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司马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司马懿179—251

三国魏大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官僚家庭出身,少博学洽闻,善机谋权变。建安六年(201年)郡举上计掾。后附曹操,曾从操讨张鲁、孙权。操晋爵魏王时,迁太子中庶子,深得曹丕信重。曹丕称帝后,任尚书,封安国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亲率大军征吴,懿率命镇守京师,供应军资。丕死,受命与曹真、陈群共辅政。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率兵出祁山伐魏,懿率大军赴之,亮遁走。青龙二年(234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懿领兵会于积石(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北),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亮军利在急战,懿却坚守不出,以观其变。亮派人送一套妇女衣饰以激之,懿仍不战。亮死。懿退兵。明帝死,与大将军曹真并受遗诏辅政。曹芳即位,任侍中,迁太傅。嘉平元年(249年)为争权杀曹爽,遂专断朝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政。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追尊懿为宣帝。

司马懿

司马懿

在三国历史舞台上,有过多少匆匆来去的过客。有的在马上只交手一个回合,就成了刀下之鬼;有的虽曾叱咤风云,但也如昙花一现,消声匿迹。而魏国老将司马懿,虽然宦海生涯中,历经浮沉,却在蹭蹬后,总是东山再起。他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老练的政治手腕,成为三国后期魏国一言定九鼎的人物,成为司马氏王朝最终取曹氏而代之的先驱。他也是三国史上唯一能在战略战术上和诸葛亮抗衡的军事统帅。他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成为后三国最有力量和智慧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 中司马懿出场较晚,到了第三十九回,才略略点到他的名字和世系,却未露一面。然而,他一旦参与了政事、军事决策,就立即显示出老练、成熟的特征。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戾天。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降服张鲁,占据东川。司马懿进言: “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中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这里充分显示出他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战局,不失时机地进攻敌对势力。这一战略决策却被曹操否定: “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这无疑给刘备提供了稳定汉中,巩固地盘的极好机会。等到刘备羽毛丰满,便开始势力膨胀,使曹操业已占据的汉中得而复失。这一事态的发展反转过来显示出司马懿谋略的深远。
第六十九回曾写到曹操委任王必总督御林军,司马懿又进言:“王必嗜酒性宽”,不堪此任,又被曹操否定。后来元宵节,京城叛乱,四下起火,事态又被司马懿言中。这些都说明司马懿平时虽不苟言语,却在深入观察和思索着军事、人事。他在关键时刻的进言以及后来为事实的验证,反映出他的深思熟虑的性格特征。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闻之大怒,欲举倾国之兵,远征讨伐。司马懿献上一计。他洞察孙刘两家的矛盾: 孙权“乘间窃取”嫁结刘备为妻的妹妹,刘备赖住荆州不还。彼此反目成仇。他建议挑拨孙、刘关系,使孙权“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置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危境,到时,曹操再兴兵取汉川。孙刘相争,曹操坐收渔利。这一谋略极有战略眼光。这是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所作出的战略关系新调整,联吴抗蜀,确实打破了赤壁之战中所建立的吴蜀联盟,为以后的魏国新战略的形成及其取得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果然,当曹操修书派人联合孙权时,双方立刻握手言欢,昔日的仇敌变成了朋友。当刘备尚蒙在鼓里时,孙、曹两家“破刘之后,共分疆土”的幕后交易已成交了。这是对刘蜀的致命一击。后来,司马懿又献计曹操,以“割江南之地”的更大钓饵,诱发孙权抄关羽的后路。孙权破蜀军,杀关羽,将关羽的脑袋送与曹操。又被司马懿一眼识破东吴的移祸之计,“使刘备迁怒大王,不攻吴而攻魏,他却于中乘便而图事耳。”东吴的移祸计不可谓不狠毒,而司马懿的将计就计,更是棋高一着: “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 葬以大臣之礼; 刘备知之, 必深恨孙权, 尽力南征。 我却观其胜负: 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处若得一处,那一处亦不久也。”这一着实在高明、狠毒! 司马懿的新战略思想影响了曹操,形成了三国后期的战略新转移,为曹魏势力的重新复苏和扩张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出于这样的战略眼光,他纵横捭阖,极力促使吴蜀火并,自己则保存实力,犹如潜伏在榛莽中的猛虎, 伺机一扑。 在孔明再出祁山, 陈仓失守, 长安告急; 孙权称帝, 陆逊练兵,吴蜀有再次联合伐魏的严峻形势下,魏国朝野震恐,独有司马懿识见不凡,认为陆逊武昌练兵,是“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这一富于战略家眼光的判断,为后来的事态发展所证实。
