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病名。以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厘米处患臂肿胀、疼痛、不能抬举,且有明显的压痛和纵轴叩击痛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肱骨干骨折fracture of humeral shaft多见于成年人。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前者多为粉碎或横断骨折,后者多为中下段斜形或螺旋骨折。临床表现为上臂短缩及成角畸形,触之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中下1/3段骨折常合并桡神经损伤,出现垂腕畸形。多数病人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或悬吊石膏固定。整复困难或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应行切开复位、固定术。 肱骨干骨折ɡōnɡɡǔɡànɡǔzhé病名。以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 厘米处患臂肿胀、疼痛、不能抬举, 且有明显的压痛和纵轴叩击痛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厘米处之骨折。早在春秋时代对肱骨干骨折已有认识,如《左传》中有“折肱”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有“臑以折”的记载,《普济方》则称之为“胳膊骨伤折”。肱骨又名臑骨、胳膊骨、肐膊。肱骨干上部较粗,自中1/3以下逐渐变细,至下1/3渐成扁平状。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桡神经与肱骨干相接触,肱深动脉与之并行,故该处骨折易并发桡神经损伤。 肱骨干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肱骨干骨折。《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或坠车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则无碎骨。”肱骨干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如遭受碰撞、挤压、打击等,多发生横或粉碎骨折。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传达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传至肱骨下1/3而发生骨折,且多为斜骨折或螺旋形骨折。旋转的间接暴力,如掰手、投掷或被机器扭转,常可发生肱骨中下1/3螺旋骨折。 肱骨干骨折,由于上肢的重力下垂,或复位时强力牵拉,可使骨折端发生分离移位,影响骨折愈合。由于肱骨周围附着的肌肉牵拉,不同平面的骨折发生不同方向的移位,如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骨折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移位;远骨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外、向上移位。若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骨折端因受三角肌及喙肱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外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位。 骨折后,患臂肿胀、疼痛、不能抬举,且有明显的压痛和纵轴叩击痛,绝大多数为有移位骨折,上臂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并有明显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骨膜下骨折,患臂无明显的畸形,但有纵轴叩击痛。检查时应注意腕及手指的功能,以便确定桡神经是否有损伤。拍摄X线正、侧位片,可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肱骨干无移位骨折,用夹板固定3~4周,作早期功能锻炼; 有移位的肱骨干骨折,宜手法整复及夹板固定。整复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将患肢肩关节置于前屈30°,肘关节屈曲90°位,若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时,将患肢上臂贴近胸壁。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下者,患肢外展40°~50 °,然后一助手用布带通过患肢腋下向上牵拉,另一助手握住肘部及前臂于中立位向下拔伸,矫正缩短及旋转移位。一般拔伸力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骨折端分离移位。待缩短移位完全矫正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整复,如为肱骨上1/3骨折,医者一手拇指按捺向内移位之近骨折端的内侧,另一手拇指按捺向外移位之远骨折端的外侧,两手同时用力,将两突起的骨折端按捺平复。亦可在保持牵引下,医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内侧,将近骨折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骨折端向内,即可复位(即折顶复位法);如为肱骨中段骨折,医者一手拇指按捺向外移位之近骨折端的外侧,另一手拇指按捺向内移位之远骨折端的内侧,两手同时用力,使两骨折端突起处平复归原,若医者指力不足,改用双手掌按捺。亦可在维持牵拉下,医者以两手拇指抵住近骨折端外侧推向内,其他四指环抱远端内侧拉向外,使两骨折端平复归原。骨折端如仍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断端齿状突起不合缝时,医者可用一手固定住复位后的骨折端,一手握住远骨折段,作轻微的摇晃手法并按捺复位;对螺旋形骨折,应分析是由内旋暴力还是由于外旋暴力所引起的。在矫正侧方移位时,可握住远骨折段作与旋转暴力方向相反的较轻的旋转手法进行复位。长斜或螺旋骨折整复后,若骨折间隙较宽,可用两手指在骨折端同一水平位上作相对挤压,使两骨折面紧密吻合。新鲜的螺旋骨折和斜骨折,复位时若骨折断端无骨摩擦音发出,且折端甚为滑动,多为软组织嵌入两骨折断端,可用摇晃或回旋手法,使嵌入之软组织脱出。手法操作要温和,防止损伤桡神经和增加其他损伤。肱骨干骨折如有分离移位,不宜拔伸,在矫正侧方移位后,可用纵向推挤,使两骨折端紧密接触。复位后可用夹板固定之。