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肾盂和肾实质发生的一种炎性化脓性疾病。主要见于牛,尤其是奶牛,偶见于羊、猪。病因主要为肾棒状杆菌,其次为大肠杆菌、化脓棒状杆菌、链球菌感染等。患畜触诊肾区疼痛敏感、拱背站立、行走时背腰僵硬和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尿量少而发黄、尿沉渣有大量脓细胞、白细胞和蛋白质。最后多因排尿障碍或并发症而死亡。病畜应隔离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静脉滴注先锋霉素均有良效。 肾盂肾炎肾脏病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中国发病率为0.91%,男∶女为1∶10。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占60%~80%。表现为发热、腰酸痛,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视野,尿含菌量大于105个/ mL。采用抗菌治疗,常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3次或16万单位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由各种病菌引起肾盂和肾间质的炎性病变,叫肾盂肾炎。临床分急性肾盂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可波及肾实质影响肾脏功能,较不易控制。致病菌以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产气杆菌、链球菌等为多见。诱发因素与泌尿道梗阻或膀胱功能紊乱、输尿管括约肌闭合不全、尿液反流等关系密切,感染途径最多见者为逆行感染,其次为由附近淋巴系统感染,再次之为血行感染与直接感染。急性肾盂肾炎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粘膜充血,有假膜及脓肿形成,肾脏有肿胀及坏死等;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现,畏寒、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脓尿症状等。慢性肾盂肾炎病理改变为肾间质有片状炎症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肾盏慢性炎变扩大或畸形。临床表现有低热、疲乏、腰酸、腰痛、尿频、尿浑、尿中有脓细胞等,部分在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相同。治疗:联合应用抗生素,足量全程,如青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以求彻底治愈;适当配合中药;查清诱发因素并除去之。 肾盂肾炎由细菌引起的上尿路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两期。前者有高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和肾区叩痛,尿镜检白细胞增多,有脓球,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急性期迁延不愈超过半年以上,肾脏器质性病变加重形成慢性期。主要用抗菌素治疗。 肾盂肾炎pyelonepitis为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直接引起的肾小管及间质炎症。急性期常有发热、畏寒、明显尿路刺激症状,以及尿检查异常(如脓尿等)。但轻症及慢性病人可无症状。治疗以敏感抗菌药物为主。慢性期应积极查找不利因素,并予以纠正。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肾盂肾炎为肾盂及肾盏粘膜和肾实质受病原菌侵犯,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它和尿路感染并非同义词,后者是泛指病原体侵犯尿路任何部分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通常分为下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感染,即膀胱炎和肾盂肾炎。所谓有意义菌尿是指清晨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有意义菌尿一般提示尿路有细菌感染。本条目重点叙述肾盂肾炎。它多见于20~40岁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婴幼儿也常见。男女之比约为1:10。任何致病菌都可引起肾盂肾炎,但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碱杆菌、产气杆菌、硝酸盐杆菌、厌氧杆菌及绿脓杆菌等,其中以大肠杆菌为最多见,占60~70%。球菌引起者较少见,主要为葡萄球菌及粪链球菌。