司马懿不仅是一位战略家,而且是一位战术家。他智高谋深,善于根据战略大局的需要,运用战术。他思虑深沉,而又行动果决;他善择战机,而又进兵神速。尽管他中过孔明空城计,时有小挫,但孔明还是把他视为真正的对手: “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孔明接受马谡的建议,离间曹睿和他的关系;孔明一旦听到他东山再起或每当得知他用兵的行动消息时,总是无法掩饰地惊叹不已。孔明对付他,完全不能象对付曹操、周瑜那样,玩于股掌之间。周瑜意气用事,经不住孔明三言两语的激惹便火冒三丈。用这一套来对付司马懿,就无法奏效了。上方谷受挫,司马懿坚垒不出。孔明送去巾帼、妇人缟素之服、充满侮辱性的书信,力图挑逗他,以激他出战,“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 ‘孔明视我为妇人耶! ’即受之,令重待来使。”由怒而笑,强烈的情感落差,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司马懿善于控制情绪,胸有城府、深沉不露。他巧妙地从使者口中探问到孔明的饮食起居,并作出“食少事烦,岂能长久”的判断。不仅没有使孔明的侮辱性挑战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暴露了自己致命的生理、心理疾病。不久,孔明就殒命五丈原了。在和孔明的长期交战中,他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也散布流言蜚语,使刘禅迫不及待地把孔明从激战的前线召回成都;孔明能摆八卦阵,他则能摆混元一气阵;孔明首创木牛流马,他则仿制,使孔明无法形成优势。
司马懿的用兵特点可以概括为:稳、狠、辣、快。第八十五回,刘备刚死,司马懿极力主张“乘此时进兵”,并且联络和调集少数民族在内的“五路大兵,四面夹攻”。第八十六回,他建议曹丕广造战船,御驾亲征东吴。第九十四回,孔明北出祁山,势如破竹,原来降魏的孟达转而准备降蜀,克取长安,倚马可待。对于魏国来说,形势极为严峻。闲居宛城的司马懿刚受诏命,起而复用,他审时度势,超乎常规地打破“申奏天子”的一般程序,当机立断,调集人马,星夜起程,以“一日要行二日之路”的急行军,赶至新城,用计捕杀孟达,有力地挫败了诸葛亮北伐的势头。然后他才回长安复命,随即又出奇兵径取街亭,利用马谡死守兵法的错误,占据了这个战略要地。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战局,该进则快速追击,该退则大踏步后退。曹休被陆逊战败于石亭,作为辅佐曹休的司马懿,非但不予支援,反而急速退兵。众将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说:“曹都督兵败,即元帅之干系,何故即回耶?”司马懿说: “吾料诸葛亮知吾兵败,必乘虚来取长安。倘陇西紧急,何人救之?故吾回耳。”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他的战术考虑和战略全局的高瞻远瞩,紧密相连,因而,他不是一般的将才,而是统揽全局的统帅之才。
司马懿前期服膺曹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华歆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 ‘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应该说曹操是有眼力的,他压抑着司马氏势力的形成。曹操一死,他迅速崛起,青云直上。他不仅在军事战场上连连得手,而且是政治舞台上玩弄权术的行家里手。他作为魏国两代的顾命大臣,辅弼幼主,直接干预、影响着魏国政治。他谏劝曹丕延缓接受汉献帝的禅国之诏,“上表谦辞”,目的是“绝天下之谤”,故作姿态,用意极深。尽管他功高位显,但不锋芒毕露,出色地处理了和曹氏系统的微妙关系。曹真志大才疏,屡屡与他争功,他心无芥蒂,主动避锋,还让功给曹真: 用坚垒不出制伏住诸葛亮的运粮困难。曹真病笃,他被委以大都督,却亲临曹府,有意谦让,使曹真“大喜曰: ‘仲达今领此任,可退蜀兵。’”主动交出“总兵将印”。他小心翼翼地对待权倾朝野的曹真,一旦曹真死掉,他便谋划着对握有重权的曹真之子——曹爽下手了。面对炙手可热的曹爽,他先是推病不出。当曹爽派人试探他时,他故意装聋、装病、装衰老之态,又是哭泣,又是嘱托身后之事,令曹爽深信不疑。他麻痹对手,窥测时机。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他乘曹爽随魏王曹芳出城谒墓畋猎之机,立刻占据曹爽的兵营,夺其兵权;然后在太后前宣布曹爽罪行,屯兵洛河,守住浮桥,封锁城门。曹爽毕竟在魏王驾前,司马懿不敢造次,投鼠须忌器; 同时曹爽部下纷纷要求发兵攻打他,这时,他便故意传话: “不过要削去兵权,别无他意。”稳住对方阵脚。等到曹爽中计进城,他便立刻围困曹宅。他还不忙于诛杀曹爽,而是如数送粮,故意使曹爽发生错觉,“大喜曰: ‘司马公本无害我之心也!’”他在得到“篡逆”的供词后,才把曹爽等主犯、要犯“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而对于其他参与者,一概赦免,“照旧复职”,稳定了大局、形势。他发动的这场政变,何等地干净利落,富于谋略。尽管他临死前告诫儿子们不可怀有“异志”,但是经由他一手经营并膨胀起来的庞大军政势力,他亲手发动的政变所树立的榜样,都使得他的儿子以晋易魏,显得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了。

