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胁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胁痛

症状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赤水玄珠》卷四:“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痰饮,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以胁痛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肾亏气虚亦可致胁痛。《医碥·胁肋痛》: “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又如暑热、湿热、肝阴虚、肝血虚及肝肾不足,均可导致胁痛。详各有关条。

胁痛

泛指发生于胸胁部的各种疼痛。胁部为肝、胆两经的循行部位,故痛多与其疾病有关。其次,心、肺、脾、肾的经脉也与胁部有连属关系,故其病变也可以反映到胁部而引起疼痛。

胁痛

病症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病位属肝胆。多由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及肝阴不足所致。气郁多胀痛,游走不定;血瘀多刺痛而有定所;疼痛剧烈,口苦苔黄属湿热;绵绵隐痛为阴虚。治疗应以通为主,实证多采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等法;虚证以滋阴柔肝为治,佐以疏肝。

胁痛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的病证。《黄帝内经》称“两胁中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肋间神经痛、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就临床分四型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两胁胀痛,走窜不定,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老年人多因精神抑郁,屈不得伸,怒不得泄而发。治以疏肝理气,轻证药用四逆散(见“呕吐”),不效可改用柴胡疏肝散汤剂煎服。若气郁化火见心烦口苦,溺黄便秘可加丹皮、栀子各10克、川楝子、元胡各6克。
瘀血停着两胁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痞块,舌质暗,脉沉涩。老年人多因外伤或久痛不愈,气血凝滞而发本证。治以祛瘀通络,药用旋覆花汤(《金匮要略》方:旋覆花10克、新绛10克、葱3寸)加丹参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瘀血较重,疼痛甚者,用复元活血汤加莪术6克、三棱10克。
肝胆湿热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溺黄、舌苔黄、脉弦滑数。老年人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胁痛日久,湿热内生,薰蒸肝胆所致。治以清热利湿,药用龙胆泻肝汤。若见黄疸者加茵陈30克、黄柏10克;若砂石阻滞胆道可加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郁金10克;若兼有胃肠燥热,大便不通可加大黄6克、芒硝6克以泄热通便。
肝阴不足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则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人到老年,肝肾渐虚,或久病精血暗耗而致。治以养阴柔肝,药用一贯煎。若心中烦热甚,可加炒栀子10克、酸枣仁10克以清热安神;若眩晕甚者,可加黄精15克、女贞子10克、菊花10克以益肾清肝。
胁痛一证,若治疗得当大多可获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日久,转成慢性胁痛,或气血瘀凝演变为症瘕痞块或肝痛等证。预防本证的发生,关键要保持情志顺畅,避免郁愤暴怒。患病后应注意调养,饮食宜清淡,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并要及时进行治疗。

☚ 便秘   噎膈 ☛

胁痛xié tòng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三焦)(38)。病证名。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赤水玄珠》卷四:“胁痛有风寒,有食积,有痰饮,有死血,有虚,有气郁,有火,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以胁痛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肾亏气虚亦可致胁痛。《医碥·胁肋痛》:“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又如暑热、湿热、肝阴虚、肝血虚及肝肾不足,均可导致胁痛。

胁痛xiétòng

病症名。出《素问·缪刺论》等篇。胁肋一侧或两侧的疼痛。胁肋为足厥阴、足少阳两经循行所过, 故发病多与肝、胆疾患有关。另如心、肺、脾、肾等脉, 亦均行达胸胁、胁腹等部, 故各脏病变均可发生胁痛。胁痛有外感内伤之分, 虚实之辨,左右之别。外感如风寒、暑热、疫疠的侵袭, 内伤如气郁、痰饮、瘀血、食积等, 均能影响肝胆等脏腑经络气血的畅行而致胁痛。临床有风寒胁痛、暑热胁痛、肺邪胁痛、运气胁痛、肝郁胁痛、肝气胁痛、死血胁痛、停饮胁痛、湿热胁痛、食积胁痛、干胁痛及季胁痛等。详各条。另有肝阴虚、肝血虚、肝络不和、肝肾不足、肝脾气血亏损、肝胆郁热、肝或脾肿大等, 均可产生胁痛, 宜结合兼症, 综合辨证治疗。

