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硬化症
肾动脉硬化症包括肾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和恶性肾硬化症三种。
肾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主干或其大分支。这些较大的动脉管壁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内皮下出现硬化斑块,血管内膜受累断裂,其下的结缔组织增多,弹力纤维减少。若病变不严重,未造成肾动脉开口狭窄或动脉干管腔狭窄,肾血流量无明显减少,则可无高血压,亦无其它临床症状,肾功能可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种情况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肾动脉开口或其主干发生狭窄,使肾脏或它的一个节段缺血,就会引起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若粥样硬化病变使肾动脉或其主干完全闭塞,或者硬化斑块 (血块) 脱落,阻塞管腔,则会导致肾动脉闭塞或肾梗塞。
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又称良性肾硬化症,它以肾内小动脉管壁硬化为主要病理改变,并由此引起肾实质缺血、萎缩,最后纤维化、硬化,而导致肾功能不全。它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有较长期高血压病史者。根据一组尸体解剖统计,生前有较长期高血压(不论是原发或继发)的患者,90%均可见到肾内小动脉硬化。病变主要见于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和叶间动脉亦有波及。病理改变是小动脉内膜下类脂质沉积和透明样变,管壁肌层增厚,弹力纤维减少,结缔组织增多; 这些病变使血管腔明显狭窄。肾小球血管襻因缺血而萎缩,所属肾小管亦退变、纤维化。肾体积逐渐缩小、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凹凸不平,最后乃进入肾硬化期。引起肾内小动脉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它与高血压的程度、持续时间有较肯定的关系,但不呈正比关系。另外,一些有肾小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亦可无高血压史,因此衰老亦被认为是致病因素之一。
患者在早期多无症状,或仅有高血压所引起的不适,尿检查有少量蛋白质 (每日1g以下)及少量红、白细胞和管型。个别病人可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短暂性肉眼血尿。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肾小管功能往往先显示异常,出现夜尿、多尿、尿比重降低、对氨马尿酸和酚红排泄率下降。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每分钟50ml以下时,就可在应激状态下(如发热、外伤、感染、药物损害等)出现氮质血症。但由于肾小动脉硬化症的进程相当缓慢,故多数患者均不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据统计,肾小动脉硬化症患者仅有10%左右会死于和肾功能衰竭有关的疾病,而死于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者,则占大多数(约70%)。但若血压过高,没有得到控制,则肾功能可进行性下降,少数病人甚至可转变为急进性高血压-恶性肾硬化症。
根据病人的年龄、有长期高血压史和其他器官有动脉硬化表现,结合夜尿、多尿、肾功能减退以及尿有少量蛋白质,红、白细胞和管型,可以诊断本病。放射线肾摄片、放射性核素肾扫描、超声显象等检查,若能证实双侧肾脏缩小,对诊断有帮助。它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主要根据病史,即本病的高血压是发生在肾脏病变、尿改变之前多年,而且无水肿和贫血等来帮助鉴别。与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的鉴别,可根据缺乏泌尿系感染的病史和证据,高血压亦先于尿改变之前出现等作出诊断。在平时无症状的小动脉肾硬化症患者,当应激状态时,可以突然少尿而至肾功能衰竭,这时易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混淆,应根据年龄、过去高血压史、其它器官有动脉硬化表现,而肾小管坏死则无此病史和症状,但却有明显的病因(如严重创伤、休克、血管内溶血、中毒及药物损害等),可助鉴别。
本病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的原则进行治疗。当血压较高,特别是舒张压超过100mmHg时,应予药物降压,以延缓小动脉硬化的进程。降压药可选用甲基多巴、可乐宁、肼苯哒嗪、血压达静、利血平等,并配合噻嗪类利尿剂同用。胍乙啶、优降宁、神经节阻断剂因可同时降低肾血流量,一般不主张使用。本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是减低的,故治疗时,除禁用损害肾脏的药物外,其他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也要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低剂量,以免蓄积中毒。