☚ 曹操   刘备 ☛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曹操为丞相时,辟文学掾。后迁太子中庶人、军司马。魏受禅,迁尚书、抚军将军等职。魏明帝即位,迁骠骑将军、征西大将军,后徙太傅,进丞相。晋代魏后,追尊宣帝。原有集五卷。已佚今存诗一首,载《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晋   嵇喜 ☛

司马懿179—251

三国时曹魏统帅。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温次子。出身士族之家。少时被名士赞为“非常之器”。曹操欲召仕之,他称病不就,后多方威胁,乃出任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还主办军屯。明帝时,以重臣任大将军。曾多次率大军拒战诸葛亮。曹芳即位,与皇族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年),操纵禁军发动政变,杀曹爽,代为丞相,专国政。后又率军东攻太尉王凌,迫其自杀。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政,孙司马炎代魏建晋称帝,追尊为宣帝。

司马懿

三国时期军事家。179年生,251年去世。23岁入仕,后任司马。219年,解曹操襄樊之围。曹丕称帝时,任抚军大将军。227年镇压孟达叛乱,231年镇守长安与蜀作战,升至太尉。238年,率军4万定辽东四郡。破公孙渊,239年受诏辅佐齐王芳。249年,操纵禁军,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魏国实权。251年拜相,同年卒。戎马40年,有“兵动若神,谋无再计”之誉。

司马懿

116 司马懿179—251

三国时军事谋略家。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出身士族,少时尤喜钻研兵书,名士赞之为“非常之器”。曹操欲仕之,他托词“风痹”而不肯就,后曹操以拘捕相胁,遂任相府文学掾,转太子中庶人,升任军司马。他建议行军屯、修水利,使魏军粮足兵强。建安二十四年(219),谏阻曹操迁都并建议利用孙刘矛盾,挑动孙权袭关羽。曹丕即位后,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参与大政决策。曹睿即位后,任骠骑将军兼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击败孙吴对襄阳的进攻,平定复叛之孟达。当诸葛亮第4第5次伐魏,他均以以逸待劳,凭险固守,拒不出战等策,使蜀军不战而退。以功升太尉,主管军事。景初二年(238),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之计,佯攻辽燧,直捣襄平,降杨祚,截杀公孙渊父子,魏占有辽东四郡。曹芳即位后,与曹爽同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智诛曹爽,代为丞相掌朝政。死后,孙司马炎代魏称帝,追尊为宣帝。