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有四: ❶上行性感染:致病菌从尿道上行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然后再由输尿管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这是肾盂肾炎最重要的感染途径。 ❷血原性感染:致病菌从肾外任何部位的感染灶,经血循环播散到肾脏,而引起肾盂肾炎,如疖、痈、骨髓炎或败血症等并发的肾盂肾炎。动物实验证明,静脉注射致病菌后很快被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和消灭,仅少数细菌经肾脏由尿排出;当尿流不畅、梗阻、肾淤血、肾内疤痕或创伤时才易发生肾盂肾炎。血原性肾盂肾炎较少见,其致病菌主要为金葡菌。 ❸淋巴性感染: 当结肠有病变时结肠内细菌可经淋巴管播散到肾脏,因结肠肝曲与右肾之间有淋巴管相连。盆腔感染的细菌可经输尿管周围淋巴管播散至肾脏。 ❹邻近组织感染的直接蔓延: 如阑尾脓肿、结肠憩室炎、腹腔或盆腔脓肿直接蔓延或通过瘘管,导致肾盂肾炎。 本病的易感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尿道前庭及前尿道有细菌寄居繁殖: 健康男性前尿道3~4cm处和女性前尿道1cm处都有不同数量的细菌寄居,女性成人尿道长仅2.5~5.0cm,又无弯曲,尿道口与有大量细菌寄居的阴道和肛门邻近,又无前列腺液的抗菌因子存在,故女性尿路感染较男性高8~10倍。当作导尿、膀胱镜或输尿管插管术时,可将前尿道的细菌带入膀胱或肾盂,而引起感染。据统计,一次导尿的感染率为1~2%,留置导尿管96 h感染率高达90%以上。 (2) 性生活和妊娠: 性生活时由于女性尿道口受压内陷、创伤或尿道过短,则前尿道的细菌可直接挤入膀胱。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尿路感染的易感性与性生活时性激素变化、阴道及尿道粘膜改变、局部防御机制障碍和菌丛改变等因素有关。妊娠妇女雌激素分泌增多,使输尿管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弱; 后期宫体膨大压迫输尿管及膀胱。导致尿流不畅,同时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率较高,故妊娠期的尿路感染,多数为肾盂肾炎。 (3) 尿路梗阻: 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前列腺肥大及神经原性膀胱等致使尿流不畅,压力增高是肾盂肾炎的重要诱因。下尿路梗阻时膀胱残余尿量增多,膀胱灭菌的防御机制障碍,含菌的膀胱尿沿输尿管逆行至肾脏;上尿路梗阻时肾盂、肾盏显著扩张,肾实质的血循环及组织代谢受障碍,局部抗菌力降低,有利于感染。尿路梗阻者约60%并发肾盂肾炎。 (4) 膀胱输尿管返流: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引起非梗阻性肾盂肾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正常人排尿时膀胱壁内粘膜下输尿管伸长,其顶部纵行肌收缩,使输尿管下口闭合。如果膀胱三角部张力降低或膀胱内粘膜下输尿管过短、输尿管开口异常、完全性双输尿管及副输尿管憩室等均可引起膀胱输尿管返流。反复发作的膀胱炎使三角部充血、水肿及局部僵硬,也可导致膀胱输尿管返流。重度膀胱输尿管返流可引起肾内返流即肾盂小管返流,后者即使尿中无菌存在,也可直接导致肾组织损害。长期存在尿液返流,为细菌上行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是产生膀胱残余尿的原因。 (5) 肾髓质对细菌的易感性: 在动物实验中,将细菌直接种到肾组织的不同部位时,发现皮质区产生感染所需的细菌数相当于髓质区产生感染所需的1万倍,说明肾髓质对细菌的易感性显然较皮质为高。肾髓质对细菌的易感性与四个因素有关: ❶髓质的高渗性抑制了白细胞的移动和吞噬作用,使抗感染的反应较皮质缓慢; ❷髓质产生的氨可使补体成分灭活,干扰血清的杀菌作用; ❸肾髓质血液分布显然较肾皮质为少,尤其是乳头附近更为明显,有利细菌生长; ❹肾髓质深部二氧化碳分压(Pco2)约为20mmHg,pH常在6以下,可妨碍吞噬细胞活动。 (6) 肾实质病变: 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囊肿及肾肿瘤等均可使肾脏局部抗菌能力减退,易并发肾盂肾炎。 (7) 全身性因素: 如糖尿病、高血压、长期低血钾、心力衰竭及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和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等均易并发肾盂肾炎。 使用荧光标记抗体,能证实无菌性肾盂肾炎的疤痕组织中存在细菌抗原。经感染受损的肾组织所释出的蛋白质,在体内成为抗原,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基膜找到IgG及C3。应用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也证明部分慢性肾盂肾炎的阳性率较高。因此,有人认为慢性肾盂肾炎与免疫有关。 ☚ Balkan肾病 急性肾盂肾炎 ☛ 00016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