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文森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司马文森1916—1968福建泉州人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小说家。原名何章平,笔名林娜等。福建泉州人。早年家境贫苦,到菲律宾当童工。1928年回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上海,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创办《文艺生活》,主编“文艺生活丛书”。抗战胜利后,去广州、香港。与陈残云创办《文艺新闻》,主编《文艺生活》,并兼任香港《文汇报》主编、达德学院教授。1952年回广州,任中南文联常委、《作品》月刊主编。1955年开始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成长》《南洋淘金记》,短篇小说集《危城记》,长篇小说《风雨桐江》等。 ☚ 谷斯范 陈山 ☛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5.22原名何应泉。曾用名何章平。笔名有林娜、耶戈等。福建泉州人。十六岁加入共青团,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泉州特区党委会委员,主持宣传工作,主编党的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开始在《申报·自由谈》、《光明》、《文学界》、《作家》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抗战时期,在桂林创办《文艺生活》杂志。以后又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在广州复刊《文艺生活》,创办《文艺新闻》。后任香港《文汇报》总编,倡导报告文学。1949年奉召随柳亚子、茅盾等离港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开国大典,随后返港。从1955年开始,历任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对外文委三司司长、我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雨季》(1943年)、《人的希望》( 1945年),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1947年)、《希望》(1942年)、《成长》,短篇小说集《一个英雄的经历》(1940年)、《蠢货》(1942年),散文集《过客》、《少男少女》,电影剧本《火凤凰》,话剧《出路》,以及儿童文学《菲律宾梦游记》等。 ☚ 冯毅之 司马蓝火 ☛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小说创作,参见小说卷)主要散文著作有:散文和特写报告《过客》、《少男少少》、《一个英雄的经历》、《粤北散记》,司马文森是一位报告文学写作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938年上海沦陷后,他到广州与周钢鸣等组织并领导了文艺通讯员运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报告通讯写作,对抗战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他在抗战期间写了许多特写和报告文学,以“粤北散记”为总题在《文艺阵地》上陆续发表后,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人物特写《尚仲依教授》发表后,香港文协曾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他的特写、报告文学注意写人,表现手法类似小说;他摘取的是大时代急剧变幻中的某一片断或“细微的事件”,采取的是“散文形式”的写法(《粤北散记·题记》),因此富有自己的特色。 ☚ 司马訏 六画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