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聂政刺韩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聂政刺韩王 聂政刺韩王东汉历史传奇小说。蔡邕撰。原载《琴操故事》。中州书画社《汉魏六朝小说选》录入。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人,著名侠士。据《战国策·韩策二》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韩哀侯时,严仲子(即严遂)与相侠累争权,挟有深怨,严即往访隐于市屠间的聂政,献巨金为聂母上寿,恳求代为报仇。聂政在其母病死后,有感于严遂的相知,即入韩行刺韩傀,亦将韩哀侯杀死,自己也壮烈自屠。蔡邕编撰《琴操》,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写出了“聂政刺韩王”新的复仇故事:聂政父为韩王铸剑,由于过了期限,即被韩王杀死。遗腹子聂政长大后,向母亲问清了父亲被杀之事,即立志为父报仇。他曾乔扮泥瓦工混入王宫刺杀韩王,但未得手。遂逃出城,入山遇仙学鼓琴,并经过漆身改变了容貌,吞炭改变了嗓音。七年后而琴学成,欲入韩,道逢其妻。其妻认出聂政之齿,聂即别去,入山又击落了门牙。三年后,聂政持琴入韩,因琴技精妙,被韩王召入宫中弹琴。于是聂政从琴中拿出刀来,遂刺死韩王。小说通过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人民群众痛恨暴君暴政的思想情绪,歌颂了被压迫人民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反抗精神。在艺术手法上,作品突出的特点是:(1)运用概括集中、典型选材的方法,突出反抗暴君的主题。在《战国策》、《史记》中,聂政只不过是个以身许人的普通刺客,是统治阶级内部争端的工具。本篇只选取“聂政刺韩王”的史影,摈弃聂政为解决统治者内部矛盾而行刺的情节,概括了春秋战国剑工常被统治者杀害的典型事例,以韩王残杀冶工聂父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为背景,从而展开故事,把聂政写成一个普通的冶工之子,把他的行刺写成向暴君讨还血债的正义行动。这就改变了《国策》、《史记》中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主题,把原来的“刺韩王”的个人恩怨故事,衍变成了反暴政反暴君的英雄故事,使作品带上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2)小说构思巧妙,以“复仇”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楚,重点突出,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从初刺失败、路逢其妻,到再次行刺、聂母认尸,一环扣一环,波折迭出,险象时现,较好地展现了作者的叙事艺术功力。特别是“逢妻”、“刺王”等情节,十分悲壮,十分惊险。像聂政行刺韩王,这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故事的高潮。聂政别母离妻,励精图刺,整整十年,其琴技达到神妙的地步,终于吸引了韩王,即召见聂政,使之献技。报父之仇的机会终于来到,聂政深谋大虑,临阵不慌,于边弹边歌之时,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琴中之刀,一举杀死韩王。这里描写细腻,生动地展现了聂政果决、麻利的动作,赞颂了他的超人智慧。最后部分写聂政母亲认尸自首,母子虽然皆死,聂政反暴君的英名却流芳百代。整个故事前因后果交待清楚,情节结构完整。据《战国策》记载,聂政刺韩傀和韩王之前,其母已死,他行刺并自杀后,是其姐姐认尸于市并亦自杀于政尸之下的。本篇改为政母认尸并自“绝行脉而死”,这就摒除了原故事中聂政为行孝道而拖延了刺杀韩王的时间的情节,从艺术效果上看,这样,使情节更集中,更突出了反暴君的主旨。(3)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聂政的英雄性格,使聂政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反暴政、反暴君的典型形象之一。文中叙聂政“抛妻别母”,深山隐居,学琴十年;聂政“漆身吞炭”,“击石落齿”而“变容易声”;杀韩王之后,聂政“犁剥面皮,断其形体”等。这些直接描写,突现了聂政不辞艰难困苦、矢志不移的复仇决心和对暴君暴政的刻骨仇恨。行文写夫妻相逢而政不相认,这是烘托描写,有力地表现了聂政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磨炼,展现了他的不同凡响的意志力。最后写聂母认尸自绝,这是正面衬托描写,以英雄母亲辉映英雄儿子,有力地宣扬了聂政的英名。“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对反暴君的英雄之献身精神的礼赞,它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样,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理想的最终实现,勇于奋斗,敢于献身。这种精神,广为后人所宏扬。