☚ 周郎   陆逊 ☛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

字仲达,三国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 人,父为京兆尹司马防。懿少有奇节,聪慧博学。汉未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建安六年(201),郡举上计掾。及曹操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椽,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主簿。曹操为魏王,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迁为军司马。黄初元年 (220),魏文帝即位,封懿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魏受汉禅,封安国乡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文帝每出征,命懿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及文帝疾笃,懿与曹真、陈群并受顾命辅政。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曾率军打败孙权,斩首千余,迁骠骑将军。太和元年 (227),诏懿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太和四年,迁大将军,多次率军与诸葛亮对抗。常获胜利。青龙三年 (235)迁太尉,累增封邑。景初三年 (239),明帝死,懿与大将军爽并受遗诏辅少主。及齐王芳即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共执朝政。曹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己,乃言于齐王芳,徙懿为太傅。其时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屡改制度。懿劝阻不听,于是与爽有隙。懿乃称病不与政事。嘉平元年 (249),齐王芳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懿乘机发动政变,收捕曹爽等诛之,遂专断朝政。嘉平三年,懿病死于京师,追赠相国、郡公。及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上尊号曰宣皇帝。

☚ 皇甫嵩   司马昭 ☛

司马懿179—251

三国魏权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曾任曹操主簿,后为曹丕信用。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屡与诸葛亮对垒。曹芳继位,他与曹爽共辅朝政。嘉平元年(249年)杀爽,专国政。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宣帝。

司马懿179~251

三国时曹魏统帅。字仲达,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温次子。出身士族之家。曹操召仕,出任主薄。多谋略,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还主办军屯。明帝时,以重臣任大将军。曾多次率大军拒战诸葛亮。曹芳即位,与皇族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年),操纵禁军发动政变,杀曹爽,代为丞相,专国政。后又率军东攻太尉王凌,迫其自杀。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政,孙司马炎代魏建晋称帝,追尊为宣帝。

司马懿179~251

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字仲达,出身士族。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23岁入仕,任军司马、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20年),献计于曹操,诱使东吴出兵攻江陵(今湖北江陵),解除蜀军对襄阳(今湖北襄阳)、樊(今湖北樊城)城之围。曹丕时,升为丞相长史、抚军大将军。魏新城(今湖北)太守孟达反叛,懿受命平叛,率军8天疾进千里,出其不意攻克上庸(今湖北竹山),斩孟达。后受命统兵西抗蜀汉,坚守险阻,不战疲敌,使诸葛亮不能东进,劳而无功。后升为太尉,景初二年(238年),率军进攻反叛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先出疑兵吸引叛军主力,自领大军渡辽水,斩公孙渊父子。定辽东4部。正始十年(249年)谋杀与之共同辅佐曹芳的皇族、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后又击败反对司马氏专政的太尉王陵,奠定了司马氏代魏的基础。不久病卒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懿被追尊为宣帝。懿善谋略,通权变,用兵有 “兵动若神、谋无再计” 之誉。

司马懿179~251Sima Yi

famous politician,strategist and powerful court official

司马懿179—251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初为曹操之学掾,后迁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曹丕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明帝即位,改封午阳侯。齐王即位,他与曹爽共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执掌魏军政大权。三年(251)卒,时年七十三。晋朝建立,追尊为宣帝。

司马懿179—251

三国时魏重臣。字仲达。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士族。多谋略, 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抗击诸葛亮,出兵与诸葛亮相拒,使亮不能得志于中原,为魏重臣。曹芳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师、昭相继专权。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他为宣帝。

司马懿179—251

字仲达。三国魏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中原著名士族。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善权变,为曹操所忌。鄙薄曹操出身,却劝操称帝。建议推广军屯。为曹丕所信任,比作萧何、曹参。丕称帝,任以尚书。三国初年,吴国基本上采取守势,曹魏军事活动主要是防御蜀国进攻。明帝时,他任大将军、大都督,节制对蜀汉的军事活动。景初二年(238)率兵击灭割据辽东三世的公孙渊。明帝死,遗诏懿与曹爽共辅魏帝曹芳。正始十年(249)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官至丞相,独揽大权。嘉平三年(251)擒杀亲曹势力扬州刺史王凌。为其后裔取魏称帝奠定了基础。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宣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