胁痛

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比较多见。两胁乃肝胆之分野,为足厥阴、足少阳两经循行所过,故发病常与肝、胆疾患有关。又因心、肺、脾、肾等脉,亦行达胸胁、胁腹等部,故诸脏病变亦可发生胁痛。如《景岳全书·胁痛》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两经,以二经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
病名考证
胁痛的名称出《内经》。如《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内经》及其后历代文献,根据胁痛不同的部位,有季胁痛、左胁痛、右胁痛,以及《杂病源流犀烛》上所谈到的胠胁肋痛等。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内经》认为胁痛主要由肝胆两经病变所引起,但与风、热、瘀等病邪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刺热篇》中又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灵枢·五邪》篇也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后世医家对胁痛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指出:“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丹溪心法·胁痛》说:“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医学正传·胁痛》“盖心生血,肝纳血,因大怒而血不归经,或随气而上出于口鼻,或留于本经而为胁痛。又或岁木太过,而木气自甚,或岁金有余,而木气被郁,皆能令人胁痛……或有清痰食积,流注胁下而为痛者,或有登高坠仆,死血阻滞而为痛者,又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致脾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为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 《医学入门·胁痛》认为左右胁痛,其病因不一。说:“胁痛本是肝家病,宜分左右审实虚,左为怒火与死血,右食痰饮七情居,两胁常兼左右症。”张景岳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胁痛》说:“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者,则间有之耳。”《症因脉治·胁痛论》:“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或肾阳不足,虚阳上浮,皆成胁肋之痛矣。”《证治汇补·胁痛》说:“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袭,跌仆伤形,叫呼伤气,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室而痛者,间亦有之。”《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今胠胁肋痛,固由于肝邪之实,而所谓肝邪者,不越气、血、食、痰、风寒五端。试先言五者之由,再详症之所属。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一曰死血,由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胠胁肋痛,按之则痛益甚;一曰痰饮,由痰饮流注於厥阴之经,以致胠胁肋痛,痛则咳嗽气急;一曰食积,由食停胁下,有一条扛起,以致胠胁肋痛;一曰风寒,由外感风寒之邪,留着胁下,以致胠胁肋痛。此五者,皆足致痛。而惟怒气瘀血居多也。” 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外感风、寒、湿、热、疫疠诸邪,或内因情志失调,均可导致络脉失养,肝络不和,肝胆疏泄不利,气血凝滞而发胁痛。胁痛的常见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肝气郁结: 由於情志抑郁,恼怒伤肝,使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滞胁痛。
瘀血停着: 由於气郁日久,或跌仆伤络,以致气滞血瘀,络脉阻痹,不通则痛。
肝阴不足: 由於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耗血伤精,致使络脉失养而致胁痛。
肝胆湿热: 由于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於肝胆,肝络失和,疏泄无权而致胁痛。
外感风寒: 由于起居不慎,感冒风寒之邪,留滞胁下,或外邪初感直中少阳,均可致胁肋疼痛。
分类
一般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来分,其中《景岳全书》和《症因脉治》均以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分类。属外感胁痛的,主要指外受风、寒、暑、湿等邪所引起的胁痛,常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等兼证。常见的有《丹溪心法》的湿热胁痛,《医学纲目》及《症因脉治》的运气胁痛、肺邪胁痛、《杂病源流犀烛》和《类证治裁》的风寒胁痛,即后世所称的感冒胁痛。以及目前临床上所称的暑热胁痛、暑湿胁痛等;属内伤胁痛者,主要指由七情郁结,或恼怒伤肝,肝火上冲,或瘀血内结,气机不疏,或痰饮食积等所引起的胁痛。常见的有《医方考》的肝气胁痛,《证治准绳》的停饮胁痛,《金匮翼》的肝郁胁痛、肝虚胁痛、肾虚胸胁痛、肝火胁痛、污血胁痛,以及《杂病源流犀烛》的气郁胁痛、食积胁痛等。目前临床上多按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进行分类。