这就使它在刺客复仇小说故事中成为佼佼者。 ☚ 蔡邕 佚名氏 ☛ 聂政刺韩王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然而,蔡邕却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在《琴操故事》中讲述了另一种“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这个聂政,与史家名传中的聂政不同,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六国时代,有一位冶工为韩王铸剑,由于过了期限,被韩王杀死。他的遗腹子聂政长大后立志替父报仇。聂政曾乔装成泥瓦工混入王宫刺杀韩王,但未能成功。尔后跟仙人学琴,经过漆身改变了容貌,吞炭改变了嗓音,最后又击落了门牙,别妻离母,励精图治,整整十年,最后终于得以刺死韩王,实现了替父报仇的夙愿。 “历史”上的聂政是以身许人的普通刺客,是统治阶级内部争端的客观参与者,而“民间”的聂政,则是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平民形象。“聂政刺韩王”是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它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冶工之子,要向一国之君讨还血债。他是孤立无援的,但又是正义的,因而他不屈服于艰难困苦,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磨难,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人民崇拜这样的英雄。 整个故事的发展是通过五个层次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层次,简单交待聂政复仇之原由,以及聂政的第一次行刺,叙述之简练,过渡之流畅,令人叹服,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蔡邕的创作技巧,还是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想见,聂政的初次失败是很自然的,一个普通的百姓要想接近戒备森严的国君,谈何容易!更何况要刺杀他呢!凭一时兴起,简单行事,缺乏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只能去白白送死。 第二个层次是这样描述的:“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虽然仅仅十数字,却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聂政终于意识到了自已的幼稚,意识到了路途的艰难,但仍未改初衷,开始锲而不舍地刻苦磨砺自己。 整整七年过去了,聂政的琴终于学成。七年间,多少风霜雪雨,他经受了数不清的折磨,这回,总该如愿以偿了吧!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篇故事的妙处就在于它的纡徐曲折,第三个层次又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情:聂政正准备进入韩国,中途遇到了七年未见的妻子,虽然他“易容变声”,但妻子仍然从牙齿认出了他。面对哭泣的妻子,聂政只毅然决然地回答了一句话:“天下人的牙齿都象聂政的,你有什么可哭的!”这冷峻的声音里,隐藏着多么痛苦的一颗心!天下难道还有比亲人相逢却不能相认更令人心酸的吗?理想的实现,该有何等艰辛啊!难怪聂政要仰天长叹。但聂政毕竟成熟了,为了替父报仇,一切都已在所不惜,他的志向更加坚定了,重又返回山中,敲掉了自己的牙齿,重新学习了三年,才进入韩国。 第四个层次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聂政的琴法达到了神妙的地步,使“观者成行,牛马止听”,终于吸引了韩王。韩王召见聂政,让聂政为他弹琴。机会终于到来了,聂政雄才大略,临阵不慌,他边弹边唱,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杀死韩王。这一层次的描写非常细腻,行文却很简练,表现聂政行动的果决,动作的麻利,歌颂了他的智慧。草菅人命的韩王“不得其死”,聂政的冤仇得报。十年磨砺,成于一朝,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部分,写聂政母亲认尸自首,聂政的行动公诸于众,使故事更加完整。 “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勇气和智慧的颂歌,是对献身精神的礼赞。它以聂政的十年苦练作为铺垫,表现他不同凡响的意志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样,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理想的最终实现,勇于奋斗,敢于献身。人民世代传颂这些英雄的故事,它代表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后世人民所宏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