百代之概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