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仑尼乌斯理论
又称电离理论。1887年由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Suante August Arrhennius1859—1927)提出。其理论要点是:(一)电解质溶于水时,部分地离解为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即发生电离;(二)溶液越稀,离解部分就越大;(三)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分子电离成离子,离子又相互碰撞结合成分子,最后达到电离平衡。这个理论在科学发展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它揭示了电解质溶液不遵守稀溶液依数性的原因;确认了电离过程无需通电而是在溶于水的情况下即可发生的过程;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酸碱电离理论。但该理论在当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一)离子是如何带电的;(二)它只适用于稀释的溶液;(三)对强电解质溶液的行为不能做出满意的解释,因而受到了当时一些大科学家,如俄国的门捷列夫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通过电流的作用才能进行离解。直到20世纪,人们发现了电子,弄清了原子结构,离子带电的问题才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