辨证要点
除辨明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外,并须结合气、血、虚、实及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外感胁痛者,常伴恶寒,发热,咳嗽,或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发热较甚,口渴有汗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倦等外感兼症。内伤胁痛较为多见。若气滞胁痛者,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常伴有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嗳气,妇女乳房作胀,二便不利等症;若血瘀胁痛者,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更甚,常伴有面色晦滞,舌唇青紫、或有瘀斑点,或胁下有痞块等症;血虚胁痛者,以隐痛为主,绵绵不已,或时作时止,常伴有遇劳后或忍饥后辄复发的特征,或兼见口干,舌红,眩晕,潮热,心烦,脉细等阴虚内热证候;至于肝胆湿热实证的胁痛,往往疼痛剧烈,阵发加剧,拒按等为主,常伴有口苦、苔黄、尿赤、便秘、胸闷、纳呆或黄疸等症。《证治汇补·胁痛》:“胁痛宜分左右,辨虚实。左胁痛者,肝受邪也。右胁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胁胀痛者,气滞也。左右胁注痛有声者,痰饮也。左胁下有块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胁下有块作痛,饱闷者,食积也。咳嗽引痛,喘急发热者,痰结也。时作时止,暴发痛甚者,火郁也。满闷拒按,烦躁多怒者, 肝实也。 耳目𥉂瞆,爪枯善恐者,肝虚也。隐隐微痛,连及腰胯,空软喜按者,肾虚也。胁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气伤也。胁内支满,目眩,前后下血者,肝血伤也。两胁搐急,腰腿疼痛,不能转侧者,湿热郁也。胸右近胁一点刺痛,内热咳嗽者,肺痈也,当须防之。” 此可作临床辨证时参考。古代医家对胁痛的辨证,还有左血右气,左肝右肺,左阳右阴之说。如《医学入门·胁痛》:“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肝阳血阴,右肺阴气阳,在气在血何以辨之? 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通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自可辨识。”此外,《医学入门·胁痛》中把胁痛的危重病证称为干胁痛。说:“虚甚成损,胁下常一点痛不止者,名干胁痛。甚危。”而将胁痛久久不止而成积者,称为肥气和息贲。胁痛二三年不巳者,乃瘀痰结成积块,肝积肥气,肺积息贲,发作有时。”《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也说:“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状如复杯,有足,似龟形,久则发咳呕逆,脉必弦而细。皆肝家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治法宜和肝散结。”
病证鉴别
胁肋与上腹、胸、腰等部位相邻。临床必须与胃脘痛,胸痛或心痛及腰痛相鉴别。若在上腹部即心窝部疼痛,属胃脘痛,常伴嗳气,吞酸,呕吐等症状。参见“胃脘痛”条。若两胸部疼痛而牵引胁肋痛者,须与肺痈咳嗽相鉴别。若左侧胸部突发疼痛难忍者,须与心痛相鉴别。参见“心痛”条;若肋缘下,腰背部疼痛则属腰痛。参见“腰痛”条。
治疗原则
主要按外感、内伤、虚证、实证等进行辨证施治。如《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对胁痛的治疗论述也较全面,指出:“胁痛多半是实,不得轻予补肝,能令肝胀也。治实大忌柴胡,若川芎则必用。暴怒伤血,必和血,死血阻滞,必日轻夜重,午后发热,脉短涩,当祛瘀,有块必消块,以上左病。气痛须调气,有痰须导痰,食积当消导,以上右病。此气血食痰分见於左右者也; 若风寒,则不论左右皆有,稔和外感之邪,必表散。有两边俱痛者,则于前药加减参用,痛甚,加醋少许,此皆治实之法也;亦有痛时目𥆨𥆨无见,耳无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者,其脉必虚,切不可作实治。须看大便,大便通和。咳嗽,肝火侮肺金也,若连胸腹胀痛,大便不通,为瘀血停滞,须先通之,随即用补益。又或酒色过度,当胁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惟大补气血而巳。此皆治虚之法也。”综合各家之说,治胁痛须掌握以下几点: 因外感风寒、暑湿、湿热、疫疠等邪而发胁痛者,治宜祛散外邪为主;内伤胁痛的治疗较复杂,必须灵活辨证用药。若以肝气郁滞为主者,治宜疏肝理气;若气郁犯火者,可加用牡丹皮、山栀等药;若肝实而胁痛者,治宜泻肝泄热去其实;若为肝虚胁痛者,治宜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若为蓄血胁痛者,治宜祛瘀通络;若食积胁痛者,治宜消食化积;若痰饮胁痛,治宜导痰蠲饮;关於㯏气胁痛的治疗, 其虚证者,治宜健脾温消;其实证者,治宜去着消积。
祖国医学对胁痛的认识,其范围包括殊广,如现代医学中所称肋间神经痛,各种肝胆系统急慢性炎症、肝脾肿大、胆道结石、蛔虫、早期肝硬化、肿瘤和呼吸系统等某些病变所出现的胁痛,都属祖国医学的胁痛范畴。