前、后、内、外共四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肱骨上1/3骨折超肩关节固定,下1/3骨折超肘关节固定,中1/3骨折则不超上、下关节固定。同时应注意前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根据移位情况用两垫固定法或三垫固定法加强固定力。但应注意压力垫厚度要适中,用固定垫进行复位易产生压疮,尤加注意。包扎后,肘关节屈曲90°,以带柱托板将前臂置于中立位,患肢悬吊子胸前。应定期作X线检查,以了解在固定期间骨折端是否有分离移位。若发现断端分离,应加用弹性绷带或橡皮带条上下缠绕肩、肘部,使骨折端纵向挤压而逐渐接近,或加用铁丝外展架。固定时间成人约4~6周,儿童约3~5周。肱骨中1/3骨折是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好发部位,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骨折临床愈合后才能解除固定。 固定后即可作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有利于气血畅通。手、前臂肿胀时,可每日进行轻柔抚摩。肿胀开始消退时,患肢上臂肌肉应作舒缩活动,以加强两骨折断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防止断端分离,保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若发现断端分离时,医者可一手按肩,一手按肘部,沿纵轴轻轻挤压,使骨折端逐渐接触,每天一次,直至分离消失为止。中期除继续按初期的功能锻炼外,应逐渐作肩,肘关节活动。练功时不应使骨折处感到疼痛,以免惊动损处。骨折愈合后,应加大肩、肘关节活动范围,并配合药物熏洗,使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早日恢复。骨折早期瘀滞肿痛,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可选用七厘散、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等,若瘀肿较重可加三七,外敷弃杖散、消瘀止痛药膏等; 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内服可选用正骨紫金丹、接骨紫金丹等,外敷接骨膏、星桂接骨膏;后期治宜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可选用健步虎潜丸、生血补髓汤等。骨折迟缓愈合者,应重用接骨续损药,如土鳖、自然铜、骨碎补之类。 闭合性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一般为钝性损伤,多可恢复。在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内服药还应加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品,如木香、丹参、灵仙、地龙之类。同时可选用海桐皮汤,骨科外洗二方等熏洗。经常作被动伸展腕及掌指各关节,防止前臂屈肌群挛缩及手指关节僵硬。 ☚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
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 cm处之骨折。肱骨干骨折临床较为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肱骨干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如遭受碰撞、挤压、打击等,多发生横或粉碎骨折。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传达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传至肱骨下1/3而发生骨折,且多为斜骨折或螺旋形骨折。旋转的间接暴力,如掰手、投掷或被机器扭转,常可发生肱骨中下1/3螺旋骨折。 骨折后,患臂肿胀、疼痛、不能抬举,且有明显的压痛和纵轴叩击痛,绝大多数为有移位骨折,上臂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并有明显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骨膜下骨折,患臂无明显的畸形,但有纵轴叩击痛。检查时应注意腕及手指的功能,以便确定桡神经是否有损伤。 肱骨干无移位骨折,用夹板固定3—4星期,作早期功能锻炼;有移位的肱骨干骨折,宜手法整复及夹板固定。整复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将患肢肩关节置于前屈30°,肘关节屈曲90°位,若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时,将患肢上臂贴近胸壁。待缩短移位完全矫正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整复,如为肱骨上1/3骨折,医者一手拇指按捺向内移位之近骨折端的内侧,另一手拇指按捺向外移位之远骨折端的外侧,两手同时用力,将两突起的骨折端按捺平复。如为肱骨中段骨折,医者一手拇指按捺向外移位之近骨折端的外侧,另一手拇指按捺向内移位之远骨折端的内侧,两手同时用力,使两骨折端突起处平复归原,若医者指力不足,改用双手掌按捺。对螺旋形骨折,应分析是由内旋暴力还是由于外旋暴力所引起的。在矫正侧方移位时,可握住远骨折段作与旋转暴力方向相反的较轻的旋转手法进行复位。肱骨干骨折如有分离移位,不宜拔伸,在矫正侧方移位后,可用纵向推挤,使两骨折端紧密接触。复位后可用夹板固定。前、后、外共4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肱骨上1/3骨折超肩关节固定,下1/3骨折超肘关节固定,中1/3骨折则不超上、下关节固定。固定时间成人约4—6星期,儿童约3—5星期。 固定后即可作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有利于气血畅通。手、前臂肿胀时,可每日进行轻柔抚摩。肿胀开始消退时,患肢上臂肌肉应作舒缩活动,以加强两骨折断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防止断端分离,保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若发现断端分离时,医者可一手按肩,一手按肘部,沿纵轴轻轻挤压,使骨折端逐渐接触,每天一次,直至分离消失为止。中期除继续按初期的功能锻炼外,应逐渐作肩、肘关节活动。练功时不应使骨折处感到疼痛,以免影响损处。 ☚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 00024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