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痒症
以耳内奇痒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称为“耳痒症”。类似外耳道霉菌病。本病多发于春夏之间,天气潮湿炎热之时,及久居湿地之人。多由风挟湿热邪毒,侵于耳部肌肤而致。或因肾虚,兼以风毒侵犯为患。
症见耳内奇痒,往往使人摇头搔耳,难以忍受,常要挖耳,可兼有耳内闷胀感,耳鸣及听力障碍,检查见外耳道有灰褐色痂皮堵塞,上有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丝状发霉物质,将其除去,则见皮肤潮红,或有糜烂,少许脓汁。治疗上重在局部清洁,宜将耳道内之痂皮及霉状物质清除干净。再用75%酒精擦洗及滴耳,或用蜀椒12克,泡于30毫升芝麻油内,10天后取药液滴耳,每日3—5次。或用胡桃肉煨熟,塞耳中,或用新鲜川乌,削如枣核大,尾部穿一线,乘湿塞耳中,将线头留于耳外,以便取出,日换数次。症情较重者,可配合内治。有口苦、咽干,急躁心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为肝经湿热,宜清利湿热,祛风止痒,选用清肝汤加龙胆草、车前子、地肤子等。若兼耳鸣、耳聋,目眩头晕,腰膝痠软,脉细弱,属肾虚风毒上攻者,宜固肾祛风止痒,选用透冰丹、黄芪丸或玄参贝母汤等。此外要戒除用手指挖耳的习惯,若有水进入耳道,宜用消毒棉签拭抹干净,不使水湿浸渍而染毒,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耳科使用的器械,如耳镜、耵聍钩,要注意消毒,以防污染他人。