☚ 中虚胃脘痛   外感胁痛 ☛

胁痛

胁痛

胁痛,是指常感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的病证。内伤胁痛多由肝郁气滞,或瘀血停着,或肝胃不和,或肝血不足,或痰饮内停等原因所引起。治法如下:
(1) 胁肋胀痛,走窜无定,疼痛常因情志不舒而加重,胸闷不适,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舌苔薄,脉象弦而或紧者,多为肝郁气滞之证。可用:
❶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以疏肝气; 然后默念“呵”字呼气,以祛肝邪,呼后吸,吸后呼,反复为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❷每日丑、寅时,正坐,拗头颈左右顾,同时两手左右托各三、五度; 托时两手与头颈拗扭方向相反,继叩齿咽津,再行“六字诀”的“嘘”字吐音呼吸法(《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2) 胁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受寒则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者,多为瘀血停着所致。可用:
❶端坐、伸腰,右手承右胁,高举左手,鼻纳气七息: 换手为之,除瘀血(《诸病源候论》卷三)。
❷正坐,以两手分按两大腿,徐向左右转身三、五度极; 次以两手交叉并将手心翻向外,向前向后推缩三、五度(《遵生八笺》卷三)。
❸当右胁肋气脉不通作痛时,将左手从右胁部推向左侧,同时用意识将胁积气引走; 当左胁肋气脉不通作痛时,将右手从左胁肋部推向右侧,同时用意识将左胁肋积气引走; 如左右胁肋均作痛,则按上述两式反复交叉进行。气行则血行,瘀血去,则疼自止(《内外功图说辑要·诸仙导引图》)。
(3) 凡兼见胸胁胀满,无故叹息,胃部作痛,嗳气吞酸,嘈杂呕噁,苔薄黄,脉弦紧者,多属肝胃不和为患。可用:
❶按“六字诀”中“嘘”字气法及“呼”字气法行功 (见“六字诀”条)。
❷平坐,合两脚掌,仰头,以两手挽脚腕起摇动十五次。
❸席地而坐,以两手拓地,将身提起,将腰脊略努向前三、五度止(上二法,均见《活人心书》)。
(4) 凡胁肋隐痛,绵绵不休而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耳鸣,口干咽燥,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多为肝血不足为患。可用:
❶“肝脏修养法”结合 “肝脏导引法”(见“五脏导引法”条) 进行锻炼。
❷不拘时刻,常行“嘘吸”补泻之法(吸气长,而嘘气短),久而肝血渐旺而胁肋痛止(《“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
(5) 凡胁肋胀痛而兼见胃脘堵闷,时吐痰涎,头目眩晕,肢体沉重,苔白腻,脉濡滑者,多为痰饮内停,肝气不行所致。可于胁肋胀痛时,先以意念存胁肋痛处,次存想“烧”之(“保生秘要”转引自《杂病源流犀烛》)。

☚ 喉痹   背痛 ☛

胁痛

胁痛

胁痛,是由于肝火盛,肝气瘀结而产生胁痛的一种病证。胁痛有一侧性,也有两侧性,有持续性,也有发作性,有时咳嗽,深呼吸时出现疼痛。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少阴人用宽中汤,橘皮一物汤。少阳人用牡丹皮地黄汤。

☚ 挫闪痛   打仆伤 ☛

胁痛xié tòng

hypochondriac pa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