恶性肾硬化症 恶性肾硬化症是以肾内小动脉内膜显著增厚,管壁广泛纤维样坏死,临床上以急进性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迅速导致肾功能衰竭的疾病。它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以35~50岁之间较为多见。恶性肾硬化症可由小动脉性肾硬化症(约1~8%)发展而来,亦可由原发性高血压病、肾盂肾炎高血压转变而来,偶亦发生于妊娠肾病、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结节性多动脉炎和放射性肾炎的患者。病理所见是肾体积无明显缩小,但质地较硬,表面凹凸不平,切面见肾皮质变薄。肾脏除见有一般小动脉硬化改变外,突出的特点是入球小动脉和小叶间动脉的内膜明显变厚,管壁发生广泛性纤维样坏死,管腔内常可见到血栓形成,导致部分或完全阻塞,没有坏死的小动脉管壁则因内膜下类脂质沉积。肌层增厚,而形成洋葱头切面形状的多层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亦受侵犯,发生坏死、透明样变和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多,使肾脏变硬。由于坏死、硬化病变是灶性分布的,在灶性病变区中间常保留着相对良好的肾组织,故肾体积缩小不明显。
恶性肾硬化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高血压促进了小动脉硬化,当肾内肾素活性增高时,导致肾内小动脉强烈收缩,管壁营养障碍,乃是引起小动脉管壁纤维样坏死的主要原因,但可能尚有其它因素如小动脉管壁本身病变如硬化参与。
恶性肾硬化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进性高血压。其特点是多数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原发或继发)的基础上,病情突然恶化,但亦可在原无高血压的患者中突然发生。血压明显升高,在200/120mmHg以上,并以舒张压持续高于120mmHg为特点。患者常突发剧烈头痛,肾功能迅速减退,以至衰竭。由于小动脉硬化、坏死是全身性的,故尚有其他脏器方面的表现如心脏扩大、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黑矇,眼底检查有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有火焰状出血、渗出物等表现。尿检查有中至重度蛋白尿,沉渣中见多量红细胞及多少不等的白细胞和管型,约20%会出现肉眼血尿,甚至血尿可为首见症状。体重常急速下降。由于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约50%死于尿毒症。
恶性肾硬化症的诊断可根据急进性高血压,尿有多量蛋白和红细胞,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以及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等来加予确定。它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在于后者较多见于青壮年,有较明显水肿,过去无高血压史。出现高血压后,血压不如前者严重,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少,无视乳头水肿,据此可助鉴别。恶性肾硬化症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它对各种降压药的反应差。但临床实践证明,如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左右,则可延缓病程的进行,甚至可获得一段相对稳定期。因此,设法控制过高的血压,就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单独使用一种降压药,常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故均采用联合药物的治疗方式如利尿剂(噻嗪类)、中枢神经降压药(甲基多巴、可乐宁)、周围血管阻力减低药 (肼苯哒嗪、血压达静、敏乐定、氯苯甲噻二嗪Diazoxide,等) 联合应用。利血平亦可合并使用。β受体抑制剂如心得安对高肾素性高血压有效。近年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SQ 14225(Captopril)、SQ20881以及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Saralasin治疗急进性高血压,效果较好,但尚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降压治疗时,要求血压缓慢下降至预期高度,若降压过快、过多,或降压时肾血流量下降,均会加重肾功能损害。如病情急骤,血压太高,难于控制,可用氯苯甲噻二嗪200~300mg静脉注入,使血压降低。此药偶有过敏反应和暂时升高血糖的副作用,但降压效果迅速确实,用法简便,已代替了硝普钠和Trimetephan(Arfonad)的治疗。当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时,应作透析疗法,以争取较多的治疗时机。对于由一侧肾脏病变(如肾动脉狭窄,一侧为主的重症肾盂肾炎等)所引起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手术治疗。当血压持续过高,上述各种方法均难控制,严重威胁病人生命时,可考虑双肾切除术,通过透析治疗过渡到肾脏移植。此外,对于有泌尿道感染的患者,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恶性肾硬化症绝大部分患者预后恶劣。据一组病例统计,未作治疗或治疗不当者,一年的存活率仅20%左右,但经治疗控制了高血压的患者,则一年的存活率可达82%,而且其中的75%尚保持一定的工作能力。此外,早期即开始治疗的病人,效果较好,据一组病例追踪报告,若接受治疗时,血尿素氮<60mg/dl者,十年的存活率尚有21%。因此,早期治疗和有效地控制血压,乃是争取较好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